APP下载

济慈的生死观

2017-12-12刘佳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济慈浪漫主义自由

摘要:济慈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此时英国诗歌领域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中国学者王佐良先生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这一分析精辟、透彻,充分肯定了济慈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济慈;生死哲学;浪漫主义;自由

一、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

济慈生来贫寒,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遭遇着接二连三的打击,小小年纪就深刻体验到了人间的冷暖和生活的艰辛,这一切让济慈似乎预感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于是就不断地抓紧时间进行诗歌创作,他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连同对现实生活,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与同情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增强了诗歌的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得知自己已经感染上了肺病,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时,通过感觉,深切地、全面地体验到了大自然的永恒和毫无功利的美。济慈并不惧怕苦难和死亡,苦难是诗歌的灵魂,死亡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但是,他却害怕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一无所有,于是,拼搏、超越是他战胜内心恐惧,勇于面对现实的良药,也是他珍惜和赞美生命的最佳方式。

济慈的早期诗歌《帼帼和蟋蟀》虽然描写的是大自然中两个真实的生命个体帼帼和蟋蟀,但却具有浓郁的象征意义。帼帼和蟋蟀是非常微小的动物,在大自然的威严和雄壮之下,显得渺小和脆弱,但是诗人却对他们进行了赞美,其原因是他们虽然渺小,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夏天烈日炎炎,晒得小鸟发晕,冬天寒冷刺骨,严霜把一切冻入静寂,但帼帼和蟋蟀仍然在吟唱,他们在吟唱生命,吟唱大自然,这些都是生命之歌,是内心欢乐情感的流露。他们不怕天气的恶劣,也不怕大自然环境的残暴,而是一如既往地吟唱。济慈写这首诗,其寓意是不言自明的,帼帼和蟋蟀就象征着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努力奋斗,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永不停息的乐观之人,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警示生命如此短促,要想人生有所价值,就应该像帼帼和蟋蟀一样,生生不息,顽强拼搏。

《夜莺颂》一诗也可以体现诗人在面对生存与死亡时的积极心态。诗歌的一开头,诗人就抒发了自己的奇特感觉。首先是诗人“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但是一听夜莺的歌声就感到欢欣,把那些困扰全部抛到了忘川里,在夜莺的歌声里,诗人有点昏沉、陶醉,感到了人世的温暖和欢乐,然而幻想毕竟是幻想,现实还是现实,现实中的苦难永远也无法改变,人们的呻吟声,头上的白发,青春的苍白、瘦削和死亡,还有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等悲哀的事物顷刻间涌满了诗人的心胸,令诗人重新沉浸在痛苦和伤悲中。全诗是一种拉锯式的格调,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克服种种困难,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永恒美的感情。

二、死亡是新旧交替的过程

在哲学中,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发展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个体,都须遵守生死荣枯这一规律。济慈的生死哲学,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在济慈的生死哲学中,人如同大自然的生物一样,也是有四季的,而这四季各有各的美丽,装饰着人生,在《人生的四季》中,济慈是这样来描写的: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维仔细地追问,

沉缅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像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这首诗歌创作于19世纪初,根据他创作的“奇跡时期”来判断,这一时期,诗人济慈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前期,在这个小小的阶段,正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是“蓬勃的春天”,一切都在播种中,让思想生根发芽,渴望着能“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抓到手中”,他正在为后一时期奇迹的到来创造条件,一方面充分吸收诗歌创作的养料,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养精蓄锐。济慈形象地把人的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分别比作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每个年龄阶段犹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延续的,也就是说,上一季的逝去预示着下一季的到来。人生就是因为有了这四季,才会绚丽多姿。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树立志向,充满憧憬的时候,类似于春天阳光灿烂,耕耘播种的时候;青年时期是打下坚实基础,为下一时期的到来努力奋斗、作充分准备的时候;而中年时期,是努力奋斗,逐步实现理想的时候;老年时期则是硕果累累的时候,人们在这一时期充分享受成果的喜悦,安享晚年,但同时也是趋向死亡的时候。这一简单而又有意义的过程,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就是新旧交替的过程。

三、济慈生死观产生的原因

生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和快乐,而死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和痛苦,当死亡来自生命的直接体验时,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刻骨铭心的痛苦,而且也带来了对生的沉思与追问。有人说,能证明生命的脆弱和卑微的是死亡,能证明生命的高贵与不朽的也是死亡。在痛苦和反思中,人们就会由痛苦麻木变得理智和自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生命的极限,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济慈的生死哲学主要来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和济慈家庭成员接二连三的死亡,以及爱情的困惑,这些体验给济慈仅仅只有26年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对于济慈这样一位有责任感,生活在底层的诗人来说,在他周围,每一个生命的消失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对他人生的警醒。

四、结语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杰出诗人,济慈及其诗歌之所以能渊源流传,其原因不仅是其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从人的生存角度上讲,济慈诗歌意义的关键更在于对生死的表现和终极思考济慈的生死哲学具体地体现在他的书信和诗歌中,他把自己对生与死的超脱理解寄托在文本中,让人们从他文本具体的形象中得到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他这样做,不仅丰富了他的文本内容,表达了他的生死哲学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启迪了后人。济慈在英国19世纪中后期乃至世纪的诗歌领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这就更凸显了他的现实直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英]济慈.济慈诗选[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朱维基.济慈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5]王锡明,吴瑞雪.秋颂—对生命永恒的感悟[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06).

[6]Aileen Ward.1966.John Keats: The making of a poet[M].New York: David Gentleman Limited Editions Club University.

[7]Fraser, G.S.1971. John Keats: Odes[M].Poland:The Maemilliam press Ltd.

作者简介:刘佳(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济慈浪漫主义自由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歌唱的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