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民谣音乐的新发展

2017-12-12张浩

大观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众民谣听众

中国民谣音乐是构成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更是日渐崛起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我国民谣音乐的发展更是从艺术层面与时下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愈来愈快,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与外来经济、文化不断在碰撞中磨合,中国民谣音乐由传统意义民谣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给予其艺术特征新的定义,从而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丰富大众对审美的想象力,被更广泛的认可。文章主要通过民谣音乐的传播方式、民谣音乐的小众思潮分析中国民谣音乐的发展现状。

一、传播发行方式

改革开放步入21世纪以来,国内走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至衍生出当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之下,民谣音乐不再局限于过去口口相传或经由公司制作发行的方式,其充分结合起了网络的优势,形成了全新的传播体系。

(一)线下LiveHouse

民谣音乐近年来线下一直活跃于LiveHouse,其为酒吧式休闲室内场所,与普通酒吧不同的是其演出场地。场地中包含顶级的音乐器材设备且搭载顶级的音响效果,硬件设施与环境氛围特别适合近距离欣赏音乐,听众与艺人之间的距离相比大型场所要拉近许多,所以两者相对容易进入一种陶醉的兴奋状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谣音乐在大众观念里始终摆脱不了“小众”的理念,而LiveHouse的一系列客观条件恰好满足那些“小众”的需求。其入场券为手背或某处皮肤上一枚别致的章,艺人或小有名气,或来自其它某行某业,在民谣圈内名不见经传,但丝毫不影响听众对于原创的热情,受众群体多以文艺、个性标榜自身的青年为主,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LiveHouse时至今日依然是民谣音乐线下传播的中坚力量,国内相对知名的LiveHouse有北京的愚公移山、武汉的VOX、成都的小酒馆。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如今当红一线民谣音乐人,基本都有着与LiveHouse相关的或多或少的经历,很多民谣音乐人都是通过LiveHouse来完成自己音乐生涯的第一场演出,产生一批喜爱原创的听众。

(二)线上自媒体

民谣音乐的线上传播当以自媒体为时下最受追捧的方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创新、变革都在围绕着互联网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中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同时打破了这些独立民谣音乐人因其独立性导致发展的局限性。艺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辅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慨,亦或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向受众群体不定期进行推送。独立民谣音乐通过自媒体传播的优势在于其效率与互动性,突破以往的局限从而扩张新的受众群体并形成对艺人自身价值的营销。艺人还可通过相应的平台选择性地与听众产生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听众从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艺人的品性。其弊端在于,互联网世界包罗万象,好坏真假难以分辨,法律更是显得缺乏规范。这就导致了许多低俗的、复制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也随着大流一并呈现于公众评鉴。然而偏向年轻化的受众群体普遍难以做出明确的鉴别,甚至反被这些作品误导、对一些歪理邪说深信不疑并表示赞同。对于那些优秀的民谣音乐人来说,这无疑是对其原创性权益的损害,也是对民谣音乐文化的抹黑。

(三)传统唱片形式

经过相关传媒类公司系列商业化运作的传统方式,在线上、线下民谣音乐的发行传播中依旧占据着主体地位。其大致流程为传媒类公司根据市场上大众的喜好,由专业度高、分工明确的音乐制作团队创作,随后反复进行艺术设计,公司同时对相关音乐人进行与作品呼应的系列推广、炒作,待唱片发行后,对作品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舆论加以引导,继续辅以适当的炒作,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作品对于民谣音乐来说存在一定的通病——有失其来源于个人生活体验的本真,且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断的重复创作。

民众在十多年后对诸如此类经商业化运作的流行音乐已然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所以把相同的模式运用在民谣音乐上难免导致舆论出现不满的声音。脱离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又不符合部分民谣音乐人的利益诉求,民谣音乐曾经的“小众”化与传统商业化面向大众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二、中国民谣音乐的小众思潮

改革开放取得有目共睹的硕果,直至今日已然不是曾经那个人云亦云的时代。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素质人群比例的不断攀升,对于音乐文化更是有着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与品味。民谣音乐的再度崛起也具体体现出了大众对音乐文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追求。想要被大众所接受认可显然举步维艰,这也是一些经商业化运作的流行音乐所不得不面对的压力。毕竟无论是民谣音乐、摇滚音乐还是电子音乐,想要取悦所有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小众面向大众

有人曾说过民谣本身就是小众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小众”这个名词伴随整个民谣圈发展至今。一部分独立民谣音乐人在线上通过网络自媒体等渠道来发布一些自己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不拘一格,或许是几句不加修饰的哼唱,亦或只是几个小节拼接的乐器独奏,完全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处理,直接原版传递给听众,听众可通过音乐人所在自媒体平台鉴赏,在其作品下方可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所产生的多方面共鸣,使音乐人得到了对自己作品的客观认知,待作品相对较成熟时有些音乐人会在线下通过LiveHouse展示自己的原创。

许多诸如此类的音乐人也时而与这些内心真诚的听众分享一些生活的体验以及创作某个作品的背景与初衷等,期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一种只有他们之间才能懂的默契。也许这些音乐人的听众很少,只有几十位、几百位,多的或许有几千位,相对于国内音乐文化庞大的受众群体来说微不足道。但这一个个小众群体对于彼此的真诚展现出足够的忠诚,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民谣乐小众化的追求。

笔者曾深入某平台探索这些小众民谣音乐人与其听众微妙的关系。音乐人发布自己的创作,听众欣赏后对其作品发表评论,当然评论内容不局限于其作品,音乐人对评论进行选择性回复,甚至會采纳些许比较认同的观点对作品进行修改。单从态度方面来讲,这类音乐人是优秀的。而听众会从其精心创作的作品中与其产生某种共鸣,或许是某个辞藻,或许是某个旋律,自然而然对创作人的生活、经历产生了一定兴趣,久而久之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寄托,可视为一种享受,亦或是宣泄。这完全不同于以往大众对歌星的认知,普遍高高在上、资本雄厚,可远观而难以接近,其表现普遍完美无瑕。而一些小众的独立民谣音乐人不论对于音乐还是听众,都表现出了足够的真诚,作品时而会有点点瑕疵的存在,会有情绪化的时候,这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个性的碰撞与交融。

(二)小众化与利益的冲突

有个别相对较极端的听众,甚至对自己喜爱的民谣音乐人发出不希望其被更多人熟知认可的呼声,随后居然得到相当一部分忠实听众的支持,大有将其“雪藏”的意愿在里面。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充满对其作品的喜爱,应该希望让其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毕竟音乐创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后经笔者探究,大众的客观规律并不适用于小众这个圈子内。听众诸如此类的行为称之为小众行为。

从绝大部分小众民谣音乐创作人主观上来讲,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听众及权威专业人士的认可,以此给予自己更大的创作动力,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取得更高的成就。面对听众对其的小众诉求,内心也是苦不堪言.一方面不能违背这些忠实听众的意愿,另一方面身体与灵魂却又难以抽离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矛盾的存在导致许多在成长路途中的优秀民谣音乐人不得不回归现实生活中的朝九晚五,永远的“小众”下去。

从听众的角度分析,听众自然希望喜爱的民谣音乐人生活条件更好,能有更好的原创。听众对于小众的追求分为两类:一类的核心追求单纯只为“小众”,以此来显示自己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与品味;而另一类的听众则是以民谣为介质,与创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发自内心的产生共鸣,听众将其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代言人,创作人与听众之间形成一种只有他们之间才能懂的默契,这是旁人想要理解却往往不得其解的一种默契。正是因为这种默契的存在,听众反而不希望其喜爱的小众民谣音乐创作人走红。

与其说不希望其走红,倒不如说不希望创作人被当代应用于明星的那套商业化运作模式所改变。听众心如明镜,这些曾经小众的民谣音乐创作人走红后定会被公司进行系列商业化运作,而艺人面对利益集团的条条框框将会迫于无奈、不断地作出妥协,其独有的某种情感、情怀及个性会渐渐被隐匿起来,曾经与听众形成的某种默契也随之消逝,音乐人也在资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庞大的市场中,民谣创作人失去曾经小众时期的听众或许并无大碍,因为得到了更多新的听众。然而对于曾经的听众来说,相当于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失去某种精神上的寄托,那是多么惨痛的损失。

(三)小众与大众相生相克

时至今日,“小众”总是被各路商家作为一种简单的标签时而贴在某一位民谣创作人的身上,以此达到其难以描述的目的。在笔者看来,“小众”对于国内民谣圈来说不只是一个标签,不应局限于某个群体或个人,更不该有趋向严谨的定义,将其趋向于某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小众”是绝大多数出色的民谣音乐人所必经的道路,“小众”经历是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体验最好的佐证。

经过时间验证,大众的强势造就了小众裂变式的发展,B2C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C2C顺势融入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小众是当下时代的产物,不如说小众即将造就一个新的时代。

当代独立民谣音乐具有体现其个人对生活细微体验的显著特征,某种程度上通过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思想精神层次上代言了部分青年群体在生活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路历程。现如今小众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方式开启了中国民谣音乐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军.当代民谣中的那些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2]焦涌.小众时代[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3]馬婧.中国流行音乐领域“民谣”发展及生存状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4.

[4]张斌.中国民谣音乐初探[J].音乐大观,2013(8).

作者简介:张浩(1985.11-),女,汉,河南焦作人,学士,助教,河南工程学院团委。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小众民谣听众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虽小众但可贵
吃就吃它个深刻(上)
民谣
听众
何为民谣
小众之美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