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2017-12-10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公平理论发展

胡 荣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胡 荣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全球化以来,发达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狂奔,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国是占全球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这不仅丰富了发展理论本身,而且使得世界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也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中真正分享到世界发展的红利。

发展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途径

一、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发展理论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宏观问题。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独立,发生了大规模的独立解放运动。这时,世界发展的方向如何?独立解放后如何发展?这些宏观的社会发展问题又成为西方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研究理论广度和深度的拓宽,不同领域研究者通过自己学科角度去探究发展问题。就发展社会学领域来说,有“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三大经典理论。“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反映人类社会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依附理论是探索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理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依附于发达国家发展。世界体系理论是指,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三个层次的分析,揭示了“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当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福祉时,一本《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打破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的幻想。这本书透过一个生物学家的眼光,看到了人类将有可能因滥用科技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迎来一个没有生机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它通过计算、建立模型并预言:如果按现在的增长趋势的话,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自然资源消耗会使全球的经济增长在今后一百年内达到极限。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明确指出,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人类有权享有与环境相协调的健康、有活力的生活。

2003年,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概念,但是人们对它的解读和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些偏差,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呼之欲出。

二、以人为本实践中的问题

(一)社会不公平问题

如今社会,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改革开放后,有人先富起来,而有人为改革牺牲很多;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差距大;占有社会资源多的人,滥用话语权,恶意控制媒体舆论,而弱者连打官司的钱都没有,这些往往是社会矛盾的源头。虽然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是有人会理解为“以少数人为本,以精英为本,以权贵为本”。所以,社会不公平、贫困固化等一系列问题在以人为本的实施过程中相伴而生。

在自发市场经济中,由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过程,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趋势。每年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①所谓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数值在0和l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即0.4是国际公认警戒线。并不低,如果对这一现象不加以重视,会加剧社会张力。

(二)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民众对改革的信心。房价高、看病难,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农民在自家园子里搞起“一园两制”,撒农药的菜卖出去,不撒农药的菜自己吃。陷入互害的经济怪圈,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增加社会张力,也会导致社会发展停滞。

近几年,“提高用于民生的财政收入、雾霾治理、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儿科队伍建设”等需求呼声高涨。要想中国社会均衡发展,经济行稳致远,政府必须树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思想。

三、“以人民为中心”新在哪里

(一)全民共建、共享

从国家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享,反映了我国对于发展理论的实践和探索。“以人为本”是以之前的“经济”为参照而提出。如今,“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之前的“人”为参照物。由此可见,发展思想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也是渐进式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一是依靠谁去建设,二是建设的成果由谁享用。对于依靠谁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出现依靠“能人”“名人”“有钱人”促进发展的思想偏差,从而难免出现重大社会问题。因为搞错了要“依靠谁”的问题,难免在“为了谁”上产生偏差。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享用上只成全了少数人。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和谐社会,才能共同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享有。

(二)“人民”是指当代和后代人民

如果从纵向时间角度来划分的话,“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可以理解为当代和后代人民。就发展的目的而言,现在的发展是为了未来人民更好的发展;就发展的手段而言,就要建立在消耗资源的基础之上,全体人民利用循环经济共同建设和谐社会。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提高社会公平度,从而使得我们当代人民在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剥夺后代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机会。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途径

(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手段

所谓“社会资源”,是指一个社会及其社会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社会公平有两个层次:制度安排的公平与百姓认可的公平。首先,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平,主要体现为,通过竞争,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获得相应社会机会的权利。其次,社会公平还体现为百姓对于资源分配制度的认可、认同。通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平等、规则公平为主的社会公平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获得参与、发展的权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公平正义衡量标准,是加强社会管理的敲门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试金石。

(二)改善民生是关键

民生问题是也是当前社会矛盾多发和凸显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检验党执政能力的关键。只有使得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民生的方面更加合理地配置,才能切实改善民生问题。

在教育上,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有先天的经济和政策资源的优势,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起能够媲美发达地区的教育机构。因此,国家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再就业上,需落实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市场,改善传统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在收入分配上,需深化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鼓励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渠道、规范化、合法性。

在城乡发展上,城市化后城市出现“虹吸现象”,一二线城市虹吸三四线城市资源,大量资金涌向热点城市,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引起“小城市病”。于是,“仇富”现象、社会动荡在所难免。国家要完善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将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建立适合中小城市发展的机制。

[1] 王桂艳.正义、公平、公正辨析[J].南开学报,2006,(4):11-13.

[2]张敦福.依附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新进展[J].山东师大学报,2000,(6):47-52.

[3] 荣长海.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刊,2006,(3):8.

[4]周晓光.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研究[J].学术交流,2012,(10):5-9.

[5]何建华.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与社会主义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7,(11):1-15.

[6]希克斯.经济史理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

[7]张敦福.依附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新进展[J].山东师大学报,2000,(1):28.

[8]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D61

A

1673-291X(2017)34-0174-02

2017-04-10

胡荣(1992-),女,江苏灌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发展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公平理论发展
公平对抗
坚持理论创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