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小农意识 助推脱贫攻坚
——以贵州省凤冈县脱贫攻坚工作为例

2017-12-10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凤冈县农户攻坚

高 辉

(凤冈县群工办,贵州 凤冈 564200)

破解小农意识 助推脱贫攻坚
——以贵州省凤冈县脱贫攻坚工作为例

高 辉

(凤冈县群工办,贵州 凤冈 564200)

小农意识是封建时代遗留的产物,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在近年来贵州省凤冈县扶贫工作实践中发现,小农意识制约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消解小农意识对推进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农意识;脱贫攻坚;贵州省凤冈县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富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秉持愚公移山的实干苦干精神,咬定目标打好脱贫攻坚战。急需脱贫的对象是贫困农民,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因此,消除小农意识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首要条件。

一、小农意识的特征

小农意识是在封建宗法制下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血缘为本位的环境中自然形成并内化于人们头脑的一种心理认知,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征。

1.依赖性。小农经济是一种依靠手工生产的经济结构,生产工具粗陋原始、生产方式机械简单,生产效率低下。其简陋的劳作方式和低下的生产效益要求人们集体生活,共同抵御困难,从而加深和固化了村民之间以及宗族内部的联系。正是小农经济的这种脆弱性迫使人们相互依赖,长此以往人们便产生了内心依赖感。

2.保守性。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简单生产方式。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气候变化、认识生产经验,并将其内化于心。长期固定的、机械反复的生产模式将农民思想固化下来,促使农民意识趋于保守,削弱了农民的创新意识,造就了农民小农意识的保守性。

3.法制观念淡薄。封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人们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核心内容的人际交往圈,人们在每个交际圈内形成一定的亲疏远近关系。每个人伦圈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体内部法治如同虚设。在利益圈外部,法治则会遭遇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

二、小农意识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观念往往成为阻碍新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封建小农意识因其保守性等特点,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已经严重影响了现阶段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1.小农意识的依赖性导致农户不劳而获思想的产生。小农意识的依赖性特点在当今部分农户脑海中逐渐异化为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户生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等、靠、要”的行为。“等、靠、要”的生活作风削弱了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加剧了基层党政干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难度。在“等、靠、要”思想的催化下,部分农户道德滑坡,他们长期寄希望于领取国家救济。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背离了国家脱贫攻坚的期望,不仅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而且还加深了非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满,阻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

2.小农思想的保守性消解了农户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缺乏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残余的小农意识的保守性有很大联系。长期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缺乏离开土地的勇气。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意识禁锢了他们革新创业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滋生创业脱贫的内生动力。

3.小农意识的法制观念淡薄增加了基层党委脱贫攻坚的难度。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封建宗法思想不断弱化。但在部分边远贫穷地区,封建小农意识仍然十分严重。一些村干部受宗族亲派等小农思想的影响,他们构建利益圈子,以情代法。在选举村委领导干部时,只认亲朋好友,不讲能力品德,以人情为纽带进行拉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做法抹黑了党的形象,拉开了党群关系,增加了基层党委脱贫攻坚难度。

三、破解小农意识推进脱贫攻坚的方法

虽然当前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贫困现象在部分边远农村地区仍十分突出,这种贫困现象的存在与当地农民留存的小农意识密不可分。破除残余小农意识,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通过脱贫攻坚实践,认为消解小农意识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宣传国家政策,引领人民向美好生活迈进的桥头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村百姓学习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让群众知晓国家政策,让群众参与政事讨论,让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过程中来。通过扩大群众知情权,通过听取群众建议,让群众在理解党的政策之基础上,逐渐破除群众心中残留的小农意识,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的效率。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在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缺乏生产技能,只能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有限生产生活资料和简单生产方式维持生计。如今在广大山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来,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务工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技能培训开拓农民视野,提升农民思想境界,增加农民脱贫致富新理论,普及农民生产技术,有助于破除农民固有的保守小农意识。

3.加强典型榜样宣传。古人云:“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榜样就像一面旗帜,给人们以明确奋斗的方向;典型榜样就是将优秀品质和先进作风转化为活生生的事例鼓舞人、带动人,引领群众见贤思齐,奋发进取,提升群众素质。通过加强典型榜样宣传,以榜样为镜检视自己、反省自己,查找自身不足,进而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大力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不仅可以弱化农户固有的小农意识,而且还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农户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

总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所需。破解小农意识助推脱贫攻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F323.8

A

1673-291X(2017)34-0027-02

2017-04-10

高辉(198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凤冈县农户攻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凤冈县关工委的“桑业”情怀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凤冈县召开2016年老干部暨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委会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凤冈县华莲家电关爱天桥中学留守儿童
凤冈县老干部慷慨解囊助学传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