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2017-12-10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汽车企业

于 霞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于 霞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出发,分析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现有流程与影响因素,并对其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把握,以期采取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同样面临着风险与日俱增、日益复杂的难题,这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制约。在转业建制与接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怎样避免自身技术劣势,通过不断的积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进而同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已发展为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由此,应对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通常与高风险、高收益相伴随,严格风险管理原则的构建十分重要,它能在向企业收益的获取提供保证的同时,使企业尽可能地规避生存与发展风险。以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工作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应当如下:

1.与企业的经营及生存相符合。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中,我国汽车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较之跨国汽车生产商而言有着明显的差距,而且汽车产业相对集中,创新能力缺乏,产、学、研分工与配合不协调,种种劣势要求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之时要严格以生存原则为基础,向企业的经营提供服务,采取多种措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汽车市场经济。

2.发现并紧跟市场热点,对客户第一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同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本土的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实力比较弱,利用技术创新对市场需求进行引导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应以对市场热点的及时发现与紧跟为目的,以对客户第一需求的准确把握与满足为宗旨,使得企业研发并生产的创新型汽车类产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社会需求的迎合。

3.建立合作共赢关系。为了使自身的生产与经营风险尽可能地降低,汽车制造企业应同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分担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风险。举例而言,当市场上对某一型号或某种功能的汽车产生需求之时,企业可以进行现有技术成果的购买,或者与其他汽车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实现双方的快速技术创新与共赢。若技术创新最终走向失败,企业也无须对损失予以全额承担,因而降低毁灭的风险程度。

4.快速反应原则。汽车市场的热点通常是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汽车制造企业应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使技术创新同步于市场热点,若汽车市场的热点发生变化,企业应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市场需求进行把握,对原有的汽车类产品结构予以改变,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能够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

二、基于一般原则的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现有流程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应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与监控等进行有效反馈机制的构建。首先,深层分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现状,把握有可能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各项风险要素;其次,采用科学的办法有效评估所识别的各项风险;再次,采取合理措施,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最后,实时监控风险因素的发展与风险规避的状况,并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如此循环,对上述过程予以重复,最终形成科学且有效的反馈机制。

基于该理论的指导,为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连续与动态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对风险加以控制,最终实现科学管理风险的目标,当前汽车制造企业在对其技术创新进行风险管理之时遵循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的流程。

1.风险识别。此过程是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初期工作,通过分析各项统计资料,对风险类型、成因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进行定性估计。作为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风险识别必须全面且系统,以提供可靠保证于风险的准确衡量,进而制定科学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控制。

2.风险估计。风险估计是定量分析风险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会对相关资料、风险识别结果加以利用,以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行评估。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以风险识别与估计为基础,在综合层面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引发的后果,并进行对总风险权重的计算,然后根据重要性对单个风险要素影响总风险的程度进行排序,以此实现对技术创新项目总体风险的评价。

4.风险应对。在风险估计与评价工作结束之后,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会对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风险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此进行科学应对计划与对策的制定及实施,对企业各方面力量加以组织,尽可能地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实现对各项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的规避。

三、当前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风险管理效果的优劣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产生直接的影响,通常,影响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因素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个方面。

1.计划因素。计划是汽车制造企业对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工作做出的未来安排,它以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科学与准确的预测,制定企业今后特定时期内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实现方法。作为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南,合理的计划能够对创新活动及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知识,对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予以遵循,进行正确且有效管理计划的制订。

2.组织因素。在制订完计划以后,汽车制造企业已明确了自身技术创新及其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方法,因此需进行严密的组织。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在于设计并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它要提供基本框架于企业创新与风险管理活动的运行,并以合适的人员配备做支撑。在人员配备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要严格遵循因事择人与因才起用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为依据,进行合适人才的选用,在充分利用企业有限人力资源的同时对员工能力与素质予以深入的了解,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保证技术创新的效率以及风险管理的质量。

3.领导因素。领导对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他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指挥、引导与支持,使其为特定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在技术创新及其风险管理工作中,领导具有协调与激励作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由多种因素构成,领导需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对各项因素进行协调,加速组织各项活动的协同与和谐发展。

4.控制因素。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控制是对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视,使它们按照计划开展,并对各种偏差予以纠正,在必要之时对计划加以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有多种不确定的外部影响因素,在内部也有可能出现环节与目标相偏离的问题。因此,要及时调控,向

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保证。

四、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今后开展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1.完善资金与风险管理机制。在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资金管理十分重要。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机制能够对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管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之时,应建立风险资金,以企业的部分赢利或通过某种方式筹得的资金对单个项目所造成的损失予以弥补。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非常多,但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所伴随的风险亦十分大。根据投资理论,为了实现对风险的分摊,鸡蛋是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同样,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分摊风险,对投资渠道予以拓宽,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减少由意外风险导致的财产损失。分析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多以风险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为主。企业在今后的创新发展中应对风险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构建与完善,科学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在风险监控与评估过程中明确技术创新的潜在风险,以此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利弊得失进行对比,提供可靠的保证于汽车制造企业管理人员,使其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经营与管理计划。

2.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汽车制造企业应树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对面对风险的态度予以端正。针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诸多风险,汽车制造企业应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引导,使其树立起科学与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汽车制造企业应正确对待风险,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对风险状况的预期将损失降到最低。要想发展进步,汽车制造企业必须进行学习型企业组织的构建,以外部先进生产管理经验为依托,在合作中汲取养分,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寻求适合的发展路线与管理经验。此外,汽车制造企业还要对员工的内在能动性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定期举办交流会,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3.强化产学研联合创新。汽车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做支撑,创新主体需对市场需求进行了解,基于客户需求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新技术新产品向有力市场份额的转化,以此创造更高的利润。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是汽车专业人才的输出地,有着较为丰富的汽车专业人才储备与前沿的理论技术,但是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离汽车市场都比较远,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并不灵敏,致使其所研发的技术与产品同市场需求相偏离,经济效益并不高。而汽车制造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应有灵敏的市场需求反应,可以对新产品、新技术对市场的占领进行清楚的预测,以此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展开技术创新层面的合作,相互借鉴与吸收,互补优势,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1]谭婉宁.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2]芮利翔.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3,(17):112-113.

[3]李晓峰,徐玖平.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8,(3):72-76.

F407.471

A

1673-291X(2017)34-0016-02

2017-04-21

于霞(1983-),女,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汽车专业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汽车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沙盘推演工具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