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

2017-12-01杨燕楠王红崧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元阳县哈尼梯田

杨燕楠 王红崧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

杨燕楠 王红崧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4)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201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的胁迫,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同时,元阳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模式,试图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寻求精准脱贫的机制。本文根据元阳县实际情况,为开展哈尼梯田遗产地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提出建议。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扶贫

一、研究区概况

二、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景观美学价值

早在明代对哈尼梯田景观就有“依山麓平广处,开作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急,蹬坎而登,有石梯蹬。水源高者,通以赂构,数里不绝”记载[1],哈尼梯田依山开垦,层层叠叠,气势恢宏,田埂线条蜿蜒曲折,富有美感,以 “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建造之奇,在中国没有,在世界罕见”而闻名中外[2]。梯田森林、聚落和梯田与哀牢山整体环境形成浑然一体的景观。

(二)科学参考价值

哈尼族顺应山势开挖梯田,不同海拔,不同气候选种不同的作物;充分利用哀牢山区的水资源,兴修水渠,在村中、家中庭院修建水塘积肥,肥水顺流而下,流至梯田,增加了梯田土壤的肥力,形成“以水为肥,活水施肥”的施肥方式,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山地农业,对气候环境的感知、水资源的利用、田间管理办法的人类智慧的凝结,对现代农业发展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3]。

(三)农业生态价值

哈尼梯田至今保留着的小农生产模式,多样化的作物品种和稻养鱼养鸭等生产模式,比起单一的农业生态系统物种更丰富,营养级数更多,促进能量和物质循环,符合“生态位”、“共生互利”等生态学原理;鱼虾的排泄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鸭群啄动稻田泥土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哈尼梯田农业系统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稳定,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态价值[3-4]。

三、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紧迫性

近年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的胁迫,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6 要因分析 通过头脑风暴法绘制鱼骨图,从人、法、物、环四方面归类,找出末端因素即(1)无MDRO终末处理流程,(2)物品使用不规范,(3)自我防护不到位,见图2。再运用特性要素表对3个末端因素逐一验证,从中找到另一要素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缺乏、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一)自然灾害对梯田景观的干扰

受极端天气影响,近年来干旱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降水量会影响梯田水深、耕作层厚度、植被覆盖等,从而影响梯田田埂稳定性,导致梯田垮塌,对梯田保肥保水力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水梯田面积、间距是形成梯田视觉美感的重要元素,自然灾害对梯田的破坏对梯田景观造成了严重干扰[3]。

(二)农业作物改变对农业生态的威胁

农户对农业作物的选择受经济理性的影响,单纯追求作物的经济价值,选择种植产量较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随着外来物种的入侵、作物单一化等,对哈尼梯田本身的生态环境造成冲击,致使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植被的减少,本地物种的基因资源广泛流失,历史上哈尼梯田种植的传统稻谷非常多,目前说法,有1000多种,然而现在继续种植的仅48种,处于濒危状态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受到威胁[5-6]。

(三)劳动力流失导致农耕技术失传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梯田弃耕、抛荒、水田旱化等现象,导致梯田垮塌和滑坡发生率增加,从而破坏梯田景观。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农耕劳作,农耕技术逐渐失传,传统的农耕文化也慢慢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哈尼梯田遗产地旅游扶贫

元阳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丰富遗产资源,但是因为交通闭塞、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之一。2015年元阳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26元,低于国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低于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模式,一方面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扬,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旅游发展扩大农业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提高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增强社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同时增加当地社区居民收入。

元阳县旅游发展起始于2000年,元阳县旅游局确立为全县旅游主管部门;2003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确定为全县支柱产业;2008年在市场机制运作下,元阳县和云南世博集团合作,共同开展元阳旅游开发;2013年元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大大提高了元阳县的知名度,对当地旅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年全年接待内外游客941524人次,比上年增长13.6%,实现旅游总收人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5%。

但是在元阳县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元阳哈尼梯田作为世界遗产,具有遗产资源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点,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其首要任务,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商、旅游业从业者传播的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不是核心,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而扭曲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文化过滤”,甚至“文化失忆”的现象。其次,元阳县农村居民普遍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对遗产价值的认知,主动脱贫意识不强,仅仅寄希望于政府的帮助扶持,而并不主动寻找增收致富的机会,更没有意识把自己的文化打造为商品吸引游客,致使外地游客到元阳只能看到自然景观,而不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本真。另外,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梯田景观季节性等客观因素也是制约元阳县旅游扶贫项目开展的因素。

五、旅游扶贫机制相关建议

(一)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扶贫项目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打破传统的“标本化”、“博物馆式”的固态遗产保护模式,把遗产资源充分利用到旅游开发中,让游客不仅是视觉上的景观感受,更应该让游客体验感受到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目前哈尼梯田主要靠梯田景观吸引游客,有很大的季节限制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是哈尼梯田的最佳旅游季节,其他时候游客量就相对较少,客栈、饭店等旅游相关产业略显萧条,农户只能靠外出打工等方式补贴家用,且就算在旅游旺季,游客的停留天数也仅为3-4天,浏览几个景点后便离开。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不仅有梯田景观,元阳县世居哈尼、彝、傣等多种民族,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哈尼梯田便是哈尼族的民族文化、礼仪习俗融入到日常农耕,对自然加以改造,所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梯田农业,气候、地势对其影响很大,所以对天地的祭祀是哈尼族重要的农业活动,如:“苦扎扎”节就是哈尼族祈求天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农业祭祀活动之一;哈尼族人为梯田是有灵性的,耕作之前会有祭秧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农耕活动顺利进行。若是把诸如此类的农耕文化活动作为旅游项目开展,既能让游客深入了解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认识到哈尼梯田不仅仅是梯田景观,还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让这些传统活动得以发扬和流传,也丰富了当地旅游扶贫项目的内容。

(二)增强农户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元阳县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特别是当青壮年男性出去务工之后,剩下的都是基本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对政府、开发商制定的旅游、扶贫相关政策理解程度不高,有时甚至会出现不理解、抵触旅游扶贫工作;再者,社区居民对遗产价值的认知非常有限,无法与政府层面的遗产保护达成共识[7]。“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政府和开发商需要帮助农村居民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认知旅游扶贫项目对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并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加强居民对遗产价值的理解,认识到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且自己是遗产保护的重要主题,让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中。

在旅游扶贫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也需要给予农户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元阳县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世居的村民汉化程度较低,有的妇女和老年人甚至不能通过普通话交流,更不用说参与旅游相关工作。为了旅游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展,政府和开发商需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基础知识教育、普通话普及,让居民具备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知识基础。

(三)提高社区旅游扶贫项目的参与度

改变传统的以政府、开发商为主导的旅游模式,让社区充分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和收益过程中,使原住民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向主动,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切实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增加创收渠道。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世界遗产5C战略”强调了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对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哈尼梯田的遗产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以专家、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社区的参与度很低,致使作为农业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居民很难感受到遗产价值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居民弃耕、抛荒、破坏梯田景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旅游开展方面,哈尼梯田采取了政府主导,开发商投资建设的模式,形成了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三方利益集团,而遗产资源的真正管理权和支配权并未掌握在社区居民手中,居民在旅游开发和遗产资源的管理中处于被动状态,严重打击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因此,设立激励机制和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项目开展中,让社区居民亲自展示他们的文化、习俗等,并最大程度从中受益,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保证农业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许静波.中国农业文化景观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地理背景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8(13):203-205.[2017-09-27].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2.13.026

[2]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 地理研究,2002,(06):733-741.[2017-09-27].

[3]张永勋,闵庆文.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04):460-469. (2016/2/29 )[2017-09-2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15.s.20160229.1501.004.htmlDOI:10.13930/j.cnki.cjea.151353

[4]高凯,符禾. 生态智慧视野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价值研究[J]. 风景园林,2014,(06):64-68.[2017-09-27]. DOI:10.14085/j.fjyl.2014.06.0064.05

[5]孙庆忠. 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J]. 中州学刊,2009,(06):109-113.[2017-09-27].

[6]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7]严国泰,马蕊,郑光强.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研究[J]. 中国园林,2017,33(04):103-107.[2017-09-27].

杨燕楠(1993—),女,汉,云南省普洱市,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元阳县哈尼梯田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山区修梯田》
元阳县总工会:开展主题劳动竞赛
秀美梯田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梯田之恋
从江加榜梯田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