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省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2017-12-01余夏静颜四周施执峰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赣州工业园区用工

余夏静 徐 睿 江 洋 颜四周 施执峰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我省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余夏静 徐 睿 江 洋 颜四周 施执峰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近年来,江西省围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发展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到新高度。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梳理当前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深化园区与高校对接合作的建议,以期带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用工需求;人才培养;对接合作

一、调研背景

赣州市作为江西省的南大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起来的企业用工需求量较大,而相对来说,赣 州市高校人才在工业园区的就业情况远不如理想水平。一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单一,未及时更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少与工业园区企业信息交换,宣传不到位。二是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少数集中在高校人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看法存在偏颇,认为大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经验,无法胜任高端技术工作;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对较为普通平凡的岗位,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却过饱和。使得高校大学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瓶颈。

二、调研目的

为协调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改善“用工荒,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江西理工大学就赣州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

三、调研方法

为更好的开展调研活动,针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与赣州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存在的问题,江西理工大学的调研志愿者通过走访企业访谈、设计问卷调查、查找文献分析等方法就企业性质、企业所需员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态度以及校企合作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四、调研成果及分析

(一)工业园区企业概况

1、企业基本情况

赣州市极具地理优势,是江西省的南大门;矿产资源丰富,保有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据调查,赣州工业园区企业83.5%从事制造业,企业性质以民营为主,企业营业规模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年产值均达千万以上,故而用工需求量大。员工数达300人以上的企业占1/4,面向赣州市高校招聘员工的企业占62.71%,然而有近75%的企业面向高校招聘人数所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20%。

2、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由于赣州工业园区企业多为制造业,以稀土有色金属等为主要原材料。调查结果表示,企业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就业对接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高校人才不正视工业园区企业运营模式。工业园区近54.05%的公司用工需求侧重于基层人员,而37.84%的公司需要技术研究型人员,所需管理层人员的公司占比8.11%。而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的潜意识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约68.97%公司认为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是大学生眼高手低,60.3%公司认为大学生职业稳定性差、耐不住性子,50%公司认为大学生过于看重薪酬,42.28%公司认为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并且54.05%的公司岗位薪酬按照员工经验丰富度的标准分配。再者,工业区园区企业招聘人员对学历无严格要求,招收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员工所占比例为20%以下。

(二)对接合作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与高校人才培养合作渠道不多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41.51%的公司已经与赣州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却有64.15%的公司有意向与赣州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然而事实上,赣州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并没有偏向赣州高校,原因在于高校与企业没有合适的对接渠道和对接项目。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缺少改革方向,与工业园区的企业对接机会降低,导致赣州企业对赣州高校的用工需求率较低。

2、对高校专业设置认识不全

在调查企业对为何没有面向高校招聘员工的问题中,有27.45%的企业提到不清楚赣州高校专业设置,或者认为高校专业与企业性质不对口的公司占比37.25%。高校应该反思,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否与各招聘单位对本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的了解度有关,高校专业设置的深读与广度往往其专业表面意思相差甚远,不同高校相对同一个专业,研究方向也千差万异。在企业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对接机会随之减少。

3、高校人才综合能力不强

据调查,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对毕业生胜任工作的知识技能重要性排序差异较大。企业认为毕业生快速适应及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新事物的能力比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而毕业生则相反,认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实践能力比其他更重要。相似地,赣州工业园区近30%企业对不面向高校招聘的回答是因为高校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不能吃苦耐劳、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无法对紧急实际问题灵活处理,仅有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胜任工业园区企业的工作。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更注重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相对动手实践、实习教少,学生在校内学习,无法短时间适应工作时实际紧急问题。高校人才综合能力需待提高。

(三)加强对接合作的对策分析

1、推进校企对接合作项目多样化

校企合作渠道意向

基于企业与高校没有合适的合作渠道,问卷就征集企业意愿与高校展开的合作项目进行调查。包括近50%的企业愿意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实习基地;29.79%的企业愿意与高校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合作;17.02%的企业愿意前往高校宣讲公司性质以及用工需求; 6.38%的企业愿意为高校设立社会奖学金;10.64%的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设置校企定向专业;近20%的企业愿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技能以及安全教育。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对接合作项目;人才培养应该以创新实际结合的方式,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合作提供多种渠道。

2、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调研过程中,有65.22%的企业认为高校应该培养高校人才吃苦耐劳的能力;71.74%的企业认为高校人才在责任与担当方面需要改善;还有近70%的企业认为高校人才的团结协作能力需要提升;对于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工业园区企业较为满意。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培养,不偏不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学校可以将企业的用人和工作标准引入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并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劳动观点、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使其及时做出反思和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素质培养、技术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劳动态度。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以扎实的基础、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每一项工作;同时,结合企业场景案例,举办多种有教育意义的竞赛活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结合区域用工需求,改善专业设置

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特色,设置对接合作企业所需的专业、增添研究方向,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对接:要想改变过去那种学校与企业“各办各的学,各招各的工”的不良现象,学校必须与企业紧密沟通。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有关信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合作的目标,主动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之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要尽力创办特色专业。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声誉。

4、高校需主动宣传,加强交流

校企对接合作最大的也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企业招聘人才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交流不够,互不了解,没有合适且固定的渠道实现双方信息交换,缺乏协调机制。高校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及宣传,学生不清楚工业园区企业规模、用工需求等现状,对工业区园区认知感降低。校企应该加强了解沟通,建立平台,定期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同时,加大校企宣传力度,促进校企相互认知。企业提出诉求、高校介绍专业、举办校园招聘会、高校走访企业等,相互交换、收集信息,并对其分析,针对性的对高校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用工需求方案调整。

5、企业要具有办学意识,实现互利共赢

企业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走出去与学校沟通。利用学校雄厚的理论知识积累,加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参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发展理论,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所以,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学校一方的行为,更应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才能最终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余夏静(1984-),女,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赣州工业园区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磐安工业园区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