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勤勉只求真 半世坎坷终为民
——纪念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2017-11-29

水生生物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原生动物养鱼水生

殷 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一生勤勉只求真 半世坎坷终为民
——纪念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殷 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倪达书是我国从事原生动物、海洋甲藻、鱼病学、水产养殖包括稻鱼互作养殖模式研究的先驱。在纪念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 重读倪达书当年涉及原生动物、鱼类细菌病、稻田草鱼种养殖等4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回顾倪达书对相应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体会倪达书历经社会动荡, 依然勤勉执着的科学追求精神, 并发展为民服务的理念, 以示缅怀。

2017年是我敬爱的导师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倪达书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原生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鱼病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渔业协会理事长等。倪达书在原生动物学、鱼病学、水产养殖学(包括稻田养鱼生态模式)等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 主持编撰专著近10部,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科学院或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奖共3项、以及湖北省科学大会奖4项。有关倪达书先生的生平及事迹介绍, 包括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都曾有过报道。然而, 值此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 感念其一生贡献与情怀, 唯愿将倪达书在研究生涯的3个阶段、反映倪达书重要学术贡献的4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加以回顾, 以示缅怀!

1 研究生涯起步, 针对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开展研究(1932—1945)

Dinoflagellata of the Hainan Region, VIII. on Sinophysis microcephalu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dinophysidae

Dashu Nie and Chia-Chi Wang

Sinensia[Chungking], 1944, 15 (1—6): 145—151

倪达书1932年自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毕业,由于大学期间跟随老师陈义教授开展了一些泽蛙肠道寄生虫的工作, 经陈义教授引荐, 倪达书来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跟随王家楫研究原生动物。当时, 1922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学专门研究的民办机构, 到1928年前, 该所也是国内唯一的生物学研究机构,直到1928年在北平成立了民办静生生物调查所, 以及1929年成立于南京的第一家国立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在倪达书1946年出国进修前的这一段工作期间, 倪达书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至今可在SCI数据库中可查录的有23篇研究论文。在当时的生物研究所, 都注重致力于“中华产物种类之调查”,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除常年在南京附近开展调查采集外, 也着重于长江流域和沿海的生物调查。1934年, 倪达书曾赴海南参加了由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合组的“海南生物采集团”, 进行海洋生物采样, 并利用此次采集的材料,发表了系列的有关海南甲藻(腰鞭毛类)的报道和研究(照片1)。而在1934年7月, 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建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王家楫被聘为该所所长, 倪达书则受秉志所长的挽留继续留在中国生物社生物所开始了独立的工作。到1937年, 倪达书较快地以助理研究员升为该所的专任研究员。然而, 同年随着南京沦陷,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艰辛发展的主要成果和设施被付诸一炬, 倪达书仅带着其宝贵的采集来的材料和设备,转往内地, 然而战乱使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境遇日益艰难, 1940年1月, 倪达书还是转入了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成为专任副研究员。1944年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改组为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所长, 倪达书则在当年5月升职为该所专任研究员。

倪达书194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此篇文章, 是在重庆完成的对1934年海南采集的甲藻研究的系列文章中的第八部分, 也是现在SCI收录的该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在本文中, 倪达书首先根据形态, 提出在当时的甲藻科中的13个属中, 鳍藻属(Dinophysis)和异帆藻属(Phalacroma)应为最原始、最古老的属, 而相对而言尖甲藻属(Oxyphysis)和假异帆藻属(Pseudophalacroma)则应为由前两属进化而来的较为近代的属, 并认为这些有关甲壳的尺寸与排列应作为甲藻的分类主要依据。随后, 倪达书先生通过描述了2个来自中国南海新村港(Shin-tsuen Kong)海底表面的甲藻样本, 描述了其近圆形、两侧扁平、长/厚比例约为1.2、上壳小、侧甲大、并在其表面形成具有较为光滑的边脊, 腹面观呈现两侧略微凹形, 左右各具特征的边沟结构等。倪达书根据此2样本的形态描述, 以及它们与当时鳍藻科的其他各属的主要特征, 尤其是个体大小、上壳尺寸及微观结构特征、相对边沟的长度和甲壳排列模式, 将此定为鳍藻科的一个新属——华鳍藻属(Sinophysis), 而依据此两样本建立的新种便成为了该新属的代表种——微首华鳍藻(Sinophysis microcephalus)。不仅如此, 倪达书还依据此新建立的属与当时鳍藻科中已有的其他属的形态复杂性进行对比, 认为其有可能在进化中更接近于当时鳍藻科中的后鳍藻属(Metadinophysis)和叉甲藻属(Dinofurcula), 是进化由简至繁过程中,由鳍藻科基部的鳍藻属向着后异帆藻属(Metaphalacroma)、假异帆藻属和尖甲藻属演化的一支,以及另外包含着向叉甲藻属和后鳍藻属的另一支演化过程的中间阶段的过渡属。在倪达书发表了此文之后的70余年后的今天, 尽管甲藻分类系统曾经发生了数次剧烈调整, 同时借助现代先进的扫描和透射电镜的运用, Chomerat[1]也对华鳍藻属的6个种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系统描述, 但学者们对于倪达书和王家楫1944年首次提议建立的华鳍藻属、以及该属的代表种——微首华鳍藻的地位始终未有异议, 尽管倪达书当年借助老旧光镜的观察, 对一些细微的结构的描述不尽完善。2013年,Hoppenrath等[2]对华鳍藻属的6个种的样本, 以及其他鳍藻科样本的核糖体小亚基DNA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SSU rDNA)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依然可以明显地将华鳍藻属的6个种归为最紧密关联的一支, 与其最为邻近的属为鳍藻属、异帆藻属和尖甲藻属。至2017年, 该属已被公认的甲藻种类已有9个[3]。

2 赴美进修阶段, 从事哺乳动物肠道寄生鞭毛虫研究(1946—1948)

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 Cavia porcella.

Nie Dashu

Journal of Morphology, 1950, 86(3): 381—493

1944年下半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选派85名科研人员出国考察, 中央研究院获得了其中10个名额, 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选派了倪达书前往。倪达书随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于1945年11月由四川搬回上海后, 于1946年6月, 年近40岁的倪达书远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动物系的David Henry Wenrich教授实验室进修(照片2)。Wenrich教授是王家楫先生1925—1928年在美攻读博士期间的博士导师, 是著名的原生动物学家,曾任美国原生动物学会主席, 其研究涵盖了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生理。当倪达书来到宾大时, 接近退休阶段的Wenrich教授正将研究兴趣集中于动物肠道原生动物的研究。于是, 倪达书便在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动物肠道鞭毛虫的研究。由于其出色的研究表现, 当原定国民政府的1年进修资助到期以后, 在Wenrich的推荐下, 倪达书又获得了美国哲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提供的1年期研究学侣(Fellowship)资助, 至1948年底回到中央研究院动物所。倪达书非常珍惜此次进修机会, 潜心科研, 在宾大的2年研修期间, 发表学术论文3篇, 其中2篇为单一作者文章, 论文发表页数分别为42页和113页, 提供绘制的各类原生动物图像分别有87幅和217幅, 其工作态度和严谨性, 以及倪达书在那2年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跃然纸上。

本文便是倪达书在美国期间发表的3篇第一作者文章的最后一篇, 他在1948年底已离开宾大, 此文是在1950年见刊。这篇长达113页, 包括217幅绘图的长篇文章, 针对常见的实验动物——豚鼠(荷兰猪,Cavia porcella)肠道内原生动物开展了详细深入的形态学分类研究。共描述了4个纲12个科中的29个物种, 其中包括1个新属和10个新种。该论著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 并对于肠道中所能观察到的原生动物各生活史阶段进行了归纳和描述, 对每个观察的物种及其可能的处于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对象, 均配有形象的、多角度观察的手绘图版, 为后人的研究提供直观认识。

在倪达书此文发表之前, 有关动物肠道鞭毛虫的采集、固定、染色方法的报道描述不够明晰, 缺少关键步骤, 常使初学者难以遵循, 也影响着不同学者间对所观察的对象的比对研究。针对此点, 倪达书在这篇文章中, 重墨描述了在动物肠道鞭毛虫的采集和固定的具体操作步骤, 并针对早期由Bodian提出的银染色方法[4]提出了重要的改进, 首次指出应采用(Winthop-Stearns, Inc. 现为英国SmithKline Beecham公司一部分)生产的含银白蛋白(Protargol)作为“强蛋白银”, 用作鞭毛虫的形态染色, 以替换过去用作组织染色的普通的医用蛋白银染料, 指出这是获得对肠道分离的鞭毛虫形态良好观察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其中两页半的篇幅详尽的描述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为后人顺利开展取自动物体内的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和演化学说等相关研究工作铺平了道路。在宾大Wenrich教授实验室的同期的数个博士学生, 在他们研究美洲旱獭(Marmota monax)、大鼠(Rattus norvegicus)、金黄地鼠(Mesocricetus auratus)、鸡(Gallus gallus)和有鳞类爬虫类(Squamata)动物等肠道鞭毛虫的学位论文的发表时[5—8], 不仅大篇幅地引用对比倪达书此篇论文中有关肠道鞭毛虫的研究观察, 更在篇首表达了对倪达书就鞭毛虫蛋白银染色改进的感谢,纷纷表示没有倪达书在实验室中的技术改进, 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难以完成。倪达书这篇发表于1950年的文章, 至今依然被研究肠道原生动物形态分类学工作者活跃地引用, 尤其是有关肠道内原生动物的采集、固定和染色方法。鉴于倪达书在原生动物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 1985年6月26日在第六次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大会上, 被推选为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的终身荣誉会员, 该荣誉每年仅授予1人。倪达书与他在宾大的合作导师D.H.Wenrich (1954年度)同享此殊荣。迄今为止仅有另一位中国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沈韫芬院士(1997年度)亦获过此殊荣。

3 水生所建立后, 主要从事鱼病学和淡水养殖学研究(1950—1992)

草鱼烂鳃致病菌的研究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

科学通报, 1974, 10: 474—478

1948年底, 倪达书自美国进修返回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 继续受聘为研究员。接着他经历了拒迁台湾、护所迎接上海解放, 以及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等过程, 倪达书继续受聘为水生所研究员。随着新形势的到来, 服务工农及生产实践成为研究所需要强调的目标, 倪达书曾希望利用他在美国新近获得的有关动物鞭毛虫的训练, 在医学寄生虫学方面作些研究, 以便结合工农需求, 也因此对改组后的研究所放弃动物更为宽泛的学科,而隅于水体生物的方向感到迷惘。但他较快地适应了学科调整, 运用他的积累, 不久便开始了鱼类寄生虫的研究, 建立了菱湖工作站, 开创了我国的鱼病研究, 以此将其研究与工农需求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照片3)。

鱼类烂鳃病是我国淡水养殖鲤科鱼类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就名列养殖鱼类三大病“肠炎、烂鳃、赤皮”之中。由于烂鳃病发生于养殖鱼体表部位, 因此, 其患处的病原菌分离难以与患病部位所接触的水体中的各类生物污染进行甄别。1958年, 针对草鱼、青鱼的烂鳃病的细菌病原的分离工作采用的是一般的鱼汤及鱼肉琼脂培养基, 在室温下培养24h后, 会分离到在富营养基中生长较快的荧光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后经菌液浸泡攻毒感染试验, 未能呈现典型的烂鳃症状或未能成功在少数感染鱼的腐烂鳃部再重复分离到原攻毒菌株[9]。其后, 在倪达书指导下, 以卢全章为骨干的研究小组, 经过仔细观察和文献查阅, 对寄生虫、水生藻状菌等引起的鳃病进行了研究后, 进一步采用贫营养培养基的培养方式,避免了大量体表部位附着的其他生长快的细菌的覆盖作用, 从而成功地分离出了类似黏细菌的菌株G4。接着通过配制菌液, 成功实现了G4菌液对草、团头鲂、鳙、鲢的人工感染, 成功复制了烂鳃病病症, 并且实现了自人工感染的病灶处对G4菌的重分离, 该项鱼类细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工作是迄今为止少量严格完成了柯赫法则的病菌与病害关联鉴定, 以近似天然方式实现攻毒感染并重分离的细菌病原确定的工作。其后, 水生所鱼病研究室的研究小组, 继续对该典型分离株G4进行了常规细菌分类鉴定, 按照当时通行的伯捷氏细菌系统分类手册, 基于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特殊性, 将其分类命名为鱼害黏球菌新种(Myxococcus piscicolasp.nov)。该部分工作于1974年发表于《科学通报》。目前, 细菌的分类系统经过了多次变更, 依据最新的细菌分类系统的命名规则, 此病原菌应被命名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10]。该工作反映了我国鱼类细菌病原确定的一个最为成功和完整的过程, 对养殖鱼类烂鳃的主要病原的确定,相对于其他“肠炎”、“赤皮”等鱼病所分离的多数条件致病菌相比, 其人工感染的条件清晰, G4株曾一度成为水生所鱼病细菌组向各地鱼病工作者提供研究的最多的病原菌株, 从而为后续的烂鳃病防治方法的确定、柱状黄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的鱼类柱状黄杆菌与我国鲤科鱼类烂鳃病的研究工作发表在文革期间的中文期刊, 目前难以统计其完整的被引用的情况, 然而利用SCI数据库查询可见仅G4菌株就曾在2004—2017年间为18篇中外文研究文章所采用。本项发表于1974年的工作, 获1978年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4 中国新兴的稻田养鱼——稻田养草鱼种的研究

倪达书, 陈英鸿, 汪建国

湖南水产, 1985, (4): 2—5

稻田养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研究与防治鱼病的过程中, 倪达书也关注与此密切相关的渔业养殖模式, 并对此养殖方式保持着长期的关注。1961年, 由水生所主编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一版)一书中, 便有倪达书编写的“稻田养鱼”一章[11]。同时, 倪达书在20世纪70年代始, 鉴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的有利条件, 开始亲自参入,积极推动对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鱼的经验的新探索,通过改革传统稻田养鱼技术操作规程、调整稻田养鱼的指导思想、从大农业观念出发, 提出了“以鱼(草)支农, 以鱼促稻”的绿色稻鱼共生农业生态理念(照片4)。倪达书亲自带领开展了有关稻田养鱼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改良及操作规范的普及, 内容涵盖稻田养殖适用鱼的品种选择与配搭、放养时间与密度、放养消毒技术、稻田改造规范等, 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科普文章10余篇。为了能够使试验成功的成果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1981年倪达书还亲笔上书中央, 详述稻鱼共生理论的实践过程、经济效益和巨大潜力, 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并转发国家水产总局, 加以重视推广。由倪达书发起, 水生所与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华南亚热带农业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稻田养草鱼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获得了1983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由水生所协调组织的全国17省、市稻田养鱼协作组共同完成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获得1986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 倪达书和汪建国曾在《水生生物学报》撰文综述了我国当时在稻田养鱼研究和应用的进展[12]。1988年, 他们进一步合作编撰出版了《稻田养鱼的理论与实践》一书[13], 将其多年针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所开展的各方面研究、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加以更为全面地总结。该书稿于1990年出版后得到了同行高度重视, 不仅在当时对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 在2017年出版的由唐启升院士主编完成的针对我国新时期水产发展调研报告中, 也受到引用和重视[14]。

本文是倪达书主导的稻田养鱼研究工作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较为典型的研究性文章, 针对在湖北、湖南的早、中、一季晚稻田中养殖草鱼开展的生态农业试验, 包括育种技术、稻田必要的改造方式, 研究考察了除田间杂草效果、稻谷增产效果、草鱼种在养殖过程中的食草量和排粪量、草鱼对浮游动物的控制、鱼种的收获和总体经济效益的测算。实验证明2尾草鱼夏花/m2稻田的密度放养, 可使稻增产10%以上。草鱼的放养, 消灭了和水稻争肥的杂草、浮游生物, 起到了保肥的作用,草鱼可以吃草和食幼蚊, 其排泄物还可以达到增肥作用, 同时每亩可获得约400尾健康草鱼种, 使每亩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高38.5%以上(当时市场价值)。文中总结到在水稻生长季节, 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中, 能够促进物质、能量就地循环, 在降低除草、施肥等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 更促进了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由于此文发表于中文期刊, 目前难以总结此文后续的引用效果, 与现在的理论文章相比, 当时也未发展到氮、磷或能量的量化概念。但以此文所述的研究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较好地推动了当时的稻田养鱼的推广应用。借助养殖鱼类繁殖技术的成功, 倪达书由此设计并推动了对传统稻田养鱼的技术改良以及生态农业理念的建立, 无疑对其后我国农业的高投入发展模式, 以及现在重新倡导的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前瞻性的谋划。

先生毕生追求学问, 著作等身, 在此对其一生主要的3个科研生活阶段选取的4篇研究论文再次研读, 必然挂一漏万, 然对先生学问的管窥与重温,仅以此聊表对先生在本人科研生涯起步阶段培育的由衷感念。倪达书先生一生历经了中国社会动荡的年代, 其个人的研究工作也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频生波折, 然而先生却始终努力不懈。重温先生的生涯和学术贡献, 也是希望在此, 向同仁再现先生生前执着科学真理、追求服务社会的学术风范, 一起共勉!

致谢:

感谢倪达书先生之子倪嘉陵先生提供的珍贵照片, 汪建国研究员提供的部分珍贵文献, 刘国祥研究员、李仁辉研究员、黄洁老师提供的学术上的解读和帮助。

[1]Chomerat N. Studies on the benthic genus Sinophysis(Dinophysales,Dinophyceae): I. a taxonomic investigation from Martinique Island, including two new species and elucidation of the epithecal plate pattern [J].Phycologia, 2016, 55(4): 445—461

[2]Lewis J M, Marret F, Bradley L. Biological and Ge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Dinoflagellates [M]. In: Hoppenrath M, Chomerat N, Leander B (Eds.). Molecular phylogeny ofSinophysis: Evaluating the possible early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dinophysoid dinoflagellates [C]. The Micro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s. London:Geological Society. 2013, 199—206

[3]Garcia-Portela M, Riobo P, Rodriguez F. Morphohogical and molecular study of the cyanobiont-bearing dinoflagellateSinophysis canaliculatafrom the Canary Islands(Eastern Central Atlantic) [J].Journal of Phycology,2017, 53: 446—450

[4]Bodian D. A new method for staining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mounted paraffin sections [J].Anatomical Record, 1936, 65(1): 89—97

[5]Moskowitz N. Observations on some intestinal flagellates from reptilian host (Squamata) [J].Journal of Morphology, 1951, 89(2): 257—321

[6]McDowell JR S. A morphological and taxonomic study of the caecal protozoa of the common fowl,Gallus gallusL[J].Journal of Morphology, 1953, 92(2): 337—399

[7]Gabel J R. The morphology and taxonomy of the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American woodchuck,Marmota monasLinnaeus [J].Journal of Morphology, 1954, 94(3):474—549

[8]Saxe L H. Transfaunation studies on the host specificity of the enteric protozoa of rodents [J].Journal of Protozoology, 1954, 1(4): 220—230

[9]Wang D M. Studies on bacterial pathogens of the gill and red-skin diseases of grass carp [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1958, (1): 9—25 [王德铭. 鲩、青鱼烂鳃及赤皮病致病菌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58, (1): 9—25]

[10]Bernardet JF, Segers P, Vancanneyt M,et al. Cutting a Gordian knot: emended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genusFlavobacteriaceae, and proposal ofFlavobacterium hydatisnom. nov. (basonym,Cytophaga aquatilisStrohl and Tait 1978)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96, 46(1): 128—148

[11]The Committee for Experience Summarization of Chinese Freshwater Fishery. Chinese Freshwater Aquaculture Sciences (1st edi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1 [中国淡水养鱼经验总结委员会.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12]Ni D S, Wang J G. Recent development of fish culture in the rice field in China [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1988, 12(4): 364—375 [倪达书, 汪建国. 我国稻田养鱼的新进展. 水生生物学报, 1988, 12(4): 364—375]

[13]Nie D S, Wang J G.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Fish Culture in the Rice Field [M]. Beijing: Agri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1990 [倪达书, 汪建国. 稻田养鱼理论与实践.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0]

[14]Tang Q 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friendly Aquaculture: New Ideas, New Duties, New Approache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7 [唐启升. 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发展战略: 新思路、新任务、新途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照片 1 1934年倪达书(左)前往海南参加海南生物资源综合调查期间, 与前去看望的夫人程冰心(右)在海南岛合影留念Photo. 1 Prof. Dashu Nie (right) and his wife Ms. Bingxin Cheng(left) at Hainan during his investigation for Hainan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1934

照片 2 1946—1948年倪达书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进修期间, 前往在华盛顿美国史密斯自然博物馆参观, 在博物馆门前留影Photo. 2 Prof. Dashu Nie was at the front gate of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during his training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1946—1948

照片 3 1953年倪达书在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建立鱼病工作站,图为倪达书(右一)在讲解鱼类寄生虫的情形Photo. 3 Prof. Dashu Nie (first from the right) was explaining the fish parasites at Fish Disease Research Station,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Linghu, Zhejiang, in 1953

照片 4 1974年倪达书(右二)在湖北省黄陂开展稻田养鱼研究现场的情形Photo. 4 Prof. Dashu Nie (second from the right) was working at a rice-fish coculture farm in Huangpi, Hubei, in 1974

grass carp gill disease and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has been summarized. It was the existence of many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se characteristic works that made Prof. Nie to be appreciated and recognized as a conscientious scientist dedicated to his society amidst tremendous social turbulence during his career.

ENDURING ENLIGHTENMENT: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A RETROSPECTIVE ON THE DISTINGUISHED WORKS OF PROF.DASHU-NIE ON HIS 1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YIN Zhan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 China)

Dashu Nie is the pioneer of the researches on protozoa, fish diseases, and fishery sciences including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in China.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Prof. Dashu Nie, a retrospective on 4 of his distinguished research articles on dinoflagellata, intestinal protozoa of the guinea-pig, bacterial pathogen of

K825

A

1000-3207(2017)06-1380-06

2017-08-09;

2017-09-05

殷战, 研究员; E-mail: zyin@ihb.ac.cn

10.7541/2017.170

猜你喜欢

原生动物养鱼水生
为什么自来水不能养鱼?
养鱼记
我国两栖动物寄生原虫及其对宿主的影响研究
鱼经
DNA条形码在原生动物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原生动物的结构观察”伸缩泡观察方法的优化
互助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国内数据库各学科高被引论文TOP5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