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不同角色欺凌对自尊的影响研究

2017-11-28冯春莹张野张珊珊刘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自尊中学生

冯春莹+张野+张珊珊+刘琳

摘要:目的:考察中学生不同角色欺凌的特点以及对其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5.08%被调查对象是带有双角色欺凌;传统受欺凌一网络受欺凌者所占比例最高。(2)不同自尊水平自尊者与卷入传统欺凌、网络欺凌有显著相关。(3)传统受欺凌、网络受欺凌和实施网络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有显著负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欺凌存在双重欺凌角色,不同欺凌角色对中学生自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生;欺凌角色;自尊

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每年也会因校园暴力而致使许多学生自杀。在欺凌事件中,心灵被扭曲的欺凌者手段之残忍,可以说,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威胁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欺凌(bulling)是指恃强凌弱、以多欺寡、反复且持续性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可以通过身体接触、言语威胁以及排斥等方式出现。心理学上,传统的校园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随着手机和网络使用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地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即借助手机短信、电子信件来实施欺凌。由于在欺凌过程中,实施欺凌者会明确评估到自己与对方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力量的对比失衡,它对“受伤者”和“欺凌者”都会造成伤害。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会变得十分隐蔽和安全,但却会更严重地对青少年造成长期的心理伤害,出现自信心降低、成绩下降、逃学等不良行为。为此,本研究试图将传统与网络两种形式欺凌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对中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作用,以期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省的5所中学的中学生共651名,有效问卷618份,有效率为95.81%。其中,男生302名,女生306名,初一145名,初二159名,高一149名,高二165名。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传统欺凌/受欺凌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张野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传统形式欺凌问卷,包括实施传统欺凌和受传统欺凌两个分问卷,由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3个维度及13个题目组成。采用5点评分法,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分数越高表示情况越严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系数分别为0.73和0.75。

2.中學生网络欺凌/受欺凌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张野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网络形式欺凌问卷,包括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两个分问卷,由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和权益欺凌3个维度及12个题目组成。采用5点评分法,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分数越高表示情况越严重。系数分别为0.71和0.86。

3.自尊量表(SES)

由Rosenberg编制,经我国学者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里克特4点评分,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系数为0.88。

(三)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数据,利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双角色欺凌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

实施传统欺凌一受传统欺凌者68人,占总体11.00%;实施网络欺凌一受网络欺凌者77人,占总体12.46%;实施传统欺凌一实施网络欺凌者78人,占总人数12.62%;受传统欺凌一受网络欺凌者93人,占总体15.05%;实施传统欺凌一网络受欺凌者89人,占总体14.40%;实施网络欺凌一受传统欺凌者59人,占总人数的9.55%。总之,各种双角色欺凌者占被调查中学生总人数的9.55%~15.05%之间,表明中学生普遍兼具两种欺凌角色。

(二)各自尊水平下中学生是否卷入两种形式欺凌的差异分析

对卷入传统、网络、未卷入传统、网络形式欺凌分别与不同自尊水平进行列联表x2检验,两者间呈显著相关。

另外,将传统受欺凌、网络受欺凌、实施传统欺凌和实施网络欺凌总得分与自尊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各种欺凌与自尊呈显著地负相关,相关数r分别为-0.18、-0.15、-0.09和-0.10(ps<0.001)。

(三)中学生两种形式欺凌对中学生自尊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自尊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传统受欺凌和网络受欺凌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传统受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有显著地负预测作用;在控制性别、年级和传统受欺凌后,网络受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有显著地负预测作用。

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后,实施传统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有显著地负预测作用;在控制性别、年级和实施传统欺凌后,实施网络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无预测作用,见表3。

综上,传统受欺凌、网络受欺凌和实施传统欺凌对中学生自尊有显著负预测作用,说明遭受传统或网络受欺凌和实施传统欺凌会降低中学生自尊。

三、讨论

(一)中学生不同类双角色欺凌人数分布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75.08%的中学生带有双角色欺凌身份。首先,传统受欺凌一网络受欺凌占总体的15.05%,是6种双角色欺凌人数最多的群体,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他人欺凌的中学生,在网络中可能也是受欺凌的对象。其原因有:一是传统与网络欺凌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延续性和关联性;二是传统欺凌形式的卷入可以预测网络形式的卷入。以往研究发现传统形式的受害者往往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其次,实施传统欺凌一网络受欺凌人数占总体的14.40%,说明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网络欺凌的中学生可能在网络上受到他人的攻击。这一结果提示教育者不仅关注那些在校园中实施传统欺凌者对他人的攻击或暴力行为,也要考虑这类中学生在网络上受到的他人欺凌,因为受到网络欺凌是能够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的风险。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实施传统欺凌一传统受欺凌和实施网络欺凌一网络受欺凌检查出的比率分别为11.00%和12.46%,这与国内外学者的部分研究结果相同。

(二)中学生受欺凌、实施欺凌与自尊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传统、网络受欺凌、实施传统、网络欺凌与自尊均显著负相关,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传统和网络两种形式欺凌都属于消极行为,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无论是实施欺凌中学生还是遭受欺凌中学生都会出现心理健康受损、学业成绩下降和同伴关系紧张等问题。从受欺凌的角度来说,中学生因遭受欺凌而缺乏同伴支持,增加他们的被拒绝和被排斥感。从实施欺凌者角度来说,在学校里,教师和同龄同伴会疏远、否定和批评那些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因此,实施欺凌者也会体验到被拒绝和排斥的感觉,造成自尊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受传统欺凌、受网络欺凌和实施传统欺凌对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受传统欺凌、受网络欺凌和实施传统欺凌会导致中学生自尊水平的下降。可见,传统、网络两种形式的欺凌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网络受欺凌的中学生有较低的自尊心。可见,重复地遭受网络欺凌行为会减低遭受欺凌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他们会感受到这种欺凌带来的愤怒、沮丧或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尊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