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在教师培训实务中的具体运用探索

2017-11-28王进孙国庆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共情管理

王进+孙国庆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要求培训管理者以人为本,以受训教师为核心进行角色转换,从单一管理到承担多重角色,运用心理学“共情”技术深度陪伴、激发,促进受训教师有效学习、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师培训;管理;共情

教师培训工作中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关系应该是:服务、激发、促进、共同成长。管理者的态度要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其中尊重、热情、真诚和积极关注这些方面更多地体现在行为上,而“共情”则更多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受训方的内心世界的体验。对“共情”全面、系统阐述的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卡尔·罗杰斯,他指出: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从对方的价值参照标准出发,努力理解对方的内心主观感受和意义,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上是狭义心理治疗时对“共情”的理解,而在教师培训实务中,要作广义上的共情,广义的“共情”是包含个体共情的团体共情;把受训团体理解成为有成长需要的团体;管理者要尽量做到共性的体验和面临问题的理解,最终要影响大多数并取得反馈。

一、全程问卷,谋划共情

在设计方案前,对全地区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研本学科在本地区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困惑还有哪些?如果是你来做培训会怎么解决?你想请什么样的人来解决?在你的设想中解决后你的教学和生活会有什么变化?根据问卷反馈,教师要求接地气、多些实践。所以在教师培训中开创性地安排《破冰及“团队建设”》心理团辅课程,团队建设的初始化,使得培训班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凝聚力,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建设,在后续课程分组讨论中发挥极大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员和培训管理团队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合力,为培训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培训中期,设计了第二套匿名式问卷,对该培训班进行自我中期评估,该问卷对前半程的课程与团队管理效果及后半程课程是否需要微调进行调查。由于此次是匿名问卷,学员在经过前半程学习和对培训团队加深了解后,数据的反馈更加真实,調查显示学员要求继续增加互动讨论,增加具体案例分析。针对学员提出的课程中的具体问题,负责人协调后半程授课教师微调讲义、增加讨论环节,做了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问卷的实效性。

培训全部结束后,笔者与省项目办在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官方平台分别进行了各有侧重点的两套整体匿名式问卷,问卷侧重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服务团队方面的中观及微观调查,研修网官方平台则就宏观问题进行了调查。

“互联网+”的问卷,可以短时间取得大量数据,简便准确,经济省时,在有限条件下,对参训学员需求全方位探询,使共情数据化、及时化、直观化,让定位更精准,服务更到位。同时也有效保证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二、换位思考,因人共情

换位是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作为培训管理者,要先自我体验即将参训的心态。比如因为换位,体验了接到通知时的心情,在设计培训通知时,在保证信息完整、准确的同时,减少冰冷的官方语言,加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用邻家长者语言,轻柔、温暖的语气邀请培训者参培,详细告之行程及注意事项。使参培者心生暖意,为即将开始的培训打好第一个良性互动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建立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所以要共情理解学员:来培训的都是积极、优秀的参培教师,有问题出现是迫不得已,要最大程度地去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共渡难关,把培训期间的事解决好,要尊重、接纳学员的想法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不妄加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从爱的方向去理解参训学员的观点及行为,并做引导,给他们以归属感。培训10天期间,超大的班额,难免学员有突发事件,培训者既要保证出勤率,又要灵活处理学员的问题,工学矛盾客观存在,只有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共同想办法解决,既尊重学员的客观情况,又共情学员的内心世界,也同时让学员了解管理者的真实想法,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在保证问题合理解决的同时,也保证了培训的出勤率,同时也调适了学员的精神状态。

针对不同的情况,笔者告诉学员,先把假条签好,写明原因和时间。路远的要路上注意安全,路近的快去快回。有情况及时和笔者电话沟通,落下的课,可以看看同学的笔记,让同学给讲讲,要是情况允许,后面还有挺多接地气的课,能少耽误就少耽误。因为因人共情,给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员都能心情愉快地接受安排,在处理完各自的事后,都能非常及时地赶回来继续上课,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出勤率。

三、讲究技巧。沟通共情

访谈是通过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培训期间深度陪同,随时随地沟通交流。机动灵活的个体访谈对学员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培训后的期待做详细纪录。通过个体访谈了解共性问题,然后召集以班委会为小组的团体访谈,充分倾听参培学员的心声,通过访谈,对问题进行分类分解,逐一加以细心的解释,有不能做的决定,也要明确地告知学员,然后请示上级领导,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感同身受。共情下的访谈互动,保证了信息对等性,即使培训方深入了解了学员的需求,也让学员清楚了培训方的意图,在共情学员的同时,也带动学员共情培训方,增进了相互了解。

沟通,更多的是用外在的语言来完成,所以笔者培训期间尽量多的用共情技术的语言去和学员进行交流,比如在表达对学员情感的理解时:会说“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在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时,会用:“你想说的是……”“你现在最希望的是……”在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时会用:“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在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会用:“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在表达不同观点时会用:“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endprint

班主任多角色的共情体验,共情语言技术的运用,设身处地去理解学员,加深了彼此需求的了解,进而促进良好沟通,沟通是实现所有目标的关键,把共情技术变成沟通艺术。

四、细心观察,聚焦共情

细心观察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观察。短期集中培训全天吃、住、学在宾馆,比较集中,难免有不方便,培训管理者要时刻注意学员心理及行为上的动态变化,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培训的实质是参训者的体验过程,培训的效果如何,不能单方面取决于教授者的能力、水平和科学实验成就,还要取决于参训者的投入程度,而参训者的投入程度又取决于其心理反应。10天的培训学习期间,全程陪伴,共同体验,既是班主任,又是讲课的教师,也是学员共同听课,同时客串宾馆服务员进行服务,做到温和接纳问题,共情技术处理问题。这是对共情观察力的深度考验,同时也是对调适效果的聚焦体现。

培训都是大课,一个讲座就是半天时间,中间休息10~15分钟。培训的前几天学员比较安心,之后疲态出现。通过观察法,及时策略调适。上午学员精神状态略好,就坐着做套手动操,下午上课容易困倦,就要求大家站起来做;年轻人喜欢展示才能,就让他们轮番上台展示自己,后续观察又发现,虽然课前增加手动操,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学员的状态,但室内人多干热,学员仍免不了萎靡不振,观察发现后,随即课间调适增加“冥想”或做“动物操”,“冥想”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心智安静下来,减少焦虑、提高他们的专注力。最初的“冥想”体验由笔者引领,为了让学员有更多的体验,笔者尝试播放萨提亚冥想模式录音,最后让有兴趣尝试的学员引领。“动物操”是心理团辅另一种手动操技术,模仿动物的动作,简单易学,进行全身心的放松。

美国心理學家舒茨曾提出,每个个体具有3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作为管理者,要学会发现需求,聚焦于效果,合理给予满足。

五、互联在线,因时共情

互联在线是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沟通交流。培训期间,班主任有非常多的事务性工作要协调处理,不能完全陪同学员吃住一体,管理百人大班,无法细致入微共情到每一名学员。由此,用线上的办法完善补充,利用微信建立班级管理群,对5名班长粗放管理,他们是各县区选出的本地代言人,由他们协调、代言本地区的参培教师日常事务,他们同时也起到缓冲作用,有些问题先行整理,当再转到班主任这里的时候,可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线上利用班级QQ群拾遗补缺,随时关注学员在班级群里提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反应。互联在线让学员随时感受到班主任就在他们的身边,无差别的感受到关怀。有效弥补了时间、空间的共情空白。

通过互联网留言方式,笔者成功地处理了学员就餐量不足的问题,也同样通过互联网及时协调女学员与宾馆处理住宿房间风大、温度低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笔者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就了解到学员的一些思想动态,包括他们对学习上的即时性的要求,对生活上的一些个人请求等。即使在学员结业后,因为互联在线的存在,学员有疑难问题仍可以通过QQ群、工作坊继续和专家、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

在心理咨询服务中,有问题是正常的,怎么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同理,怎么完善管理,这才是我们要面对解决的。互联在线,因时共情让管理团队在突发事件时间和空间上有了缓冲,处理起来能更加从容,游刃有余。

六、建章立制。长久共情

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支持,作为培训管理者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管理者的职业角色将是多重的、动态的和立体的。随着“国培”“省培”培训项目的重心不断下移,这就要求基层管理者寻找到适合本层级、本地区切实可行的培训管理办法,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广落实。

培训管理者前期要在项目开始之初进行换位思考及问卷的设身处地的共情调查,找到需求所在。在实施过程中要访谈、细心观察及线上补充的办法去完善管理。培训结束后,管理者也要秉持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反思、总结,把追踪问卷和省里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把培训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建章立制,以期形成长效机制。共情培训管理深刻的内涵是管理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管理培训,也要蹲下来切身体验受训者的感受,随任务转换,进行不同角色共情。培训者通过共情了解需求,再通过反馈为后续培训提供支持,用积极的心态、归零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和确信的心态进行良性循环,形成正确导向。

作为市级培训管理者要高站位、低重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感领会国家、省级精神要求,投情自身建设,共情农村教师,大共情处着眼,中、小共情处着手,内化共情与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把“共情”管理固化成管理者本能,为“国培”“省培”管理应用探索一个新的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共情管理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