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2017-11-27严亚雄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差错师父错误

◇严亚雄

化错的背后:工匠精神和情怀驱动

◇严亚雄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泰戈尔 《新月集》

去年8月,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师父华应龙给工作室的同道们每人赠送了一本书——《匠人精神》。“不做教书匠,但不能没有工匠精神。”师父的赠言让我深思。回程的火车上,我一遍遍读着其中的文字,心里不由感慨:这哪里是在说秋山先生,分明是在说师父啊!

一、从“融错”到“化错”:坚持完成一件事的执着

如果您认为匠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那就大错特错啦!匠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工匠”,其实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彰显的是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不疯魔,不成活”,成为一流工匠,需要千锤百炼。只有倾心付出,才有可能做到极致。

师父从乡村小学到县城小学再到首都名校,他不断在清零,永远在超越。从最开始研究“错误”,他就和“错误”较上了劲、结下了缘。1993年,师父申报课题 “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2011年,“‘融错教学’操作模式及策略的研究”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5年,“化错与育人的实践研究”又成为师父和一大批追随者持续成长的抓手。

也许您会羡慕师父的成功,却不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师父成功的关键在于那难能可贵的坚持和执着。“课堂学习差错资源化”研究三四年,就有了很多精彩课例及系列报告,在全国小数界引起了不小反响,按理说可以完美收官了,然而师父却在思考“如何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如何将经验成果系列化,如何为数学教育留下点什么”。“学如不及”,师父这种持之以恒的执着,也应验了巴斯德的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二、因“敬业”而“精业”: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问

关于差错,讨论者、研究者众多。然而,能达到师父如今的高度和深度的很少。师父从“融错”到“化错”,其实也是对自我不断修正、完善、发展及创造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石墨和钻石,组成它们的重要元素都是碳原子,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元素,然而当它的空间排列改变时,比如,在高温、高压及环境骤变等条件下,最终形成的物体却会大相径庭:一种是寻常的石墨,另一种却是熠熠生辉的钻石。

同样的,差错在我们的课堂中无时不在,我们害怕出差错,一味地去堵、去回避;然而,师父却视差错为宝贝,他将差错转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这种对待差错的方式,就是“化”,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差错在他这里实现了最大化的价值:超越错误,求真至善。我甚至感觉这就是师父的教育观和世界观。

有人说,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而科学探索永远在追求正确的路上,它不断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同时又不断在修正错误、发展真理。既然如此,我们便会不断遇到差错,不断尝试错误。因此,拥有一个自由的试错空间显得非常重要。师父的课堂就是很好的试错空间。在师父的课堂上,孩子不怕出错,孩子享受错误,因为师父让孩子们认识到“错误是创造的开始”,他的温暖和智慧让孩子们自豪地“以错为荣”。师父说:“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说得多好啊!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古成功在尝试”。只有做了,才知道如何改进、如何创新。让孩子们试错,其实就是在尝试、在求真,在求真中化人,点石成金。

事实上,数学知识、数学基本经验的获得,很多时候不是通过演绎推理,而是通过归纳推理才能真正获得。那么,真正的学习是怎样的?真正的学习必然伴随着错误的产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修正错误,积累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性正在于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在正确教育观的引领下,不断修正错误,逐渐走向完美。

师父对错误的这种认识,其实就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不断追问,这种追问就是在回答当今的热词“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从来就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事情,它本就是一个相融相生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问题上常常局限于教给孩子知识。师父告诉我们,要“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要“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堂的美景写在学生的眼睛里”……是啊,即便是教孩子知识,也不能直接塞给孩子知识,而应该教给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对人和事的理解和包容。当学生出错时,师父能理解会包容,他说,学生的差错源自他们的生命和生活,学生的差错是色彩斑斓的可爱的“童心”。当我们都站在师父的高度去理解孩子,去理解差错时,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意义是否也多了一份思考呢?

三、先“做人”再“做学问”:是智慧,更是情怀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教育”一词并不常用,人们常说的是“教化”。“教”就是教育,“化”指的是感化,如春风化雨,希望通过教育让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学会“做人”。正如古代哲人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应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吧。师父一路研究化错的过程,正是立足传统的过程,他培养学生“直面错误”的勇气,“超越错误”的人格,最终“学做真人”。学生从师父对待错误的态度中看到了爱和尊重、理解与包容,这种德性的熏陶绝不是说教所能达到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家,必定是立足传统的,同时又要有面向未来的视野。师父是真正的大家,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这样一个事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破解方式——化错,他希望通过化错开辟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型个性和思维品质,希望孩子拥有“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希望看到“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而这一切正是学校培养杰出人才的一条极好的路径。

化错中有包容、有等待、有对规律的尊重、有对童心的呵护、有对后进生的期待,这份情怀体现了和传统文化的一脉相连。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一个待人处世的金科玉律,就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特别宽和,他用商量的语气说:“岂恕乎。”接着孔子对“恕”这个字做了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用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推测别人的感受。其实,仔细想一想,师父的化错也是在做“如心”的事业:我们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尝试化错,学习走路时,我们会摔跤,但我们的亲人不会说“哎呀,错啦错啦”,他们会不断鼓励我们,这样我们就不会害怕摔跤,即便跌倒了,也会重新爬起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习也是如此,错了并不代表永远不可能抵达正确,积极地期待,耐心地鼓励,平等地呼唤,错误也会让你自豪、给你温暖。这样一来,当有一天我们的同伴也遇到错误时,我们即便不能帮助他,也可以选择理解、宽容,这份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可以传达更大的力量。

师父教育学生要“做学问”必先学会“做人”。对此,他身体力行。正所谓“上善若水”,善利万物。师父研究 “化错”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真向善的过程。他的“善”还体现在培养我们这些徒弟的一点一滴中。师父从来不会说“你应该怎样”,他会和你商量“你自己感觉怎样”,他的邮件末尾总是写着“友:华应龙”……朋友式的交流温暖着我们的心,他的豁达大度,他的坦诚相待,他的智慧鼓励,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发出感慨:师父哪里是在教我们做学问,他是在教我们做人啊!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师父的一言一行体现的是一种心胸,一种智慧,更是一份情怀。正如秋山先生所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师父引领我们一路化错,终化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差错师父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新阅读环境下报纸差错的有效防范对策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功夫猪
云山之间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