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方言中的“苕”

2017-11-21姜亚凤

关键词:义项形容红薯

姜亚凤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湖北方言中的“苕”

姜亚凤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苕”是湖北方言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研究“苕”的词义发展及其原因便十分必要。“苕”的发展过程大致是古代的凌霄花——红薯——形容人“傻、笨”,最后的“傻、笨”含义的引申主要是由于“苕”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的实例可以证明。

湖北方言;苕;词义发展;原型范畴

一、“苕”字起源与发展

“苕”字最初的读音是“tiáo”。《说文解字》:“苕,徒聊切,艸也。从艸,召声”。《汉语大词典》“苕tiáo”共有五个义项:①陵苕。亦名凌霄、紫葳。蔓生草。《尔雅﹒释名》:“苕,陵苕。”《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②苕饶。豆类植物。《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③字本作“芀”。芦苇的花,苕杆可为帚。《晋书﹒孝友传﹒庾衮》:“衮乃刈荆苕为箕帚。”④水名。清郭麐《书问》诗:“苕上人家懸釜急,苏堤杨柳隔湖看。”参见“苕溪”。⑤见“苕苕”。“苕sháo”只有一个义项。方言。红苕。即红薯。《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苕tiáo”:古书上指凌霄花。“苕sháo”:〈方〉甘薯,也叫红苕。

从以上词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苕”最初是“tiáo”音,形声字,本义是指一种植物的名称,很多认为指凌霄花。后来发展出方言“苕sháo”音,根据查阅资料得出,苕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苕(红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亚洲则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中国是明代万历年间引进苕的,福建华侨陈振龙到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甘薯产量最高,习其种法,将薯种带回福州,经陈氏推广在全国普遍栽种。“苕”的广泛种植和极高产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见和常食之物,因此,“苕sháo”为了方便人们的表达使用而引申出了另外的方言义项,“傻、笨”之意。

《汉语方言大词典》“苕sháo”共有七个义项:①〈名〉甘薯。见于河北邯郸、湖北红安、武汉、天门、蒲圻、贵州大方、四川成都、湖南沅陵等。②〈名〉小而细长的甘薯或萝卜。见于安徽岳西。③〈形〉土气;俗气。见于四川成都。④〈形〉笨;傻。见于湖北武汉、随州、蒲圻、云南澄江、玉溪、湖南长沙。⑤〈名〉傻子。见于湖北武汉、蒲圻。⑥〈动〉随便乱来。见于湖南长沙。⑦〈形〉说话做事不知高低深浅,多指女的。见于云南昆明。《武汉方言词典》“苕sháo”共有三个义项:①甘薯,一种草本植物的块根,皮红或白,肉黄或白,可供使用和制糖、酒精:红心苕/白心苕/生苕/熟苕。②=“哈”hà 傻,糊涂,不明事理:你真苕/苕的苕气/苕头苕脑/苕相/苕样子/苕人/苕伢/苕家伙/苕坯子。③傻子,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人:也是个苕/大苕/小苕。通过上述两本方言词典对比可以得出,“苕sháo”存在于多种方言中,具有一定的语义共性。同时,在湖北方言中主要具有两个义项:一是红薯,二是形容人“傻、笨”。

查阅北大语料库发现,共有624条古代汉语语料和233条现代汉语预料,所有古代汉语语料都是“tiáo”音,现代汉语“苕tiáo”共有160条语料,“苕sháo”共有73条语料。总之,通过语料库统计得出,“苕sháo”在古代汉语语料中占比为零,在现代汉语语料中占比为31.33%,远远低于“苕tiáo”的所占比例,说明“苕sháo” 的使用义项比较单一以及使用情况比较局限,涉及的含义主要有两个,一是红薯,二是形容人“傻、笨”。两个含义与湖北方言中集中体现的两个义项完全吻合,说明湖北方言中的“苕sháo”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苕”成为红薯别称的原因

笔者将主要根据词义发展理论来探究“苕”成红薯别称的原因。因为“苕sháo”与“苕tiáo”并不属于词义的历史发展,而是同形异音异义词,就和多音字“差”一样,因此“苕”是一个多音字。但是“苕”的两个不同读音的义项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至少两者都是表现一种植物名称,“苕tiáo”指凌霄花,“苕sháo”指红薯。两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相似性:①生长地点相似:都可以在福建很好生存②花瓣形状相似:都是喇叭状③生长习性相似:适合向阳、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种植④繁殖方式相似:都可以采取分株法繁殖。

王力先生认为词义的演变有两种方式:牛生牛犊,由茧化蝶。“苕sháo”并不是在“苕tiáo”的基础上产生,也不是意义的完全转移,而应该是新词的诞生。新词有以下三种产生途径:1.模拟自然声响2.借自外族3.来源于原有的词汇系统。“苕sháo”产生的途径应该属于第3种:来源于原有的词汇系统。“苕sháo”指红薯,红色代表颜色,而“薯”应该与“苕”同义,证明二者同义则证明了“苕sháo”成为红薯别称的原因。

百度百科中“红薯”的别称如下:山芋、红玉、甘薯、番薯、番芋、山药(河北)、地瓜(北方)、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白芋、茴芋地瓜、红皮番薯、萌番薯。“苕sháo”是“山药”的合音而来,山药原名薯蓣,薯蓣变成山药的原因是唐代宗名李预,故避讳改名为薯药,北宋时因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更名为山药。根据《本草纲目》卷二十七“甘薯”条中提到“蒸煮食之,味同薯蓣”;“薯蓣”条中提到“江闽人单呼为薯,音若殊及韶”。同时“苕sháo”的“傻、笨”意义最早见于棣华馆生《鄂垣竹枝词》(1880),其中有自注“俗呼山薯为韶,人之蠢笨者即称为韶家伙”。可见,武汉的“韶”是根据江闽音转写的同音字。因为“韶”的主要成词是“韶光”即美好的时光,与植物名称很难产生联系,因此就想到了福建常见的凌霄花在《诗经》中称之为“苕tiáo”,并将之改为与“韶sháo”同音的“苕sháo”,但是“韶”与“薯”在闽语中只是相似而已,更精确的音变方法是“山药”的合音产生“苕sháo”,因为“山药”即薯蓣,而甘薯与薯蓣味道相似。总之,“苕sháo” 成为红薯别称的发展线索如下图所示:

在古今词语的演变中,由单音走向复音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趋势,比如:伟——伟大,国——国家。但是,向熹先生认为:“单音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为求简捷,也有将复音词简化为单音形式的。就单音词来说,因此产生了新的意义。”复音词单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中存在的“逆向”演变现象。方法之一是“合音造词法”:两字合音,上一字声母与下一字韵母拼合成一个新字,词汇上就是造成一个单音节词。比如:你们——您,之乎——诸。其实中国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这种合音现象。比如,四川彭城的“不要”[po33iau13]的合音是[piau51]、“没得”[mo33tЕ55]的合音为[mЕ55],湖北宜昌的“不要”[bu25iau51]合音为[biau25]、“宁肯”[ni25khn42]合音为[nn25],湖北大冶的“哪滴”[na35ti55]合音为[nai33]等等。所以,“山药”合音为“苕sháo”并不是孤例,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三、“苕”可以形容人“傻、笨”的原因

笔者将主要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来探究“苕”可以形容人“傻、笨”的原因。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定义是:一个范畴不是由其成员共同具备的充分必要条件界定的,而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的,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他成员及边界。“苕sháo”可以形容人“傻、笨”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红薯的别称,红薯的特点便决定了“苕sháo”的含义。“苕sháo”的“傻、笨”意义最早见于棣华馆生《鄂垣竹枝词》(1880),其中有自注“俗呼山薯为韶,人之蠢笨者即称为韶家伙”。“苕sháo”的词性有四种:①形容词,如“你真苕。”②名词,喻指笨蛋,如“你这个苕。”③活用为动词,如“你自个苕干傻事去吧,我才不奉陪呢!”④副词,有“极端、特别、笨重、冗繁”之意,如“他家买了苕大一个彩电。”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苕sháo”的形容词意义,形容人“傻、笨”之意。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与解释。

第一方面,红薯的个头一般比较大。在汉语中经常会说一个固定名词“傻大个”,而“小”则通常代表机智聪明。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中国人的观念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因此认为个高的人傻,个矮的人聪明;二是个高的人的运动灵敏度一般没个矮的人高,平衡性也没那么好,因此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在曲波《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形容刘勋苍:“这个傻大个,傻头傻脑的,伸着个长脖子,满脸是灰,眉毛上还冷结着霜粉,门牙龇在嘴唇外面,两筒鼻涕抽打抽打的,真像个疯子。”所以,红薯个大便可以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

第二方面,红薯的外形比较丑陋,也有人认为红薯的形状像老鼠,不确定“薯”与“鼠”是不是只是巧合。红薯的表面一般是坑坑洼洼并不光滑,并且还长有很多缠绕不清的根须。首先,我们一般形容人聪明会说“脑子灵光”,形容人愚蠢会说“脑子有坑”。其次,缠绕不清的根须象征着人的思维不清楚,没条理。另外,中国人的观念中很多时候会以貌取人,形容人聪明优秀一般会用“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等词语,将智慧和外貌放在同等地位,形容人“傻、笨”的特点也经常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表现,风流倜傥、英俊外貌之人必定不是“傻、笨”之人。因此,红薯外形的两个特点便可以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

第三方面,红薯的生长环境是土壤,并且对土质没有要求,旱地、湿地、坡地、沙地,一概都能将就。《汉语大词典》义项③〈形〉土气;俗气。见于四川成都。因为清朝由于战争出现过一次较大的移民现象“湖广填四川”,其中就包括湖北,因此湖北方言和四川方言存在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红薯是长在地下,果实被土壤包裹,因此挖出来的红薯自然就“土里土气”。“土里土气”在汉语中是具有贬义色彩的,也经常认为“土里土气”的人并不是聪明之人。另外,从人类认知上来说,越娇气的东西反而越金贵,比如兰花的生长习性是喜阴,怕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质;宜空气流通的环境,因此相比于红薯来说就金贵很多。越金贵的东西就是聪明人的代表,而越不金贵的东西就代表着傻、笨的普通之人。因此红薯生长环境的要求之低便可以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

第四方面,红薯的性质是实心。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聪明是“心眼儿多”,形容一个人变聪明是“开窍”,而形容一个人“傻、笨”是“木头”,原因就是木头是实心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木头人儿”比喻愚笨或不灵活的人,例如《红楼梦》第三五回:“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公婆跟前就不献好儿。”同时形容一个人老实善良也会用“实心”这个性质,“死心眼儿”也经常形容人“倔强不灵活”,这些性格都与红薯的“实心”性质有关,因此红薯实心的性质便可以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

第五方面,红薯的颜色是红色,在汉语中,红色大多数情况下象征着吉利,但是“见红”“红光”中的“红”却是不吉利的意思。设想一个情景,在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脸红可能会有两种原因:害羞紧张、不会回答。害羞紧张是性格造成,而不会回答脸红就可能是因为头脑不够聪明,比较傻、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不聪明的人总会受人欺负,憋的满脸通红却不能说出只言片语,因此,红薯的红色性质便可以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

综上五方面所述,可以得出,“苕sháo”有“傻、笨”之意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其个头比较大,因为“傻大个”的固定搭配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其次便是红薯丑陋的外表,“才貌双全”一直昭示着人们对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然后是红薯生长条件的极低要求,“物以稀少为贵”的稀少原因也往往是生长条件要求极高,而红薯的产量之高则使人联想到“傻、笨”之人的不讲究,好养活。最后红薯的实心性质和红色外表,对于证明“苕sháo”有“傻、笨”之意只存在附加证明作用,并不存在证明其绝对关联的作用。

四、结语

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中的特别词汇更加具有特色。“苕sháo”是“苕tiáo”发展出来的一个同形词,含义不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后来从红薯的别称转移发展出了形容人“傻、笨”的含义。“苕sháo”的出现是因为明代从海外引进了红薯,最初到达的地方是福建等沿海地区,通过语音相似的特点用“韶sháo”音结合“苕tiáo”创造了“苕sháo”。由于红薯具有高产、适应性强等特点,而人们需要一个更加生动形象、方便记忆的词汇来代替其学名进行方便省力的交流,最后通过精确地合音方式将“山药”合音创造出了“苕sháo”。两条线索从音似和合音的角度解释了“苕sháo”成为红薯别称的过程。“苕sháo”可以形容人“傻、笨”的原因在于从认知语言学上来看,“苕sháo”的五大特点皆可以引申出“傻、笨”之意,并且很多日常生活谚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实例进行相关证明。

[1]复旦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李 荣.武汉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4]许慎著.说文解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冯雪利.现代汉语方言的合音现象[J].宜春学院学报,2007(12).

[7]罗建军.大冶陈贵方言口语中的合音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8]苗连贵.荆楚人的苕[J].识物,2013(12).

[9]倪志佳,项梦冰.番薯的词汇地理学研究[J].现代语言学,2004(2).

[10]邵 华.浅析湖北话中的苕[J].语言研究,2016.

[11]孙雍长.音转研究述要[J].河北师院学报,1994(4).

[12]孙玉文.考“苕”[J].长江学术,2014(41).

[13]谭 雄.宜昌土语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17-18.

[14]吴 芳.“苕”的民俗探微[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15]熊 雯.湖北大冶方言词汇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9:42-44.

[16]向 熹.汉语复音词单音化举例[J].中国语言学,2013,6.

[17]袁 丽.湖北方言中的“苕”[J].说文解字,2009.

(责任编辑:胡光波)

“Shao”inHubeidialect

JIANG Ya-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Nanking Normal Universtry,Nanking210000,China)

s:“Shao” i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in Hubei dialect.The frequency of its use is higher in life.His development originated in ancient times —— lingxiaohua,which describes people as stupid and foolish.There are many language examples in life.

Hubei dialect ; “Shao”; semantic development; archetypes.

H172.3

A

2096-3130(2017)05-0017-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5.005

2017—06—11

姜亚凤,女,湖北当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义项形容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你会形容吗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Walk on Eggs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