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形势下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思考

2017-11-11王波

速读·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教育”是将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相融合,它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变革了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方式,给我国教育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互联网人才的高要求,探索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新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

1背景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个传统专业相结合,从而在新的领域中创造的一种新生态。如今正值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高峰期,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思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对互联网从业人员的需求尤为旺盛,另一方面也对互联网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互联网+教育”

目前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它会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通过“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育公平,因此“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是对原有的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一次重大冲击。软件技术专业必须在“互联网+”潮流中做出相应的变革。

3改革措施

3.1搭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在“互联网+教育”这个大背景下,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互联网教育企业依靠信息技术、虚拟化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运行模式。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运行机制越来越灵活,学校应利用各方资源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以“政府搭台、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合作四方互相聘用或兼职,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形成合作共同体的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体制机制,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在订单培养、课程建设、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工作章程和工作机制,使其成为学院教学层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

3.2构建紧密型“政行企校”合作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型“政行企校”合作培育就是以政府牵头,学校主导,联合行业和企业,以互惠共赢为基础,根据“互联网+”新形势的特点,从软件技术岗位需求出发,共同制订岗位职业标准,共同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建设“IT工厂”,共同实施专业教学,共同开发教学评价,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共同开发项目研发。

3.3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创新,“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互联网产业需要跨界复合人才,既要懂产品、懂技术、懂市场、具有专业水平,还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根据“互联网+”新形势下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式课程;根据软件开发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合理规划专业模块课程,如UI设计类、WEB开发类、APP应用类等,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既适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又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专项技能。

3.4建立集教学、生产、服务、创新于一体的“IT工厂”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成立“IT工厂”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校行企相关人员,将原有的校内外实训室按照企业标准整合建成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IT工厂”,设置企业组织架构,实施企业化运作管理。师生可以在“IT工厂”承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也可以模仿淘宝、美团、同城旅游等知名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3.5打造“服务型”的专业教学团队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讲、导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服务者,教学从单向灌输知识向互动式的“翻转课堂”转变。教师的工作定位不再是传统的备课、讲课、改作业,而是微课制作、慕课设计等工作。就教师个人而言,在“互联网+”新时期,每一名软件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浪潮,根据教师个人特长,深入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依托“政行企校”组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完善教师企业轮岗机制、熟悉新技术、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一方面个人积累项目研发经验,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为课程改革积累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6建设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教学资源,是能够在线上线下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如今的微课、慕课为“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基础。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的指导下,由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等组建教学资源建设团队,一方面遴选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如慕课网、学堂在线等提供的计算机类资源,另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自行建设,以此丰富资源数量,提升资源质量。

3.7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围绕职业基本素质目标、职业基本技能目标、职业专项技能目标分阶段实施的,其评估流程分为校内过程性评价、校外结果性评价和实践创新评价三个阶段,但在具体收集评价数据时往往是片段的、单一的,不能实时、客观、准确地做出评价。通过“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尤其是慕课这种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平台,它能够主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可以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4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认识,它是对学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其本质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与解决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在这新形势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还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作一次深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2]黄蔚.奔跑吧,智慧教育——2015年“互联网+”计划起航[EB/OL].中国教育报,2015(3).

[3]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4).

[4]潘懋元,陈斌.“互联网+教育”是高等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7(1):3-8.

[5]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8-232.

作者简介:

王波(1979.01—),男,汉族,江苏无锡,副教授,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移动互联技术与网络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