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7-11-03王虎马军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9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政课

王虎 马军

摘 要 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工作,在“长辈要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牢牢守住思政课话语权的思想高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本文通过厘清思政课话语权的内涵,明确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的四大实施途径。

关键词 后喻文化 思政课 话语权 路径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S16001)。

作者简介:王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态文化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马军,西南林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18

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开设思政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执政党主张在高校传播和贯彻的主路径,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渠道,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掌握高校思政课的话语权对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对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化盛行、各种思潮涌动、价值取向多元、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人因对新观念、新科技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 ,师长的“权威性”正在逐步减弱,“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后喻文化时代” 。所谓的“后喻文化”也称“青年文化”,是一种与传统前喻文化传递方向相反的文化,是由晚辈将文化传递给他们前辈的过程,即长辈要向晚辈学习。90后作为“后喻文化时代”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育对象,因此在“后喻文化”时代的背景下探析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话语权的内涵

所谓“话语权”简单来讲,就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利,即控制舆论的权力和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米歇尔·福柯看来,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有着极其密切联系的社会建构,蕴含着无形的权力关系。学界认为话语权包含了两层意思,即“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 。“話语权利”可以理解为言论自由,即每个人都有公开表达自己意愿和个人见解的权利;“话语权力”是人们在表达思想、进行意见交流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力。因此,“话语权”就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它不仅体现为话语表达的权利,而且是以话语建构形成对他人控制的影响力 。那么,按照此定义,笔者大胆地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定义为: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在校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借助高校课堂这一载体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内容传播给学生,以此来扩大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从而把握高校政治舆论的主导权。通俗的理解就是,通过思政课给学生传递意识形态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听党的话、跟党走。

在社会上出让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青年中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终只会导致国破党亡政息。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思想战争同军事战争、经济战争一样,都能导致一个政权的颠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不能忘,数典忘祖,只能走向灭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器不能失,失去了,共产党将失去精神支柱,社会主义也将改变方向,社会将处于混乱和动荡,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历史证明:推翻一个政权,大多是从混乱人们的思想开始;搞乱一个社会,往往也是先从社会舆论突破。思想教育、社会舆论的导向,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心民意、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是话语权中最能改变敌我悬殊、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事实的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转化成舆论优势,就不能赢得人心,不能将党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的实际行动。掌握党在青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思政课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机遇

传统的、单向的长辈向晚辈文化传递和示范的代际路径正在向双向的、互动的代际路径转变,而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这种影响给思政课话语权建设带来了机遇,主要体现在: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得到释放、积极性和自信心明显提高

前喻文化时代,社会过于强调晚辈对长辈权威性的绝对服从,而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不仅要学习前人权威的、经典的文化,还要自己对事物有独到的认识、想法、和创造,并能反哺长辈,使其向青年学习。对大学生来说,传统的论资排辈、经验生存的前喻文化,逐渐被开拓创新能力的“后喻文化”取代。高校内举办的各种特色社团活动及科技创新创业比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供的志愿者岗位,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大学生的思想也从单纯转变为开放,开始不断接触社会,逐步走向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们创造的青年文化正在改变社会的进程。

(二)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改进教学语言风格

“后喻文化”时代,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想着自由、开放的方向转变,打破思维的定式。教师为了在思政课堂上获得话语权,只有不断关注新的知识领域、新鲜资讯,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原来所学的陈旧话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政工作者只有不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教育的最新动态,才能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不断发展。endprint

(三)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拓展了思政课教育空间

“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文化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经典教材,还有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等学生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并通过文字、音频、图片和影视等表现手法,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强了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MOOC、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微信、贴吧等交流平台的开放,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了思政课教育空间。

(四)改变了知识传播方向,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过去“师必贤于弟子”、“闻道师在先”的文化传播方式。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大学生拥有更强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其获得“文化反哺”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从学生那里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这样双向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三、“后喻文化”背景下思政课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

文化反哺是后喻文化时代的最基本特征,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一些信息,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会大胆或无情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面临着遇到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知识权威”光环不在,师生之间关系更加紧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减弱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知识的获取途径有限,教师、书本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按照“闻道有先后”的规律,老师稳定地处于知识上位,头顶着“知识权威”的光环,也就自然的掌握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师生关系尊卑分明,“尊师重道”成为铁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思政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唯一性不复存在。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对新鲜事物最敏感、对社会热点最关注的黄金时期,他们以其敏锐的直觉,迅速适应了新时代的文化。他们对最新信息的收集和接受能力往往优于年龄较大的思政课教师,这就降低了思政课教师在信息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教师由于所学知识陈旧,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较慢,造成教师占有的知识和信息的数量和新颖度不及学生,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被“拉”了下来。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勇于挑战权威。于是,学生开始反抗老师的批评、质疑老师的授课内容,师生关系日渐淡化、紧张。各种网络语言的出现,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如果教师不去专门了解,不会在平时使用网络语言,那么老师与学生的正常交流就成了问题,就更不要谈教师的话语权威性了。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各个方面的“失声”使得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

(二)各种社会信息泛滥,学生对电子产品依赖程度更深,造成学生畸形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思想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各种信息,很难进行完全甄别,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困惑,甚至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一代开始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崇拜主义。同时,大学生普遍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手机不离手”成为大学生和青年一代的生活写照,“宅男”、“宅女”的数量日益增多,“低头族”、“游戏控”正成为大学生的标签。便捷的网购服务,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其各种生活需求,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正在被網上聊天代替,导致学生与周围人的交流日益减少,“剩男”、“剩女”数量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自主意识更强,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网络虚拟世界的美好与现实世界的残酷竞争形成鲜明对比,让很多大学生面对问题不知所措、逃避责任,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三)高校不断扩招,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地位被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由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不断扩招成为趋势。思政课教师严重不足成为目前高校的通病,不仅造成了大班上课的问题,而且思政教师普遍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用工科论文发表数量、申请课题级别等有失公允的标准来衡量思政教师,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师上课积极性,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产生消极影响。超大班教学,课堂纪律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持,加之授课课时有限,很多知识由于时间限制往往一笔带过,影响了大家对知识系统性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政课兴趣日衰,影响了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高校人才培养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放在首位。尤其是农林工医类专业院校,在人才引进、专业培养、科研支持与职称评定等方面,专业课教师受到更多重视和政策倾斜,思政课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他们在教师群体中被边缘化,尊严受损。在残酷的就业压力面前,学生更多地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就使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靠后了,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四)思政课成理论性较强、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在学生的印象中,高校思政课“从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教开始,贯穿‘远去的历史、‘生涩的哲学,再到‘生硬的毛中特结束”,内容“远离生活、脱离现实”。教师在课堂上原创性语言贫乏,对学生关切问题难以“以理服人”,照本宣科“权威”学者或教材的观点,空洞的理论灌输,使得学生普遍对思政课兴趣不高;很多高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划拨实践教学所需场地和经费,实践教学往往停留在“纸上”或校园中,没有起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学生整体上对思政课存在厌学情绪。

四、“后喻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的路径endprint

(一)教师要放下身段,树立向学生学习的理念

“后喻文化”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客观的讲,教师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新信息时接受能力不如学生快和多。可以豪不夸张的说,在信息时代,如果教师(长辈)不向学生(晚辈)学习,那么他们就无法教育学生(晚辈),更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本着“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就很难了解学生的心里、喜好、愿望及性格,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放下身段,向晚辈或学生学习,来不断扩充知识体系,时刻以学习者的面貌示人。一是要保持开放心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克服优势心理,不断调整认知偏差,保证与时代同步合拍。二是要做好角色转换,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三是要树立“能者为师”的思想意识,克服“知识权威主义”,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二)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增强自身话语权

“打铁还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想把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必须要拥有掌握话语权的“金刚钻”。这个“金刚站”就是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思政课教师因其特殊的作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的全能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针对同学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科学、客观的解读,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不仅要做真理的传播者,还要做真理的践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榜样作用;不仅要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枯燥”的思政课上感受到理论的魅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吸引力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新时期,微信、微博、微电影及微小说等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微文化”让其他文化显得“微”不足道。将“微”文化引入思政课,通过尝试利用观看微电影、自制微视频、撰写微语言等形式,让一些深奥晦涩的理论变成学生更易于接受的短小精炼的“微信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政课堂气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地学习“微语言”,主动地走进学生“微生活”,探索将深奥的哲学理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核心价值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转变“师生”观念,用亲切、幽默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用真心关怀增进师生情感,用学生的话语氛围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四)建立“大思政”格局,上好“课堂”、“课后”两堂课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单靠思政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团委、学工、教务等多方面的优势,上好“课堂”、“课后”两堂课。阿尔文·托夫勒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话语,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 ”。运用好网络媒介,利用学生目前喜欢网络、依赖网络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话题,与同学们课堂授课中或课后交流中进行探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关心的食堂饭菜品质、學校限电限网、个人感情困惑、社会热点问题等予以思想引导,并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用事实依据、法理依据、情感依据,讲事实、摆道理、说真话,营造生动活泼而又朴实亲切、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情理交融而又深入浅出的氛围,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校园舆情,尽早发现、及时介入,抢占话语先机,引导他们尽快恢复冷静,帮助他们对事情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总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建设关键在教师,核心在于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只有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才能厚积薄发、驾轻就熟的征服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只有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学术研究造诣,才能使思政课话语权建设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术性话语权的基础上,才能把高校思政课讲出学术自信来。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在《生存哲学》一书中所讲的那样:“在科学里,一知半解的知识使人放弃信仰,完整的知识使人返回信仰 。”

注释:

胡玮.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广西大学.2014.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

袁玉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话语权的消解和重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

张国祚. 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求是.2009(9).

孟祥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5.

单亚.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2.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政课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