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川南片区依法治理实践探究

2017-11-03唐京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9期

摘 要 区域法治建设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践行和实践。依法治市是依法治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川南片区各市既按照统一部署搭建基础框架体系,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有力保障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文意在总结城市法治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汇聚观点、凝练理念,探索城市法治化的科学思路。

关键词 川南片区 依法治理 城市法治

基金项目:四川省直机关党校2017年一般调研课题SCJ2017DY09。

作者簡介:唐京,四川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92

十八大以来,四川践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打造法治中国的四川篇章。四川依法治省战略在实践中实行片区建设,各片区分头推进,成为深入实施依法治省建设的坚实基础。以宜宾、乐山、自贡、内江、泸州为核心成员的川南片区各市既按照统一部署搭建基础框架体系,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各市的法治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效促进作用,有力助推了依法治省全局工作。

一、 法治四川建设的总体布局

经过全域化的持续深入推进,四川依法治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总体形成。厉行法治成为治蜀兴川的强大推动力,助推四川改革发展、脱贫攻坚、从严治党等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依法治省既谋划总体目标,又规划实施进程稳步推进

四川依法治省纲要提出,到2020年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科学设置实施进程,2014年至2017年,全面深入落实纲要的各项任务,全社会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法制建设和依法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依法治省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至2020年,深化法治建设,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建设长效机制,依法治省目标基本实现。前四年依法治理,后四年巩固提高,逐年设置要点和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持续深入。

(二)法治四川建设既注重顶层设计,又务求实效

以《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的统揽,《依法治省纲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依法治省评价标准》和《法治四川建设状况评估办法》为配套,构建了“1+4”的框架体系,统合推进依法执政、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切实把四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力推进落地落实,以“法律七进”、示范创建、法治宣传教育等为重要抓手,推动法治建设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结合地区实际统筹推进,注重基层实践,实行成都周边城市区、川南沂蒙山区、川东北秦巴山区、三州民族地区四大片区建设,各片区因地制宜、分头推进,充分发挥了依法治理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深入实施法治四川建设的坚实基础。

二、川南片区依法治理的实践概况

川南地区是由四川盆地南部的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及乐山构成。随着法治四川建设工程拉开大幕,川南片区各市既按照统一部署搭建基础框架体系,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形成了特色各异和亮点鲜明的依法治市模式。各市的法治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有力保障并促进地区创新驱动和改革发展。

(一)将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理的“关键少数”

作为“关键少数”的党政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法治思维并依法办事,是考量城市法治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川南各市在依法治理中都首先瞄准“关键少数”,将其作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第一方阵”。自贡建立了会前学法制度,作为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党委中心组会议及部门办公会的既定议程;内江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法治课程作为领导干部读书班和优秀年轻干部递进班的重要培训内容,促进党政干部养成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乐山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向领导干部推送法治信息的工作平台,沐川县司法局每周向全县560余名机关干部职工发送专题普法手机短信。

(二)将依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部分

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主体,行政公务人员的依法行政工作,是各市依法治理的核心。规范用权、严肃问责、政务公开,已是各市治理的常态机制。为促进依法用权,宜宾在权力集中部门和关键岗位探索设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制度;自贡推行职责权限标准化,建立行政职权目录,通过电子政务大厅等平台向社会公开权力清单。为实施严肃问责,泸州出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求办法》,乐山制定《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求办法》。为深化政务公开,泸州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细化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等10方面公开措施;宜宾塑造“阳光行权”品牌,积极开展公共交通、城市规划、教育等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决策民意征集工作,年均举行网络征集活动15期。

(三)将公正司法作为依法治理的关键环节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各市依法治理的关键项。宜宾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司法行政网上办事大厅,群众通过这个大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律师服务、服刑人员亲情会见”等20多项便民服务;自贡在全市所有未派驻人民法庭的乡镇及部分街道、村组等地设立了87个巡回审判联系点,实现了派驻法庭总覆盖,是推进公正司法的有力手段。

(四) 将社会治理作为依法治市的重要领域

社会法治是依法治市的基层基础,各市为夯实法治基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落实了重要抓手。一是抓重点领域,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药品等与民生关系紧密的领域确定为重点治理对象,采取隐患排查、责任落实、限时处理等方式,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二是抓重要行业,对商业、教育、医院等行业进行系统性治理,内江将依法治校作为重要抓手,推行契约式教育管理模式,全市约47万师生纳入合同化管理,有效促进教育系统法治化。三是创新矛盾化解方法领域,在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将纠纷处置下到基层、提到一线。endprint

(五)将法治宣传作为依法治市的基础工程

依法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公众法治精神的养成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依法治市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稳定法治良序和建立城市法治文化的根基。各市将注重法治宣传教育,以舆论引导、文化宣传等多种方式营造法治氛围。宜宾建立了《依法治市宣传教育全覆盖制度》;乐山抓住突出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内江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宣传陣地,在全市营造崇法尚德氛围。

三、城市法治的科学思路探索

川南各市在实践中探城市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辟了城市治理现代化之路。城市法治建设应在已有成效基础上,总结思路、凝练理念,探索城市法治的科学化模式。

(一) 以法治精神为灵魂助推城市改革发展

城市精神是城市之魂,综合反映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与道德理想,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法治精神应是城市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视法治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杭州成功承办G20峰会,展现了现代城市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根源在于以法治精神为引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奠基了城市治理的基础。可谓,法治化是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将法治精神塑造为城市品牌。法治化是现代城市管理的根本要求,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与否的首要指标。一个城市以法治精神为著名品牌,向外宣示其内在的规则之治、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等品质,必然赢得信任和尊重、赢得支持与配合,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深得人心并获得资源和资助。

(二)以法治思维为引领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建设是城市法治化的关键任务,应以法治思维为引领,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法治思维包含新内涵,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新要求。首先,要树立法治权威思维,坚守权限理念,政府是有限政府,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运行;建立法治价值观,实行合法性判断,将是否合法作为决策、行政和执法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下位法不可冲突上位法。其次,要树立规则思维,在执政、行政和司法实践过程中,将程序性规定贯穿始终,严格依照规则行使权力,坚持程序正当。规则之治,应强调良法善治,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实际保障人民权益的规则,坚守实质正义。再者,要树立底限思维,法治模式下,法律规定是政府行权的底限,突破底限则意味着冲出法治的准绳之外,将面临违法惩罚和侵权赔偿。党政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权力意味着责任,不可随意放弃,必须履职到位;树立正确的权责观,有权就有责,要适应强化监督、严格问责、严肃追责的新常态。

(三)以法治观念为导向是构建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在全社会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的一种社会状态。构建法治社会的关键要素应包括:法治信仰,公众内心对法治的认可并追求;法治权威,公众对宪法和法律的遵守和服从;法治规范:在全社会范畴法律得到实施和践行;公平正义:大众的合法权益受到公正对待并依法保护;权利救济: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通过法定救济途径获得申诉及赔偿。在全社会公众中普遍培育法治观,才能为依法治市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1.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强化法治教育。在社会各类群体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通过集中学习、会前学法、专题培训、法治考试等多种形式,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强化和完善校园法治教育,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在中小学分级分类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校园法治教育教材,强化教师培训,大力促进在校学生养成法治观;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进城市法治文化氛围营造。

2.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多形式、多渠道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形成诉讼、复议、申诉、仲裁、调解等相互协调、有机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前移纠纷预防和处理关口,多角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创新调解形式,依靠人民调解,将其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司法信息公开平台,切实维护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

3.提供法治服务保障,促进法治良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强化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律师行业整治,完善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涉外法律服务等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引导社会公众理性诉求,形成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法治良序,为依法治市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立东、钟振宇.法治良序在四川总体形成.四川日报.2017-03-04(004).

[2]王震、刘倩.城市化与城市精神塑造.甘肃理论学刊.2015(2).

[3]吴爱英.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求是.201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