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

2017-10-31张欢欢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病毒

张欢欢

摘要:以自制的“三种病毒组装模型”,例谈此模型在《病毒》一节中的应用,借助模型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制模型;《病毒》;教学重难点

《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与人类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虽然通过媒体等渠道对病毒有一定了解,但是病毒极其微小,很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单纯通过观察图片对病毒的结构理解非常浅显,因此病毒的结构是本节学习难点。

模型是指根据图样放大或缩小而制作的样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它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1]。模型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下面以“三种病毒组装模型”在《病毒》一节中的实际应用为例,概述自制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模型制作方法

为了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笔者制作了教材中展示的三种病毒模型。经过课堂实践,该模型较好的解决了《病毒》一节中的教学重难点。

1.1烟草花叶病毒模型

材料:硬纸片、超轻粘土、电话线等。

制作方法:硬纸片卷成筒状;超轻粘土揉成米粒大小粘在圆筒周围作为蛋白质;电话线缠绕呈单链RNA形态模拟遗传物质。

1.2腺病毒模型

材料:硬纸片、珍珠泥、电话线、珠光针等。

制作方法:硬纸片裁成相应形状围成正二十面体,水稀释珍珠泥涂抹在正二十面体表面,作为蛋白质衣壳,珍珠粒模拟六邻体蛋白;黄豆大小的珍珠泥粘在正二十面体的12个顶点,模拟五邻体蛋白;珠光针插在12个顶点模拟顶球和纤突;电话线缠绕呈双链DNA形态模拟遗传物质。

1.3大肠杆菌噬菌体模型

材料:透明塑料、吸管、软铁丝、泡沫板、透明胶带等。

制作方法:透明塑料裁成合适形状围成非正二十面体,模拟蛋白质外壳;电话线缠绕呈双链DNA形态模拟遗传物质;软铁丝折成尾丝,圆片模拟基板和颈环,软铁丝缠成弹簧状模拟尾鞘,吸管模拟尾髓。

A1-烟草花叶病毒模型材料;A2-烟草花叶病毒结构;A3-烟草花叶病毒。

B1-腺病毒模型材料;B2-腺病毒结构;B3-腺病毒。

C1-大肠杆菌噬菌体模型材料;C2-大肠杆菌噬菌体结构;C3-大肠杆菌噬菌体。

2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该套模型使用方法有两种:一、学生阅读课本中病毒结构,小组合作将病毒模型组装,贴上标签并写明结构,然后在投影仪下展示病毒结构。这种方法稍有难度。二、教师提前在病毒模型上贴上标签,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小组合作将病毒组装完成,并在投影仪下展示病毒结构。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結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第二种使用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的病毒结构,待学生对病毒有初步认识后,再结合模型观察三种病毒结构并组装,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出病毒的结构。同学给予评价。这样把学生看不到的病毒以模型的形式立体地呈现给学生,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最后再从模型落实到文字,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病毒结构的理解,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模型在教学中的意义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套模型外形美观,给学生极大视觉冲击,模型制作材料简单易得。学生看到教师制作的模型由常见材料制成,非常新奇。上课之前,学生就已被模型深深吸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产生很多疑问迫不及待想要得到解决,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成功点燃。另外,这套模型具有科学性。教具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2突破教学重难点。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没有细胞结构,学生单纯通过观察图片并不容易理解。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只限于学生“看”的层次,因此模型教学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课中,利用模型把看不到的病毒立体化,小组合作完成三种病毒的组装。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通过听讲,学生能掌握知识的5%,在做中学能掌握知识的90%。学生通过对比三种病毒模型,能够非常清晰的总结出病毒的结构,从模型落实到文字。所以教师的模型建构为学生学习病毒的结构搭建平台,学生动手组装加深了对病毒结构的理解和记忆,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归纳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义务教务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创新意识方面得到提高。研究表明教师创新性的高低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有紧密联系[2]。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展示的自制模型就是一个创新:制作材料创新,如珍珠彩泥的使用以及旧电话线模拟遗传物质,大肠杆菌噬菌体蛋白质部分设计成透明材质,学生对病毒的结构更加一目了然;模型制作形式创新,如腺病毒和大肠杆菌噬菌体模型有开口,学生既可直接观察,又可进行组装;这套模型包括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很完整,相对单一的病毒模型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自己练习制作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变换思考角度,将生物知识理解、内化,从而想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怎样制作模仿生物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3]。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模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尤其在生物教学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自制模型的合理使用,促进了生物知识的直观化,既能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当然,模型的优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实践和改进,从而更有效的为高效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邵文静.浅谈自制模型对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影响[J].中学生物学.2014,30 (5):47-48.

[2]邢菊芳.巧用自制模型 突破教学重难点---“认识细菌”教学重难点突破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6, 32 (1):29-30.

[3]胡涛.自制模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2015, (6):319-3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病毒
病毒
多吃姜、蒜能杀死新冠病毒吗?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将病毒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