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活动探究式在《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中的应用研究

2017-10-31区艾青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算术平均数次数

区艾青

针对《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中《加权算术平均数》教学个案进行研究,主要使用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微课进行小结,为从事中职会计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统计加权算术平均数教学个案微课一、主体活动探究式的涵义

主体活动探究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又稱任务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任课老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问题、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在探究式课堂中,老师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书本、情景假设中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在准备课堂时要善于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提出疑问、循循善诱。在课堂中,若学生未能快速反映,思维较慢,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避免由于过急造成变相用回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适宜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合理激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分析结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主体活动探究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教学个案研究

(一)导入阶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主体活动探究式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问题,探究活动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主体活动探究式的教学出发点是解答原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形成意义建构。导入环节中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有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更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统计基础知识》中,各种指标知识是紧密相关的,运用多媒体、教师语言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回顾旧知引出新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创设情境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结合教材新知

在学习加权算术平均数抢,学生已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学习了统计分组、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简单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的特点是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如果变量值出现的次数不同,就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特例。因此,若采取启发式导入,以旧知习题、温故知新。如【任务】请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出平均成绩(写出计算公式与过程):某班10名学生一次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81、88、81、55、65、59、79、85、81、88。学生在导入阶段的活动是:(1)完成计算;(2)由学生代表在讲台写出解答过程;(3)互相点评。在学生使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81+88+81+55+65+59+79+85+81+88)/10=76.2求得答案后引导学生观察任务中的数值,有个别的数值存在着重复的现象,例如变量值81,重复出现3次,在计算时可否使用乘法运算?提问可否在算术中使用乘法写作81×3计算并且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加权算术平均法。

(二)任务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承接导入的情境案例进行新知教学。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情境导入中以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算得平均分,在老师指导下发现个别重复出现次数不相同时,应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进行计算。在本个案研究中,分为【案例一】【案例二】的任务探究学习。案例一是单项式数列,在任务教学阶段使用,而案例二是组距式数列,在小组探究阶段使用。授课前,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中小组内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1.任务教学阶段

在任务教学阶段中,沿用【任务】数据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教学,对资料进行分组,形成单项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平均分。教师下发【案例一】,说明注意事项,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评价旨在通过让学生完成表格来实现对统计分组单项式知识的复习,实现新旧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单项式数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①分组:将成绩按从小到大排列、相同成绩为一组(重复者只取一个)、统计出相同成绩重复次数。

②计算总成绩:成绩×出现次数=总成绩

③计算平均分:总成绩÷总次数=平均成绩

④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成绩×次数)÷∑次数

⑤引导学生观察:单项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结果一致。

2.任务探究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生在经过上一个任务学习,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有了基础的认识,对单项式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进行拓展教学,沿用【任务】数据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教学,对资料进行分组,形成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平均分。教师下发【案例二】,说明注意事项,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评价旨在通过让学生完成表格来实现对统计分组组距式知识的复习,实现新旧知识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组距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①组:将成绩闭口组组距数列,分为4组,组距为10。

②计算总成绩:成绩×出现次数=总成绩,需要引导的是,此处的成绩由每组的组中值作为代表值进行计算。组中值=(每组上限+每组下限)÷2。

③计算平均分:总成绩÷总次数=平均成绩。

④引导学生推导公式:∑(成绩×次数)÷∑次数

⑤引导学生观察:组距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结果不一致。它是个近似值。

(三)小结阶段

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为了帮助学生总结提高,需要小结归纳,系统地总结出教学内容的规律,使得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在课堂的结尾,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不如导入阶段和任务阶段集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视频等教学媒体进行总结。

在本节课堂中,可以准备了一个3分钟的课后微课视频,针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强调重点知识:单项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突出难点;组距式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拓展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实际运用,在学生的GPA成绩计算、会计的加权平均单价、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中都是用了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的。结尾,布置作业,精心设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调和平均数打下基础。

三、问题与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主体活动探究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急着讲授重难点知识,过多的揭示知识点的规律使得学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知识,缺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体意识,在主体活动探究式,教师并不是不传授知识,而是着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规律。这也是主体活动探究式的精华。

(二)合理激励学生

中专的孩子们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在主体活动探究式中,教师应合理激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建立起自信。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手段非常多样化,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微课等新鲜信息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年轻教师更应顺应潮流,利用新鲜手段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让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周丽华.谈“主题活动探究式”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2]张艺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个案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算术平均数次数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担心等
不一样的平均数
算算术
学算术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小狗算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