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应探析与问题规避

2017-10-31靖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订单式校企

靖成

普通本科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缓解结构性失业、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各方履约风险问题、“订单式”培养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可能阻碍学生持续发展等负面效应。高校作为企业于学生之间的纽带,从加强调研、充分互动、多元考核等方面着手,有助于降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负面效应。

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效应探析问题规避教育部发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将达到795万。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得毕业生就业压力愈加凸显。然而与毕业生难就业相对,调查显示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招聘难”,即难以招聘到切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毕业生,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普通本科院校是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中坚力量。为解决供需矛盾,结合国外成熟的教育经验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普通高等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引起了广泛地关注。

随着实践的深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的积极效应,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联系企业又密切联系学生的主体,在避免负效应、维护该模式长效运行上,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正负效应的基础上,从普通本科院校出发,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正效应分析

1.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长期以来,在固有教育体制之下,普通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倾向于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理论积淀丰富、具有学术基础的“人材”,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聘用长于实践、善于应用、快速融入工作的“人才”。高校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结构性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在高校与企业充分讨论沟通、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订就业导向、订市场需求、订质量素质、订培养规则、订个性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应需求的人才,真正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协议加入订单培养的学生,能够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实际锻炼中切实加强专业能力。二者综合,利于达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就业方向零距离,课程开展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培养方向与用人需求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从而提高教育-从业匹配度,有效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状况。

2.促进校企资源优势互补

就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势而言,其一,在办学基础上,普通本科院校是按照合格规范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标准创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办学条件相对优厚,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环境支持。其二,在生源质量上,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于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有保障,学生在初等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其三,在师资力量上,普通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更为雄厚,教师学历普遍较高,理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学科前瞻视野,更有利于培养高级人才。此外,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创办或共同管理,有着天然友好的政府联系,更易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就企业的优势而言,首先,学校愿意与之合作的企业,应当具备相当的实力,这类企业拥有数量可观的业务型人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得到认可的企业人员,适当参与到相应专业的教学中,有利于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们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再者,企业是良好的实训、实习场所,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效弥补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实践环节有所欠缺的问题。

由此,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普通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优势得以综合作用在参与培养模式的学生中。学生作为高校的产品、企业的准员工,经过高校的理论教育、素质培养,也参与了企业的业务学习、实习实践,能够使得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适销对路”,体现办学特色;也能使企业更易于聘任到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发创新能力

当代“90后”大学生存在强调个性特点、自我意识较强的普遍特征。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相对固化的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存在与实践运用相脱离或者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这类课程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在强调自主学习的高等教育中,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从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两个层面增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通过学校广泛地在行业和企业中展开调研,同时,注重实践运用的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在校企充分沟通和考量的基础上,更加实用、更具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得以确立。课程设置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们对实践学习的诉求,能够调动签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自主性。在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上,学生与学校、企业签约之后,明确了企业对自身能力、知识、技能的要求,会一定程度上增长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学生参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实践、接受企业专业“前辈”的授课与指导、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甚至享受企业给予的帮扶补助和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从而激励学生更认真踏实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课程符合诉求、学习目标明确、具有企业认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就创新能力而言,与时俱进、真正满足现实需要的创新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通过在岗位、工作中的锻炼和观察,最直观、最真实地认识现状,发现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甚至可以以此作为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同时,在实践经验的指导下,更易于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和科研创新,从而激发创新能力。

二、负效应分析

1.三方履约风险影响各方利益endprint

由于校、企、生三方在“订单式”培养中关系密切,一方的不稳定必将影响整个培养模式的生态环境。不言而喻,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存在企业是否拥有履约能力的风险。若企业因为生产经营的问题终止订单,这将直接影响参与订单培养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学生就业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高校社会声誉。学校培养订单的学生作为产成的“商品”具有其特殊性,若学校不能按照所需规格培育,人才质量不能充分企业要求,这将导致间接毁单,影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效果和校企间的继续合作。就签约学生而言,接受“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应当进入签约企业工作。但不排除两种情况:一是学生遇到更好的就业选择而解约,二是部分学生未达到岗位要求而可能被企业拒用,两种情形都可能因违约而损害双方甚至三方的利益。

2.校企合作面狭窄,“订单式”流于表象

在广泛开展的“订单式”培养中,存在一部分培养过程表现出校企合作的层面较为狭窄的情况,如学校仅仅借用企业岗位与实践资源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或简单开展实践教学,在实习时间中校企双方协作较少,单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性弱,进而影响合作培养效果。此外,缺乏有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运行模式,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缺乏接触和理解,难以形成及时高效的反馈、保障、调控机制,“订单式”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流于表象,难以达到促进深层交流、培养实践型人才的目标。

3.忽略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

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活动为辅,主要用作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手段。部分的宏观知识尽管实用性有所欠缺,但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考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教育学生成为“全面的人”。同时,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专业脉络,提升教育底蕴,丰富知识积淀,是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应用性,更加强调目标岗位的职业技能。以合作企业的目标岗位需要为标准培养,往往忽略了教育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育人”功能,也可能放松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尽管学生在“订单式”培养中可以掌握实践技能,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未来发展潜力可能被削弱。

三、普通高等院校如何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规避

普通本科院校作为联系企业又密切联系学生的主体,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纽带,在避免“订单式”人才培养负效应、维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上,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文中的负效应出发,针对性的提出普通高校在应对上述负效应的建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调研论证企业能力与需求

“订单式”人才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前提是企业能够支撑订单和协议的运行,而企业需求得以保证有赖于学校对企业需求的充分了解。

(1)企业发展潜力。考察企业实力、基础以及战略规划,判断企业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就业,其衡量标准可以为企业是否以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的企业通常具有好的就业前景。

(2)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包括市场开拓、资金运作、市场决策、风险化解等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考虑学生能否从中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二是考虑企业是否能够保持在协议期内的稳定发展,保证“订单式”培养机制的正常运行。

(3)企业人才需求规模和规格。了解企业“订单式”人才需求的动机和出发点,考察企业“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保证培养的稳定性。

2.加强多层次互动与沟通

“订单式”人才培养流于形式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交流过少,使得这三个重要主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需要三方的积极参与,加强互动利于增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稳定有力的“金三角”。

(1)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通过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沟通,带动校企沟通。目前高校教师大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理论知识强,而社会实践能力薄弱。除了强化教师队伍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外,将企业专业人员引入学校教学,实现师资优势资源共享,也是有效途径。企业专业人员多来自于签约企业,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沟通,一方面,能够增进教师对现实专业发展状况的把握,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密切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2)注重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拉近学校与学生、企业与学生的距离。

学校方面,可以将“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引入产学研复合型科研课题中,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融入企业组建科研团队,提高学生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及兴趣,引导参与“订单”人才企业各种创新竞赛,如营销创意类、机械设计类、电子设计类等大赛。企业方面,通过顶岗实习、专业实践、专业人员指导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走近企业,感受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下,让学生在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中更认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金三角”更加牢固。

3.建立多元化教育与考核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否会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值得关注,重点是如何协调知识通用性與针对性、如何协调高校“全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专才”需求的问题。

(1)统筹知识通用性与实践针对性。校企明确共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企业把对“订单式”培养对人才的要求、企业文化、企业运营理念等带入高校,并反馈到培养方案,共同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满足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教学大纲。学校也要考虑学生的长期发展,运用多种途径开拓学生视野,锻炼综合素质。统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企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按照培养对象的需求差异,采取有不同侧重的评价标准,比如,对参与“订单”签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增加实践技能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权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原创理念、团队协作、赛事获奖等综合性实践能力的成绩应在总成绩中占较大比重。对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课成绩,应适当增加辅修课程和创新实践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此外,参与的研发项目、实习报告等,都可作为考核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云燕.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山东财经大学,2013,(01).

[2]李桂霞,康思琦,黄保德.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7).

[3]李朝敏,何晓梅.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职业教育,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订单式校企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航运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