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的校园分类垃圾桶设计研究

2017-10-30王赞

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中小学生

王赞

摘要:垃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再利用,也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国垃圾分类处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民众普通缺乏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培养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对于以中小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意识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分类垃圾桶是垃圾分类处理中的重要公共设施,本文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校园分类垃圾桶的设计培养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总结相关设计原则。

关键词:垃圾分类 中小学生 意识培养 校园垃圾桶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IR: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10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迎来了商品爆发的时代,种类繁多的商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垃圾废物的产生,对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威胁。垃圾的合理处理关系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健康的人类居住环境有着深远影响。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分类回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从国外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方式中可以看出,人的垃圾分类意识是整个垃圾分类处理环节中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针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全民教育起步较晚,民众普遍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全民教育的范围内,对青少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和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中发现,现有中小学校园分类垃圾桶与普通垃圾桶无异,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垃圾分类扔弃,本文着重从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培养角度,对中小学校园分类垃圾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国内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在中国,垃圾分类处理起步较晚,在2000年,原建设部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定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并制定相关政策及宣传策略,但如今过去16年,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却没有太大进展,与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国的垃圾分类处理实施和结果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总结有三点:一、公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二、城市垃圾桶仅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类别,缺乏分类提示性;三、垃圾回收仍是“一锅端”形式,并没有严格按照分类方式处理。不难发现,“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桶的合理设计”对于垃圾分类处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的意义和措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他们从小学习如何正确分类垃圾,从自己做起,养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而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他人,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力量,从而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正确的教育以及持续的引导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且养成正确的习惯。对于中小学生的培养,主要分为校园培养、家庭培养、社会培养,针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同样可以借鉴以上三种途径。校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地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校园度过的,所以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垃圾分类意识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需要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到正确的垃圾分类,并正确使用分类垃圾桶。家庭培养指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双向教育,家长也需要有正确的意识习惯才能更好地辅助校园培养,教育孩子,并落实在家庭垃圾的分类处理上。社会培养则需要全社会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相应的宣传教育。

在青少年垃圾分类意识形成过程中,正确地使用分类垃圾桶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同时垃圾桶也可以通过设计去引导青少年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并辅助意识培养,其中校园分类垃圾桶起着重要作用。

三、校园分类垃圾桶设计原则

校园分类垃圾桶的核心功能是将垃圾按照类别进行准确分类,方便垃圾回收处理利用,在进行垃圾桶产品设计过程中,除了合理的分类方法以外,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分析,根据产品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进行设计研究,从而分成引导层次、使用层次、反思层次三个层次。

(一)引导层次

引导层次是通过设计的方法引导用户行为,降低产品使用学习成本,减少用户认知摩擦。该层次的本质是意识牵引,并且合理利用用户潜意识行为。垃圾桶引导层次的设计,目的是让用户最短时间熟知分类标准,并且正确投放垃圾,进而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1.色彩引导

色彩是很直观的信息传达方式,分类垃圾桶在设计上需要用色彩进行直观的区分,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垃圾种类,如图1。校园分类垃圾桶的主要用户为中小学生,根据人群特点,鲜艳的颜色也会起到提醒的作用,同时容易引起用户的认同感并增加舒适的视觉感受。

2.图形文字引导

在色彩引导的同时,需要用图形和文字进行具体的解释,从而高效地传达给用户正确的信息,以便帮助用户确定分类标准,从而准确地将垃圾分类投掷。图形可以选用不同类别的垃圾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物品轮廓或者真实图像,同时具有较高的识别度,从而引导用户正确使用,如图2。校园分类垃圾桶上的图形设计,可以采用卡通风格,更容易让青少年接受并准确使用。

3.行为限制引导

色彩引导和图形文字引导属于视觉引导,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也需要行为限制的引导。行为限制是通过垃圾桶投放口的形状来实现的,如图3。投放塑料瓶的孔是圆形,投放可回收纸的孔是长条形,从而进一步提醒用户正确的垃圾投放标准,也更清晰地说明了不可投放的垃圾类别,通过否定的信息来杜绝分类垃圾桶的错误使用。

(二)使用层次

使用层次核心是产品良好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这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使用产品的多方面角度进行调研和分析,减少产品的使用障碍,提高用户体验。校园分类垃圾桶在设计上同样需要根据用户人群特点,在产品的人机工程尺寸、造型特点以及CMF上进行研究和设计。

首先,垃圾桶的用户为中小学生及教职工群体,根据用户的年龄层次进行人机尺寸的调研并得出相关合理尺寸,例如合理的垃圾桶投放孔高度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环卫工人回收垃圾时的人机尺寸规划,从而使产品适应相关用户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其次在造型上根据用户的认知习惯进行风格及细节定义,造型需要合理的配合功能需求,做到简洁易用。同时在CMF上进行设计评析和跟进,其中色彩需遵循引导层次中的色彩引导,材质可以根据成本及产品数量进行选择,例如板材或者塑件,表面处理则可以采用配合色彩进行喷漆处理等。

(三)反思层次

反思层次是意识培养的认知之本,其目的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使用户对产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或启发。前两个层次是反应迅速,但无过多分析,而反思层次则是有深度而缓慢的认知过程。反思层次是对事件或产品进行反思或回顾,评估发生的状况、行动和结果,并评判过失或责任。

校园分类垃圾桶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功能性,作为校园设施,也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价值体现,因为产品的核心目的是需要引导青少年做到垃圾分类丢弃,所以在用户正确使用后进行相应的鼓励反馈可以帮助用户强化意识和习惯,例如加入垃圾分类识别模块,在用户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后出现语音鼓励提示等。

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校园分类垃圾桶的设计研究,指导后续的产品设计实施。通过校园分类垃圾桶的设计,逐步培养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进而以小见大,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上,逐渐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垃圾分类中小学生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试析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