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吴于廑“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7-10-30唐九江杨晔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启示理论

唐九江+杨晔

摘 要

吴于廑与齐世荣两位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是历史研究中堪称经典的通史著作,也是笔者当年大学时用的历史教科书。虽已大学毕业多年了,但笔者假期里第三次拜读了两位老先生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两卷,仍然为两位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人文底蕴所折服。

【关键词】吴于廑;“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中学历史教学;启示

在吴于廑先生30年前撰写的《总序》中,吴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个观点如今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吴先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所谓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则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吴先生的这一重要观点在《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编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上下两卷在编写方法上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方式,既叙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的纵向演变,又注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横向联系,进行跨国家、跨地区的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并且探索一些重大历史现象从发源地向外扩散、传播及发生影响等的来龙去脉。

应该说,吴先生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以及纵横交错的编写方法不仅深深影响了历史研究,即便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堪称经典理论,也对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世纪伊始的这一轮历史新课改中,完全打破了以往革命史观一统天下的格局,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已渗透到中学历史的日常教学中了,如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本必修的编写很明显地体现了文明史观(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以及社会史观渗透在其中):即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而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实际上就渗透了吴先生“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笔者用简图分析如下:

笔者认为,吴先生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理论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新教材的渗透,对中学历史教学造成了一定的挑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除了要多钻研新课改的理念,还需要更多关注与了解史学研究最新动态,尤其是要深入研究新史观,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历史新课程教学。

1 从纵向看

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但这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都无一例外的按照这个程式线性式的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如美国就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有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如拉美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由于历史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能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这种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不相容的矛盾。

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对这个过程的认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吴先生则是从阶级的角度来认识的,他指出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再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还有很多学者则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因此,虽然中学历史教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我们需要把握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死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具体观点(何况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我们需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积极了解和吸收国内外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以更宏阔的视野和眼光来认识人类的过去,从而带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2 从横向上看

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最终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作为“同住地球村”的我们,正走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上,更应密切重视历史上各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便更好地走好今天的路与照亮明天的征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适时的渗透一些人类各地区文明交往,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交流融合的相关知识。

(1)交流的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2)交流的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现代的欧亚大陆桥等(可以作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3)交流的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技术传播、通婚联姻等。在特殊情况下,战争也可促进文明的交流,如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就与战争密切相关。

(4)交流的影响,突出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的重要事件,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通过人类各民族、各国家或地区的的交流,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融会与整合,促使世界文明从闭塞到开放,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3 教学中应突出对“三个文明”重点问题的把握。

3.1 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

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和宪法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这样去把握:从纵向看,各国(地区)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而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各国政治制度各有特色,如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古代却城邦林立,实行民主政治与法律制度,这其实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3.2 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教学中,要注意石器、青铜器、铁器对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特点。具体来说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而从横向看,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各文明之间层有过多种形式的相遇,有过和平的交流,也有过激烈的碰撞,比如鸦片战争就可以视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而正是在这种碰撞中,两种文明加快了融合的进程,主要体现为强势的西方文明向落后中华文明的渗透与扩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学东渐”。

3.3 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

教学中应突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它科技成就,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等,这里体现最为明显的是古代中国的“中学西传”(如四大发明等)和近代西方的“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標中明确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重相关知识和思想的渗透,引领这些未来的“世界公民”能够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日前,尽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即将全面展开,但笔者依然相信,吴先生的“世界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理论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启示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