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学习者智慧共生研究

2017-10-25王舒萍戴宁陈彦彤林夕涵马金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

王舒萍+戴宁+陈彦彤+林夕涵+马金钟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平台,其中超星云课程平台就是典型的一例。云课程平台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习载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需求,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文献法,对近年来云课程平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认为超星云课程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这需要教师成为新型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要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有效提高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应用水平,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技能,实现学习者智慧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 云课程平台;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智慧共生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56-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education, a variety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resources platform have been produced.Among them, the Cloud course platform is a typical example. The cloud curriculum platform is a kind of learning carrier formed by thecombin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mobile terminal. It has the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and interactivity, which meets the needs of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arners lear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earch of the cloud curriculum platform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th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e Could course platform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learners learning habits,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interests, but quite a few students Self-learning awareness is not strong, lack of learning ability,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facilitators of a new concept of learning ,learners to form an effec-tive learning community, establish active learning awareness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urse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learning skills, to achieve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wisdom.

Key words cloud course platform;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isdom symbiosis

1 前言

近年來,云环境的发展带来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精品课程、MOOC、云课程平台等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途径。2012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云课程平台支持的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的冲击下,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取向的静态接受式学习方式已经动摇,个性化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由云课程平台构建的学习环境则是实现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

纵观国内外对云课程平台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云课程平台的开发和设计,而对云课程平台的有效利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探究合理有效应用云课程平台的途径,从而帮助学习者实现资源共享与智慧的共生,以期帮助学习者树立利用数字化云课程进行学习的意识,使学习者成为数字学习时代的主人。

2 云课程平台和智慧生成的研究现状

2006年5月,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云计算率先在商业领域迅速崛起。随后,云计算进入教育领域,出现云课程平台,美国的Google、微软云平台等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应用,帮助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云课程平台已经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结合的一种学习载体。

潘新民提到:“云课程则是个稳定和持续存在的共享平台,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他说:“云课程就是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具体说来,它以云平台为课程载体,以育人目标、学科知识、相关课程资源及预期教学活动方式有机协调、统整起来的资源为课程内容,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集中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为课程实施主要方式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1]云课程平台作为这种新的课程形态呈现的载体,为学习者打造了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2]。罗先辉和刘允等以网易云平台为例,介绍了云课程平台的优势和开设在线课程的方法[3];王鶄和杨倬以华中师范大学的云课堂为例,探讨了云课堂下的混合教学设计模式[4]。endprint

生成性学习中,近年来对生成性学习资源研究较多。例如:万立勇等人以生成性资源的视角,阐述了生成性学习资源的源起和特征[5];杨现民、余胜泉从生成性学习资源的评价指标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6];何向阳和熊才平等从生成性学习资源的相关属性和模型方面进行探讨[7]。从整体来看,生成性学习的研究偏重于生成性学习的相关原理方面。

生成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协同建构和动态生成,强调学生的深度思考、交流和互动[8]。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认为[9],智慧是运用学问去指导生活、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所以智慧生成已经超越了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是各种能力的动态生成。在信息时代,智慧生成是使学习者实现从基于数据的“共享学习”走向迸发智慧的“共生跃迁”,智慧共生就是群体的智慧生成[10]。

3 云课程平台下的资源共享和智慧共生

交互性是在云环境下学习的典型特征,资源共享是云平台学习的核心,云课程平台中的开放性资源为智慧共生创造了条件。学习者通过对各种各样资源的整合重组,在多层交互作用下共同启发、产生灵感,引起思想的共鸣。其中,云课程平台中有三个不同层次的交互:最基本的是学习者与云课程学习平台、媒体之间的交互,即人机交互,这个层面的交互更多地取决于云课程平台的开发建设效果,主要是学习者利用平台的导航设计进行资源的查询和获取;第二个层次的交互是实现与学习资源、同伴、教师等之间的交互,是帮助学习者融入学习共同体的过程[10],即人人交互,此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学习,学习共同体间进行资源共享;第三个层次的交互是对学习者最高层次的要求,是学习者个体智慧知识的不断更新联系的交互,即自我升华交互。

起初的课程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资源,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资源共享,却忽略了学习者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联系,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成。依据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提出的DIKW(Data、Infor-

mation、Knowledge、Wisdom)的层次结构模型[11],从资源共享到共生的智慧生成系统,关注的是个体与群体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进化过程[10]。云课程平台关注突显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多重交互,有利于智慧共生的实现。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平台上获取资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者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即在已有的认知“图式”上,经过“顺应”和“同化”,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完成了学习者个人知识构建的过程。生成性学习理论提出,个人知识的生成过程不仅仅是实现个人知识与个人知识的链接,还包括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链接。而个人知识的链接要经过外化表达、交流讨论、活动体验和反思内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的更新与生成[12]。学习者运用自我构建的新知识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自我创作与表达,通过分享、感悟、体验、反思,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此时个人建构的知识已经升华为智慧,生成的智慧作为再生资源继续在学习共同体中分享,实现群体智慧的生成。至此,完成学习者的第一轮智慧共生。

4 合理运用超星云课程平台的有效途径

针对调查结果的显示,基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学习对学习者的智慧生成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但在总体上取得的效果有待增强。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别提出合理运用超星云课程平台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成为新型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从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对于新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堂的主动运用会极大地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提升能力,实现智慧生成。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的独有性是教师内在的个人财富(Individual Property),被称为教学IP[13]。

但教学IP的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在云环境下,教师的教学IP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应用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在接受新事物的初级阶段必然遇到各种问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師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精准教学 研究结果显示,超星云课程平台下的学习在性别上是没有明显差异的,而在不同年级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较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学习能力的欠缺,更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督促和引导。

其实,教师利用超星云课程平台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翻转课堂的升级。目前大部分的翻转课堂仅仅是教师让学生课下观看微课,布置学习任务,课上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上这是非常局限的,这样的翻转课堂只是实现了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交互;对学生的评价更多侧重于他们在课堂中以及测试中的表现,忽略了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和生成,这样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基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的多重交互,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交流协作中完成学习,它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学生情感的体验以及学生能力智慧的生成。

学生要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利用超星云课程平台学习是因为教师的推荐,教师在课堂的使用促使他们利用云课程平台学习;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可见,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思想、习惯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教师的教授上。

在数字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创新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基于生成性学习理念,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传统的学习和在线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目前,各类MOOC学习平台、多样的云课程学习平台、手机学习APP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学习载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机会,学生不仅要具备选择学习载体的能力,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搜集并辨别适合自己的有用信息,也是他们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一种素养。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数字时代的主人。endprint

学生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效果更为明显,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上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教育以及云环境的发展,未来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多样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必然成为未来学习方式的一种趋势。因此,优化学习方式是迫在眉睫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习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共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基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是学习的主人公精神,将教师、学生、同伴通过各种交互巧妙地互联起来,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系统网。在这个网中,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学习者,每一条线都是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点和线形成的每一块空间都是生成的智慧资源。因此,学习者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持续地在这个学习系统网之中。

对于基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学习,不难发现它实现了多重交互:在线上,学习者与超星云课程平台的导航交互,学习者与同伴、教师的交互,获取资源的过程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在线下,包括在课堂中,可以实现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與教师等面对面的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利用和分享的过程中完成资源的再生成,从而实现智慧的共生。

参考文献

[1]潘新民.“云课程”:特征、意义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8-12.

[2]刘少娟.云课程:大数据时代下个性化教育的追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5(6):135-137.

[3]罗先辉,刘允,康小丽.基于免费云课程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开设方法探究:以“网易云课堂”为例[J].信息化建设,2015(11):160-161.

[4]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102.

[5]万力勇,赵呈领,黄志芳,等.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5):53-58.

[6]杨先敏,余胜泉.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设计评价指标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4):96-103.

[7]何向阳,熊才平,郑娟.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和利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4):47-52.

[8]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15(6):7-16.

[9]杜威,姜文闵.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赵丽.在线课程开发:从资源“共享学习”到智慧“共生跃迁”[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67-74.

[11]Chi E H. A Taxonomy of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Using the Data State Reference Model[M].Utah, Salt Lake City: IEEE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2000:69-75.

[12]潘洪建.论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0(7):9-13.

[13]李芒,周溪亭,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MOOC环境下中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