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对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17-10-25赵倩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党员大学生

赵倩

[摘 要]

全媒体对党建育人工作的影响在于改变受众的信息感知、重构思想舆论引导教育的场景、左右党员学习教育的信息空间;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党建育人工作要把握“时、度、效”,坚持“内容为王、渠道致胜”,主动作为,做实做细全媒体内容实现多样化常态化“浸润”,规范全媒体语境实现规范化有形化“熏陶”,建立全媒体跟踪问效实现长效化有效化“唤醒”。

[关键词]

全媒体;党建育人;高校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10-0030-03

“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過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1]全媒体产品的供给与“90后”大学生的需求高度契合,成功地赢得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全媒体渗透于社会互动关系的各个层面,大学生在全媒体平台上接触什么信息越多,其意识形态就越趋于什么。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平台,但关于全媒体教育的成效尚无定论。2016年底,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优势群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育人必须抓的“关键少数”;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党建育人的环境、条件、对象都发生着变化,有效利用全媒体运营理念创新党建育人工作模式,是高校党组织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需要,是党建育人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

一、全媒体的优势特性对党建育人工作的影响

全媒体以互联网平台为“大本营”,以数字化传播为基本手段,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持,其优势特性蕴含着巨大的思想渗透和价值传播的能量,现今大学生生活已名副其实地被全媒体生态环境所包围,党建育人工作也置身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背景下。

(一)最鲜活的视听体验改变受众的信息感知。全媒体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首先将用户进行精细“分众”,再“量身定制”信息表现手段和传播形态,最后将最直观鲜活的视听体验提供给不同角色的受众,这些特性有利于提升“90后”大学生党员获取政治信息的兴趣和效率,丰富学生党员对于政治信息的感知。但是,由于控制着信息接受的效果,全媒体无形中也左右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对自身政治观的建构。此外,全媒体创造的视听盛宴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趋利性文化霸权,长期浸染在这种“好看”“即食”的文化刺激中受众的价值情趣会逐渐偏轨,以致丧失对于语言深刻、逻辑严谨、表达严肃的红色经典的审美能力,甚至无法拒绝一些颠覆革命传统的“搞怪”内容。

(二)最强劲的受众集聚力重构思想舆论引导教育的场景。全媒体依托“互联网+”不断创造多符号、个性化的媒体形态来吸引、粘合、维系受众,并激活、放大、聚集潜在用户群,相比而言,党建育人传统的宣传凝聚效能难以满足需要。全媒体的兴起使高校舆论生态环境发生了新变化,打破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舆论宣传格局,重构了党建育人进行思想引导教育的场景。全媒体的跨文化信息流转不可避免西方文化的倾销和侵略,冲击着“90后”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全媒体多种媒介平台构建的虚拟、自由的人际关系圈,无法回避负面观念的渗透,带来“90后”大学生党员道德放任的“隐忧”;全媒体多元繁杂的伦理价值重组影响思维范式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导致部分学生党员价值取向的无所适从。

(三)最开放的信息交互左右党员学习教育的信息空间。现今“90后”大学生党员本身是在全媒体环境中长大的“原住民”,也是改善全媒体生态的重要力量。全媒体植根于多样化的传播载体,“跨媒介”传播、“圈群”传播、“移动”传播等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频度和深度,一方面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了信息共享感知的载体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党员逃离党组织的教育提供了空间。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全媒体建设因受机制体制、运行技术等的限制,吸引“90后”大学生党员主动访问的效能还不够有力,也尚未与“90后”大学生党员建立长期稳固的互动关系[2],学生党员在全媒体平台上的学习教育成效无法衡量。传统的屏蔽、过滤等管理手段也已无法应对“无孔不入”的其它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党员关注力的“争夺”,单纯的内容包装、数字化传输也很难实现对沉默的大多数的激发引导,党建育人的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隐性流失。

二、全媒体为党建育人工作带来启示

(一)依托全媒体营销“云场景”,党建育人把握“时”。全媒体的纸媒、网媒、手机媒、手持读器等“组合拳”直击受众客户的终端需求,全媒体“云场景”全方位立体式渗透成功捕捉了受众的“眼球”。借鉴全媒体的营销理念,党建育人要“恰逢其时”创新教育理念,党建育人对象在哪里,党建育人对象的思想关注点在哪里,党建育人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全媒体视域下,党建育人首先解决一个覆盖面的问题,可以从“关注—凝聚”整体延伸的视角,顺应时代潮流,关照学生本位需求,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主阵地”,借助全媒体渠道引导时政热点、发掘重大时节的文化内涵,在赢得“90后”大学生党员持久关注的基础之上渗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使党建育人“雨润心田”。

(二)借助全媒体新型公共领域,党建育人把握“度”。“90后”大学生党员虽然推崇彰显个性,但在全媒体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媒体信息依赖性;多元媒介融合的全媒体环境形成了数字化的公共领域,制造了无形的社会意见“解压阀”,有利于动态的群体意见组织和开放的个人意见表达;一些“小众”圈群集聚作用突出,在促成高校学生群体意见“趋同”方面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善用全媒体在凝聚价值共识方面的优势功能,有利于“恰如其分”彰显党组织育人的尺度、温度,构筑党建育人理论的现实支撑,形成“90后”大学生党员对于党的情感认同的“群效应”,提升党建育人工作的号召力和感染力。endprint

(三)构建全媒体跨时空网格,党建育人把握“效”。全媒体经纬相加、点线相连的网络化构架,实现了信息的全成员全方位接收。以往党建育人工作的对象以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为主体,虽然也注重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朋辈教育功能,但是未能进行很好的分层分类研究,也尚未构建一个“将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对身边同学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极致”的长效机制。学生党建育人理应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凭借全媒体网格化结构以质量意识推进党建育人工作模式的改进创新,构建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相互传播、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多向传播、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辐射传播的模式,构建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弘扬主旋律的“大磁场”,形成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相融合的传递正能量的“引力波”,以“90后”大学生党员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方式实现党建育人目标,使党建育人工作可触摸、有立体感,提升党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全媒体环境下党建育人工作的对策

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党建育人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从党建育人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效果入手,探索如何将全媒体作为重要载体、基本渠道、有效手段来强化党建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

(一)做精做细全媒体内容,党建育人实现多样化常态化“浸润”。全媒体手段应用于党建育人工作,是党建育人内涵的丰富和触角的延伸,全媒体环境下的党建育人要坚持“内容为王、渠道致胜”。一是内容上,以现实个体的感性意识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的逻辑起点,将全媒体与党的组织生活、党校理论培训、教育基地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将党内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再编辑。如:将党的最新理论知识进行适时的数字化转型,将党建育人的典型案例编入党校教育电子教材,将入党宣誓情景体验作为党员发展的环节之一,使党建育人内容既有政治性、原则性,又有艺术感、时代感。再如:把握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关键点,设置议题,并注重引导议题讨论的正确走向,让党建育人对象在參与议题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被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浸润”。二是渠道上,以满足思想需要和现实需求,便于“知情意行”作为党建育人的实践起点,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使用不能有所偏颇,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完成全媒体形态下的样式转型,实现党建育人在内容形式上的精准投送,在传递对象上的个性化推荐,形成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的党建育人模式,使党建育人全媒体平台成为校园生活的生动课堂。如:制作“微”党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漫将党的基本理论在传播路径上进行适情的现代化转化;依托全媒体技术打通党员教育与校园主流媒体宣传媒介的内在联系,将校园广播、图书馆电子屏幕、学校电视台、学报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充实到新媒体,以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态图文加配乐”等形式呈现党内教育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式传播。

(二)规范全媒体语境,党建育人实现规范化有形化“熏陶”。借助全媒体的运营模式,用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现代政治话语体系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全媒体渠道坚决弘扬主旋律、抵制恶趣味、引导时政热点舆论,拒绝政治冷漠,规范全媒体党建育人的语境,实现规范化有形化“熏陶”,使党建育人的全媒体平台稳定可控;如:区分提交入党申请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不同群体不同学涯阶段的关注点,在全媒体平台投放相关议题,大一研讨入党动机、大四研讨党风廉政。针对教师党员、学生干部党员、普通学生党员等不同身份的党员群体将合格党员标准解读为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通俗理论观点,在全媒体平台投放“90后”大学生党员爱关注、肯分享、能讨论的内容,实现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双向认同和相互规约”。其次,从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建立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的机制,强化党务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党务工作者线上线下议程设置、典型宣传、舆论疏导的能力。同时,有效改善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层次结构,适当引入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人才力量,实现党建育人队伍的开放重组。另一方面,强化党建育人对象的自育教育和他育教育,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对象的主体作用,依托全媒体网格化渗透模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为校园本土化的舆论领袖和意见领袖,扩大党建育人功能的辐射带动效应,将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通过全媒体为途径纳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行列。

(三)全媒体跟踪问效,党建育人实现长效化有效化“唤醒”。党建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精准滴灌”的工作模式,并对党建育人工作成效进行跟踪研判。其一,建立校内协同机制和校外借机借力机制。校内注重发挥党委主体责任,把党建育人与学校内涵发展紧密结合,建立全媒体育人的导向规范机制,整合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各部门的力量,打造统一的全覆盖全渗透的校园全媒体环境。如:利用全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优化顶层设计,将党建育人与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落实相结合,从源头厘清高校各级党组织党建育人的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形成全媒体境遇下权责分明的“多轮驱动”党建育人机制。校外借机借力重点在于借助成功的全媒体商业运营载体和平台寻求资源共享和技术支撑,进行全媒体平台维护、“特需”软件设计、运行管理等。其二,全媒体跨区域、跨媒介的信息处理平台,最适合进行信息跟踪和数据分析。因此,依托全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数字化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和持续跟踪、有效“唤醒”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实现党建育人工作的实时监督指导反馈、修正优化和巩固衔接。如:依托全媒的大数据技术分析“90后”大学生党员对于某些时政热点问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观点,以便党建育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通过全媒体渠道与学生建立实时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既关注思想问题又能解决现实问题。借助全媒体设计“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引导力”翻转课堂,提升“90后”大学生党员宣传使用全媒体的责任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董伟,胡燕.“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全媒体党员教育平台的路径[J].中国领导科学,2016(9):43.

[2]胡丹.大连市觉员教育新媒体平台调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本文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资助项目(“立德树人”引领下优化高校学生党建育人功能的研究,项目编号:16YG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

责任编辑:周奕韵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党员大学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趋势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