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创新”到“科创”:2012至2017年的杨浦

2017-10-25侯桂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杨浦杨浦区城区

侯桂芳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杨浦区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特色的创新转型道路,完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第一阶段目标任务,迎来杨浦转型发展道路上的第三次机遇,成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关键词]

战略定位;创业创新;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10-004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区政府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家战略、上海部署和杨浦实际,坚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创新转型道路,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扎实推进国家双创示范”的五个示范基地之一,位列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一方阵,为杨浦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战略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两次机遇,形成杨浦特色转型道路。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杨浦区作为老工业区,面临着城区发展整体转型的艰巨任务。2003年5月,杨浦区根据区域优势,确定“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走上了由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转型发展道路。2010年1月,杨浦区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并被纳入上海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杨浦区在更高起点上不断推进城区转型发展,由知识杨浦走上创新杨浦的道路。至2015年,杨浦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历经十几年“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转型发展,杨浦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业创新活力涌现,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3年,杨浦的地方财政收入是11个亿,到2010年是50个亿,2014年年底是85个亿。

(二)主动对接,创新型城区建设战略升级。2015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调研谋划科创中心建设、寻找“四梁八柱”的过程中,杨浦区委认为,历经十多年的转型发展,杨浦有基础、有积累,要积极争取成为四梁八柱之一、成为重要承载区。除了前两次转型的积累和成功经验外,杨浦区在这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资源:杨浦有10所高校,本科生占到上海全市的将近五分之一,研究生占到全市将近三分之一;杨浦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占全市的比例是11%;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和上海市级的实验室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在杨浦工作和生活的两院院士,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引进的国家级千人计划数量,也占到全市的五分之一。杨浦区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占到全市的50%,创业创新载体的面积将近200万平方米。在立足上海部署、杨浦区情的基础上,杨浦全区上下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市区联动,积极谋划杨浦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2015年5月,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将杨浦纳入科创中心的空间和功能布局,明确提出杨浦要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业创新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战略升级,标志着杨浦又获得了一次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国家战略、承载上海重任的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明确定位,一张蓝图绘到底。纵观国内外形势,创新是时代潮流、是国家战略、是上海要求,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结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知识杨浦到创新杨浦的成功实践,杨浦最大的收获,就是咬定目标,坚持“创新”主线,走出了一条适合区域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创新已是杨浦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杨浦区域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主战略和总基调。对杨浦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杨浦特色的创新转型之路,必须坚持不懈打造这张蓝图。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杨浦区对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道路越来越清晰:必须鼓足久久为功的韧劲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看齐国家发展战略、对标上海核心功能,坚持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特色的创新转型之路不动摇。在这一精神指导下,2015年7月27日,中共上海杨浦九届區委十一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将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坚持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坚持营造环境、建立机制作为总体要求,对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成为当前、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杨浦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

二、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众人划桨之舟

(一)紧抓特色,深化“三区联动”内涵。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杨浦创新转型的最大特色,是杨浦转型发展的重大优势和关键所在。五年来,杨浦区不断深化这一核心理念,形成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公共社区为保障,推动学城、产城、创城的“三城融合”,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互相促进的良好态势。与高校联动更为紧密,与11所高校签订新一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复旦创新走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财大金融谷、太赫兹产业园等“一廊、一圈、一谷、一园”建设,启动实施上海类脑智能研究院、上海精准医学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产业化平台、上海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中心等重点工程。与科研院所联动更加深入,与中电23所、上海电缆所分别合作成立物联网科技园、电缆科技园,与上海电控研究所合作研究北斗应用示范工程。与企业联动领域更为广泛,与大型国有企业共建了中航科技园、湾谷科技园、中船科技园等一批园区,与IBM、西门子合作建设互动参与实验室、高科技企业化中心,与沪江网、腾讯等共同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众创空间促进会成员单位发展到71家。

(二)突破瓶颈,全方位营造创业创新环境。杨浦区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全方位、多领域的改革,聚焦“双创”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性问题,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人才、产业、融资等政策扶持,如出台16条人才新政,打造多维度的支持体系和完整的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开放的、包容的人才综合发展环境。进行“西中东”全面布局,构建西部核心区、中部提升区、东部战略区,布局“一廊、一圈、一谷、一园”和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和环上海理工四大创业创新街区,以“点、线、面”串联构建杨浦创业创新新格局,形成载体充足、成本低廉、舒适便利的创业创新空间。打通企业的资金瓶颈,拓展融资服务体系,率先实施“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专业化运作”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形成项目落地和资金倍增机制,与浦发硅谷银行等开展贷投联动试点,建立创巢中小企业众扶平台,探索“贷款+认股权证”信贷模式。此外,还构建创业孵化体系,形成“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创新服务链。打造重大功能性平台体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中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功能性平台先后落户,区域功能性平台发展到10家。氛围营造上,举办杨树浦国际创新论坛、滨江全球推介、五角场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endprint

(三)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杨浦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简约、便民、阳光、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积极地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三张清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清权、确权、晒权,成为上海首个推出行政权力清单的区级政府,行政权力压缩近三分之一。积极落实国家、市有关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进一步提高权力运行效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落实“五证合一”“双告知”等制度,企业设立办证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不断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网上预审、行政服务事项办理结果全部网上查询,行政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站式”“O2O”的方便快捷服务。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1+8”实施意见和若干配套政策,面向群众需求合理配置街道机构,构建新型条块关系,促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突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的街道职能。深化居民自治机制,大力复制推广社区睦邻中心建设模式,“四社联动”的创新案例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三、坚持聚焦短板,优化城区整体环境

(一)补基础建设之短板。杨浦区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围绕路、桥、轨、隧、水、电六大系统,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滚动推進一批项目。其中主要有,轨道交通12号线开通、10号线二期启动建设、18号线按节点加快建设、规划20号线(原17号线)进一步优化规划走向,全区轨道交通网络由五年前的3条线,增加到4条线。黄浦江越江工程加快推进,军工路越江隧道建成通车,周家嘴路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建设有力推进。2017年6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岸线公共空间全面贯通。

(二)补旧区改造之短板。杨浦是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剩余量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五年来,杨浦区对集中在平凉、大桥、定海等地区的旧里进行了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与补偿,至2016年底,启动旧改项目38个,拆除旧房76.5万平方米,累计征收2.62万户;其中2016年,以“决战平凉西”为核心,全年完成旧改6508户,收尾10个基地,超额完成预定目标;2017年上半年,又完成征收1991户,收尾6个基地。

(三)补城区环境之短板。从2013年12月开始,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区、上海市文明城区和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活动,杨浦区聚焦治理群租、违法建筑、乱设摊等城市管理顽症和城区薄弱环节,使得杨浦区市容面貌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坚持党建引领,为转型发展凝心聚力

(一)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杨浦历来在党员干部中提倡“四敢精神”——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中,杨浦区不断丰富“四敢精神”新内涵,进一步提振各级干部精气神,培育敢负责、勇破难题的干部队伍文化,将“敢于创新”作为对杨浦干部勇气和智慧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品质;“敢于争先”作为所有工作都要有走在创新发展前列的追求和魄力;“敢于攻坚”作为现阶段的旧改等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时,需要发扬的“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精神;“敢于担当”不光是工作上的担责,还包括在创新过程中宽容失败,敢于承担风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建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强化以制度管党治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实施意见》,健全“2+4”党建责任清单,建立“1+X+Y”党建项目体系,完善“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治理“为官不为”的实施办法(试行)》,重拳整治“为官不为”现象,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

(二)用2.0版“一线工作法”连起党心民心。杨浦区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针对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2005年创造性地提出“一线工作法”。2014年底,杨浦区委在全面总结十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一线工作法”有效性,打造2.0版“一线工作法”,形成了以“15432”为内核的工作机制,坚持聚焦“四个一线”的原则,畅通五条 “知民情”渠道,以四级联动“解民忧”,健全三项制度“聚民智”,双管齐下考核干部“听民意”。打造高效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是“一线工作法”2.0版的核心,24小时“全时段”回应处理群众诉求,30天“全过程”跟踪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00天内“全方位”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疑难复杂问题。杨浦广大干部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一线为民实践,生动诠释“一线工作法”的核心价值,丰富其时代内涵,塑造为民务实的群体形象,在300多个居民区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从“一线工作法”衍生出“双千”“双结对”“区委领导信箱”等活动载体,在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洗礼后,成为杨浦党建乃至上海基层党建亮丽的风景线。

(三)以党建联盟引领区域联动发展。2012年,杨浦区委与区域内8家高校党委、7家企业党组织联合,建立了全市首家基层区域化党建联盟,吸收近500家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共同开展“思想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产学研共促、制度共创、政策共商、服务共推”。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区域化党建联盟广度不断得以延伸,在探索中迈向区域化党建联盟的“3D新时代”,形成了“1+12+8”模式:在区级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作为区域化党建总平台,发挥区委统筹协调作用;在12个街道(镇)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街道(镇)分会,在科技、教育、卫生、建设等建立联盟行业(专业)分会;在居民区党组织建立“大总支”体制。杨浦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与高校、部队、科研院所、企业等驻区单位的联动,打破围墙壁垒;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这一平台,各联盟成员单位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在共建共融中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卞吉赋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浦杨浦区城区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百年杨浦大变YOUNG
熠熠生辉“大杨浦”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还魂记
问题溯源之动弦与定圆
尘埃喧嚣(中篇小说)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