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制作一节温情的地理微课视频

2017-10-24李妍玉

李妍玉

【摘要】 平时多留心选题,精心设计,重视视频材料的生活化、拟人化、趣味化,关注学习对象的个性化,让视频有温情,有吸引力。

【关键词】 溫情 用“心”造温 以“情”提温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9-151-02

0

什么样的微课视频才会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没有阳光的普照,大地孕育不出万物生灵;没有情感的温暖,教育不能滋养人的心灵。因此一节微课视频要有“温情”才会有活力。

一、用“心”造温——微课视频的发动机

(一)选题需“留心”

一般来说视频的选材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也可以是学生认知中的疑点、盲点和偏差点,更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用点和学生兴趣点。所以老师平时除了要认真解读课标、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情、研究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如气候这部分内容根据重点、难点,可以开发出:《如何看气温分布图》、《如何看降水分布图》、《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等多个微视频;根据学生盲点和易错点可以开发出《看懂等值线的五个要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习世界气候的几个误区》等视频;根据生活中的实用点和学生兴趣点可以开发出:《厦门的气候分析》、《了解生活中的气候知识》等视频。只要老师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就会找到最佳选题,达到最好效果。

(二)教学设计要“精心”

微课视频可以有酷炫的制作技巧,强大的音频、动画技术支撑,但这些都是外包装,要为核心内容服务。教学设计是微视频的核心,它就像电影中的故事,一部电影能把一个故事讲精彩了,就是一部好电影,拍的技术高超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反之就是舍本逐末。任何一节微视频都要本着“教学设计最优”原则。我觉得一节好的微视频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下几点:

1. 定位宜“明”

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定位准确,教学设计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微课视频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出不同的类型。制作之前要先调查所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认知规律,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选择视频使用的语言风格、图文材料及提问的角度。这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了解:①“借力用力法”:多浏览一些微视频网站(如“微课网”、“微课在线”、“中小学微课程网”等),看看哪些视频点击率高,分析它们受欢迎的原因,在制作中可以借鉴;哪些点击率低,症结在哪里,在制作时要避免。②“投石问路法”:自己做一两个微视频放在学生群里,回收微调查表进行研究。第一种方法掌握的是大群体共性,第二种方法知晓的是小群体的共性,会更有针对性。

2. 设计宜“巧”

设计的“巧”来自于教育理念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创新,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初中生喜欢新鲜的、有创意的东西。微课视频主要利用的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只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去看。以“华师慕课”的两个微视频为例。例1:“影响气候的因素”微视频中,潘丽玲老师采用了“诗话地理”的形式。以张静忠《边词》里的诗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导入,设置问题:为什么五原春天来得晚?引出了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结合白居易的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配上若有若无的古筝,不徐不慢,娓娓道来。整个视频中地理图表和古诗词结合得非常巧妙。既像是诗文赏析,又充满了地理味道;既有美妙的文学意境,又是一幅幅充满地理风情的画卷;既有人文的熏陶,又有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多学科渗透,打破了思维定势,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例:周公艳老师的“季风成因分析”的微课视频,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导入,设问:郑和为什么要选择冬季下西洋,而不是夏季?引出中国及太平洋一带冬季盛行西北风,船只在冬季出发可以顺风航行。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导课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季风的形成原理比较抽象,视频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加以突破。①将同体积的水和沙子同时加热几分钟;②用手摸一摸,比较哪边的温度高。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同样的时间,沙子温度比水高?从而得出海陆热力差异,这种差异是季风形成的原动力。小小的实验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环节宜“全”

微视频的着眼点宜小不宜大,内容宜简不宜繁,用时宜短不宜长,每个微视频只需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展开即可。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教学需要的几大环节:情境导入——图文讲解——小结——练习等,微课视频都要具备。丰富多样的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清晰明了的知识小结,有针对性的分层练习,配套多种维度的评价方式等,都可以为微视频的制作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但“全”不是“杂”,而是完整而精巧。

(三)问题设置多“费心”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初中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地理知识会遗忘,而地理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但不会忘记,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不断增强。这才是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通过问题的引领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多费心思。微视频制作可以以问题为主线,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一突破。如“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将一个大问题“同是季风区,为什么南方的雨季比北方长?”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①5月份中国的雨带在哪里?②6月份雨带会推到哪里?③7、8月份呢?④9月份呢?为什么?⑤为什么中国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⑥为什么南方的降水比北方多?每个问题之间既有逻辑联系,又有一定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合地理图表的展示,通过问题的推进,指导学生在观察地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演绎、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就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让他们一步一步爬上高一级的思维平台,达到自主建构知识、自我提升能力的目的。endprint

二、以“情”提温——微视频的加油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一节微视频要处处有情感的流动,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1.关注微课视频材料的“生活化”。新版地理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微课视频的制作也要遵循这个思想。我在《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视频中引入手机中“天气附件”的查询,学生很感兴趣;在《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的微视频中选取厦门的气候直方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学生的反馈不错。平时多关注中国新闻、厦门新闻,常和学生交流沟通,感知当前的热点、趣点,学生身边鲜活的案例,家乡日新月异的自然人文地图,这些都是我们制作视频中最好的素材。

2.强调微视频语言的“趣味化”。语言是视频的化妆师,生动有趣的语言会为视频增添很多鲜亮的色彩。如在“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将冬夏季风比成两军作战,用“相遇”、“胶着”、“强大的夏季风”“十分嚣张的冬季风”等语言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加上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听故事。

3.尝试微视频表现形式的“拟人化”。拟人化的优点在于亲切、有趣。“如何看气温分布图”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微视频的制作中可以采用拟人化的方式,把等温线变身一个大家庭,以0℃等温线为第一人称,像介绍家庭成员一样,从图例、等温线的延伸方向、等温线的疏密和数值变化等逐一讲解,最后总结递变规律。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鲜活起来,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如何看降水分布图”“如何看气候直方图”等视频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法,拉近了人机的距离,让学生想看、爱看。微视频制作时虽然没有学生,但老师要创造一个虚拟课堂,努力设置交流的情境,把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变成暖洋洋的师生互动。

4.重视微视频细节的“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因此接受教学信息的速度和能力也就有所不同。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是课堂上教学的时间紧,老师面对的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杂,没办法有太多个性化的教学考虑。微视频的制作时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性,重视个性化的细节设置。如“雨带推移”的微视频中,在每个问题抛出去时都设置了暂停键,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暂停的时间长或短。一个小小的暂停键,照顾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一次次地暂停才有可能推动学生思维一点点地提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暂停键,问题一提出,教师马上引导得出答案,即使问题设置得再有梯度、再完美无瑕,也难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教育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微课视频制作中分层练习的设置,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可以让学习者得到及时、有意義的反馈,激发学习兴趣,更大限度地发挥微视频的实用价值。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多用“心”探究、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就可以制作出一节温情的、有生命力的微视频,让微视频“小”题“大”做、以“小”博“大”,让学生从“他育”逐步走向“自育”。

[ 参 考 文 献 ]

[1]高胜滨《地理教学》2014.5.

[2]华师慕课潘丽玲诗话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3]华师慕课周公艳季风的成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