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氏兔子王泥塑校本课程开发方法研究

2017-10-23胡文斐李民

现代交际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胡文斐+李民

摘要:基于“素质教育”和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现在的课程改革和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统一课程模式和评价体系。周氏兔子王是一种兔面人身造型的泥塑,2010年10月被列为山东省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兔子王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引进美术课程,促进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以往由课程和教学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本校课程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兔子王泥塑 校本课程 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J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20-02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济南人中秋节拜兔子王的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重新拾回流失民俗文化和传统的习俗,让“兔子王”回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来,将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开发为校本课程,不论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让兔子王不远离我们的生活,重新焕发之前的艺术魅力,编制兔子王校本课程,赋予它新的活力让它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正是此文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

一、关于兔子王泥塑

(1)周氏兔子王泥塑概述。济南“周氏兔子王”历史悠久,是济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也是济南的标志性传统艺术品,周氏兔子王以黄河细胶泥为原料,经16道工序加工完成,每个步骤都较为繁琐。老济南人祭月时将兔子王摆在供桌上,让它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祭拜。作为老济南盛行百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兔子王成为传播济南文化的一个载体。从民俗工艺品到“非遗”吉祥物,兔子王的功能发生了多次转变,中秋民俗的光环已经逐渐褪去,而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济南特色。2010年10月被列为山东省济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兔子王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它既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百姓自己的艺术,传承光大这一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周氏兔子王的艺术特色。中秋节有拜月、祭月的习俗。祭月习俗是人们对家族昌盛、儿孙满堂等美好愿望的直观表达。“兔子王”是由济南人民朴素的信仰而产生的祭祀神像,它是老济南人长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寄托的表征,也是老济南的文化特征。兔子王主要的类型有“站王”“大红袍”“兔子山”“坐虎”“小坐墩”等数十种尺寸从十几厘米到80厘米不等的类型。与京津地区等的兔儿爷相比,济南兔子王具有明显的地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济南兔子王的代表,周氏兔子王的艺术特色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①造型多样、优美,整体线条简洁粗犷,一线一面都展现着济南人崇尚豪爽奔放、练达简约的审美观念;②色彩艳丽、丰富、明亮;③形态逼真、生动;④图文并茂、贴近生活。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意义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延伸。多年以来,多所中小学校均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乡土教材的挖掘,它们基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帮助,也使得美术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

三、兔子王泥塑融入美术课堂的意义

(1)兔子王泥塑融入美术课堂,渲染课堂气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生活经验的联系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路径之一。不可否认,基于传统美术教学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较为死板等诸多弊端,将兔子王泥塑引入美术课堂,可谓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观望另一种艺术、另一个世界的天窗,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美术欣赏、创作活动,而经由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自由发挥能力的提高。

(2)兔子王泥塑融入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从文化蕴含到形式特征,兔子王本身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而在这种艺术形式进入美术课堂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想象力以及基于当前时代的特点,创造性地表现兔子王,这种教学理念无疑会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按照课标和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主動地参与课堂有助于其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探索尝试不同材料、工具,运用不同的造型表现手法进行关于兔子王的创作而非控制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兔子王泥塑融入美术课堂,丰富了课程内容,有助于促进课程改革。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地方文化资源等各不相同,在美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改革,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是课标的要求,是基于学生发展考虑。作为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地方民间艺术,济南的周氏兔子王泥塑是济南泥塑的重要代表,这一民间艺术进入美术课堂,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济南本地的美术课程内容,为地方社会文化资源进入美术课堂的路径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参照。

四、周氏兔子王在校本资源中的开发方法探究

(1)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资料档案袋的建立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资料来源。开发教学资源,首先应该从档案袋的利用开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的需要,制定档案袋的建立方法、重点和难点。档案袋资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济南泥塑尤其是周氏兔子王泥塑的相关资料,二是对课程实施对象学生相关资料的档案袋建设。

(2)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编制主要表现为:确定课程开发与实施负责人,创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这是开发和编写校本课程的重要步骤,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需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社会能力等资历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次是确定研究主题。然后,运用田野调查、文献阅读等方法,开展资料调研和收集工作,建立资料档案袋。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课程计划,其中包括课程设置目标、课程设置原则、确定课程内容、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等。

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我们将周氏兔子王泥塑的课程内容按照单元教学的规划设计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济南及周氏兔子王泥塑赏析”,旨在带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认知以周氏为代表的济南兔子王的艺术魅力和特色,领略济南泥塑的丰厚艺术、文化、历史蕴含;第二单元为周氏兔子王的制作方法,教学生制作兔子王的技艺,感受这种技艺背后的智慧和情怀;第三个单元为“制作属于我自己的兔子王”,引导学生根据时代特点和自己的性格、兴趣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属于自己的兔子王;第四个单元为“赏析我自己的兔子王”,这一单元作为教学评价环节,旨在展示和评价学生制作的兔子王,从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探究对应策略,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师生共同建构课堂,一起发现问题,探究对策。

对济南周氏兔子王泥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和探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多年以来美术课程内容单调、教学枯燥乏味、灌输式教育等问题和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共建课程、共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弥补国家课程建设的不足,促进教育民主化,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借助校本课程,也会大力促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钱为.泥塑技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宫楚涵.泥塑技艺[M].合肥:黄山书社,2013.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