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2017-10-21陈伟

西江文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就业难高校大学生

陈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大学生“漂浮”于社会。文章就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凸显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就业难的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家长进行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增长了子女的厌学情绪。这种情况实在是与教育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如果不妥善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势必会在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 当前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就業能力匮乏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高校大学生必须构建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诚信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大学生具有综合全面的就业能力,包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果断决策能力、学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具体的动手实践,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生是否具有符合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2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个性化服务不到位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就业指导处于滞后期,是大学生就业观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大学生面临就业,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保持应有的心理平衡。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并不高。就高等学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言,做得还远远不够。一些地方高校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只重视管理功能,却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乏味,几乎不含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职业价值观、成功创业等方面的教育。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个性化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满足其个体需要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会活动。有些地方高校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也是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几乎没有开设关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相关课程。这客观上给大学生就业时带来不便,导致部分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因而茫然失措。

3家庭望子成龙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中国历来的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家庭。很多家长认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希望子女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出人头地,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导致很多家长把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子女就业的唯一选择。在许多大学生家长看来,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职业仍然是有高有低、有贵有贱的,加之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影响,家长们自然还会把职业与权力、特权、地位等相联系,因而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并将之灌输给自己的子女,强烈反对他们献身农村和基层,认为那是送孩子去受穷受苦。许多大学生宁肯漂在城市,也不愿到基层就业就是受到这些父母的影响,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限制了其就业范围,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

二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案

1政府要不断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者、推动者、服务者。新常态下,政府要做好统筹引领,形成一个导向、一套政策、一个合力,让好政策落好地,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政策的杠杆作用显著,既要持续发力,更要抓好落地。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让好政策知晓于人;另一方面,破除落地障碍,让好政策惠及于人。特别是要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层层附加条件的现象,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部门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形成推进就业创业的强大合力。如建设有利于招聘信息统一发布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就业微信服务平台;加强各地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的信息对接,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不断线。构建有利于用人单位招聘及大学生就业的机制体制,破除实际存在的就业差距。当今不同行业间、城乡间、体制内外之间仍然存在着工资收入、待遇、发展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社会福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户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就仍然更愿意去国家机关、国企,追求“铁饭碗”,仍然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不愿去基层、小单位,不愿去西部。

2高校要加强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教育属于不同的范畴,不能相互替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观教育又有共同的内在联系。在当前,就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也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就必须将就业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以就业观教育为起点,深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习观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曾告诫青年大学生:

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问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成才立业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落实。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观教育的高素质队伍,把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

3加强高校大学生自主择业。

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当然,大学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就业难也不容忽视。其一,调整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大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落后的就业择业观念。具体来说,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大学生应面对现实,放下所谓的“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架子,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客观的就业观。具体而言,就是大学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专业特长,勇于到基层、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其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是要树立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并重的观念,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在在校期间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特长,而且需要大学生将就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袁晓夏. 教育与职业. 2016

[2]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 罗文红. 黑龙江科学. 2014

猜你喜欢

就业难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