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

2017-10-21陈义媛

文存阅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引导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理念的兴起是网络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采用了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为来更好的了解“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在当代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要不断学习互联网的有关知识和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结合互联网媒体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引导

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互联网与大学校园文化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近年来,“互联网+”理念的兴起是网络信息时代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在我国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这是我国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1]紧接着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思政会议上强调了互联网的作用,提出要加强思政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互联网+”改变了高等教育,要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注重校园文化与网络社会文化的融合,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注重研究“互联网+”下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感悟理解,与时俱进,激发校园活力。[1]

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1在学校方面,首先,对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繁荣校园文化,传播正能量。其次,有利于学校培育一批具备新时代思想的大学生来报效国家。最后,融合、连接、人文的文化特征,冲破学校这一小范围,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趋势。

1.2对学生来说,95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因此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学生传统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学生的消费习惯、模式;其次,在网络这块新领域新阵地中,他们能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知识并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互联网改变了校园内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的生活观念及工作方法,校园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共享性。[2]那么,校园文化建设理应被置于一个包容且与时俱进的新高度。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群,引导他们正确适度使用网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是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新形势要求高校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实时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对现状的分析,在今年4月份我设计了有关“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思考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以及少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采用在网上发放填写的方式并获得有效问卷149份,得出以下数据:大学生每天上网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占到50%以上,其中视频电影占到76.51%、聊天交友占74.5%、浏览新闻占了68.46%、检索信息占了63.76%(见图I)。提到互联网,有71.14%的人最先想到的是纯属娱乐,28.86%的学生想到的是辅助学习(见图II)。在获取信息方面,88.59%的学生青睐于互联网,11.41%的学生喜欢通过书本报刊杂志等传统途径(见图III)。我们将校园官微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联系起来46.31%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48.32%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5.37%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影响(见图IV)。针对这些调查情况,我们小组仔细剖析成因,结合相关书籍进行讨论,归纳出以下几个“互联网+”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3. “互联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大学生自身问题

当代大学生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面较局限,一方面学生们对其认知度不高,仍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还是基础层面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兴趣的激发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在上网时间过长,影响学习,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游戏、电子小说、视频软件上。只有少数学生偶尔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论坛等。尤其是学生在课堂玩手机影响了教学知识的灌输。

3.2学校问题

校园公众号宣传仍需加强,并且发布的消息一方面不贴近学生日常,一方面内容繁琐;学校文化氛围不浓厚,文艺活动不丰富,文化设施资源匮乏;网络课堂尚未普及,影响具有局限性;学校对互联网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引导,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新形式下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素质存在偏差。

3.3社会问题

一方面是媒体的不重视,宣传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工作,媒体在其中发挥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媒体该怎么样把群众视野从一般行业转移到互联网上是急需解决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不够精准,政府部门没有高效的以此入手,未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违背了作为执政人员的原则。

4.关于建设“互联网+”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措施

4.1转变观念,正确适应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应转变观念,重视和研究互联网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媒体时代,必须要转变传统的“金字塔”文化观念,建设开放型的大学校园文化,不能局限了互联网的作用;要提高效率,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首先不能完全否认其娱乐作用,但凡是都要適度适量,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休闲娱乐上,也要好好的发挥其工具性作用,提高效率,从而带动学生个体的生命力,为学生今后个人的创新创业,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3]

4.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积极宣传校园网,推广微信公众号,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宿迁学院为例,每天推送的内容贴近生活展示乐观向上的校园日常,语言版式活泼俏皮,每天的阅读量接近一万,不仅吸引了本校的学生还吸引了不少学生家长;借助不同的网络载体宣传大学校园文化,黑板报、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承载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功能。当然,互联网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大力宣传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载体。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媒体,建设和宣传良好的校园文化。

4.3加强正向引导监督,宣传主流价值观

就是说,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受着网络多方面的影响,网络上发布的不良信息以及宣传的浮夸作风都在很大层面上制约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因此,正向监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弘扬爱国主旋律,鼓励好人好事,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面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建超.“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培育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4(02):1-4.

[2]单文盛,潘玮琦.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J].科技传播,2015,7(01):203-204+209.

[3]牛莲芳,杨坚,何霞.“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J].中国市场,2016,(51):99-100.

作者简介:

陈义媛(1997年—),女,江苏扬州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学生,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指导老师:吕甜甜(1984年—),女,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法政学院讲师,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项目来源:

2017年度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项目主持人:陈义媛;项目成员:孙甜甜、吴超逸;指导老师:吕甜甜。

猜你喜欢

引导互联网+互联网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