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老年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研究

2017-10-21吕晓博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老年人大学生

吕晓博

摘要:为了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对老年人的态度,从而端正其态度,更好地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社会。本研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语义差异量表》以及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对河南师范大学的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来探讨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显态度方面,男性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女性更积极,且达到显著性。(2)在内隐态度方面,男性对老年人的态度积极,而女性对老年人的态度消极;大学生对正常健康老年人的态度积极,而对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态度消极。

关键词:大学生;老年人;内隐态度;外显态度

前言

态度分为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在18世纪30年代以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的测量采用直接报告的形式,他们认为态度只受到意识的控制。但是,后来研究者发现被试会在某种社会动机或社會期待的影响下,会无意识地隐藏真正的态度而做出印象整饰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尔德也在研究中提出“内隐态度”的新概念,即已有态度和过去经验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

现今社会普遍存在对老年人歧视的现象,它使老年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公平的社会对待和发展机会,加之,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加强对老年人有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态度,尤其是内隐态度并不能代表个体行为,但在特定环境下它还是会影响行为。本研究主要是想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对老年人的态度,从而端正对老年人的态度,更好地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社会。

本实验主要采用《语义差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测量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以往的关于大学生对老年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研究,一般只是研究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得出大学生对青少年的态度是积极的;或者是得出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是积极的,再者就是对老年人刻板印象及其干预的研究。为此,再次研究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看研究结果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根据前人研究的启示,提出以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被试所接触的老年人类型(正常健康、功能衰退)和双方每月接触的时间等因素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进而提出研究假设: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在性别、专业、生源、所接触的老年人类型、双方每月接触的时间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在河南师范大学随机选取7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通过数据筛选,得到有效数据42份。被试人口统计学变量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是由美国的Lawton和Brody在1969年制定的。它是由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8道题目)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共6道题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1)自己完全可以做;(2)有些困难;(3)需要帮助;(4)根本没办法做。其再测信度为0.502(P<0.001)。测量被试所接触的老年人类型,以总分20分为分界线,20分及20分以下则判断为正常健康的老年人,20分以上即判断为功能衰退的老年人。

2.语义差异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是Mellott等人编制的,该量表包含五个项目:“美丽——丑陋”、“好——坏”、“令人愉快的——令人失望的”、“诚实的——虚伪的”、“美好的——糟糕的”。对老年人进行7分等级评价,计算每项得分并相加,所得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就越积极。

3.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IA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它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与内隐联想测验的区别为:单类内隐联想测验中的概念词只有一类(老年人名词),对这一类概念词进行按键反应即可;而内隐联想测验中的概念词有两类(老年人名词、青年人名词),需要分别对这两类概念词进行按键反应。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优点为:通过评价单一对象来测量内隐态度,可以弥补内隐联想测验只能测量相对态度的不足。在我国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还很少,而本研究是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来测量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三)研究程序。本研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70名被试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测试。首先,每一个被试进行纸笔测验,采用《日常生活量表》、《语义差异量表》测量被试所接触的老年人类型(正常健康、功能衰退)以及被试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实验测试。

本实验测试采用的老年概念词、属性词均来自国内研究者用于测量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测验中的词汇。概念词包括:拐杖、白发、皱纹、老花镜、轮椅、假牙、养老院、太极、医院等;积极属性词包括:睿智的、思辨能力强的、创造性的、乐观的、开朗的、热情的、阳光的、健康的、活力四射的;消极属性词包括:狭隘的、肤浅的、愚昧的、虚伪的、吝啬的、狡诈的、猥琐的、萎靡的、畸形的。实验内容是:电脑屏幕中间呈现老年概念词、积极属性词、消极属性词,对词进行归类按键反应。其中有两类不同的按键方式:(1)老年概念词与积极属性词出现时按“f”键,消极属性词出现时按“j”键(相容任务);(2)老年概念词与消极属性词出现时按“f”键,积极属性词出现时按“j”键(不相容任务)。该实验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相容任务的练习部分;(2)相容任务的正式测验部分;(3)不相容任务的练习部分;(4)不相容任务的正式测验部分。为使所得的内隐联想测验效应更准确,让一半被试先做相容任务的练习与测验部分,再做不相容任务的练习与测验部分;让另一半被试先做不相容任务的练习与测验部分,再做相容任务的练习与测验部分。endprint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老年人外显态度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上在专业、生源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理科生比文科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更积极;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比女性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更积极。(t=2.14,p=0.04<0.05)。

2.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老年人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老年人类型上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39>0.05)。

3.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双方接触时间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双方接触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50>0.05)。从均值上比较, 大学生与老年人无接触时,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最积极;随着大学生与老年人接触时间的增加,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也更积极。

(二)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上在专业、生源上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为积极,女性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为消极。(t=-2.40,p=0.02<0.05)

2.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在老年人类型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在老年人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0.01), 大学生对正常健康老年人的态度积极,而对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态度消极。

3.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在双方接触时间上的差异比较:结果即见表7。

由表7可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在双方接触时间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3>0.05)。

三、讨论

通过问卷和实验设计,从性别、专业、生源、与老年人每月接触的时间以及所接触的老年人类型等方面,来分别研究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对老年人外显态度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性别因素上,男性比女性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更积极,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被试的性别角色不同有关,一般而言,男性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直接,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而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中性化,因此,男性比女性在外显态度得分方面更高;在专业方面,文科生与理科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得分之间接近显著性差异,理科生比文科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更积极,这也与当前的“男生理科化,女生文科化”现象有关,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在性别因素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理科生比文科生得分更高;在双方接触的时间上,与老年人无接触的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更积极,这可能与大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有关,当前社会文化氛围多提倡尊老爱幼,文化传播也多宣传老年人的积极方面,耳濡目染,与老年人无接触的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也积极。随着大学生对老年人接触时间的增长,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也更积极,这可能因为对老年人的喜欢,才增加对老年人的接触时间,进而影响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有循环促进的作用,无法分清因果;大学生接触的老年人不管是正常健康还是功能衰退,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无显著性差异,都偏积极,这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在“尊老爱幼”的文化熏陶下和社会期待下,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为积极;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外显态度差异不显著,这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现在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和农村的界限模糊,每个人都接受相同的教育,有共同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分析。首先,在性别因素上内隐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男性在社会生活影响下更容易看到老年人的积极方面,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老年人负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在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由于师范学校所设专业的文理性质差别不大;第三,在生源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由于城乡一体化,生源的差别逐渐缩小;第四,在与老年人接触的时间上不存在显著性性差异,是由于老年人与大学生为隔代关系,双方接触时间的长短很难造成对老年人内隐态度的显著性差异;最后,在接触的老年人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是由于正常健康的老年人一般可以独立生活,不会给被试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而功能衰退的老年人一般需要家庭的照顾,进而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结论

(1) 在外显态度方面,男性对老年人的态度比女性更积极,且达到显著性。

(2)在内隐态度方面,男性对老年人的态度积极,而女性对老年人的态度消极;大学生对正常健康老年人的态度积极,而对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态度消极。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AllPort G W. Attitudes[M]. Clark University Press,1935:798-844

[3]佐斌.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徐文婕.大学生对老年人内隐态度试验的研究[R].中国河南郑州:公民意识研究,2008.

[5]易勇,风少杭.老年歧视与老年社会工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4(25):471-473.

[6]Wilson T D, Lindsey S, Schooler T Y.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07(1):101-126.

[7]高旭晨,吳明证,梁宁建. IAT效应在不同目标概念水平上的差异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4):628- 630.

[8]俞雯佳.大学生的老人刻板印象和反刻板印象干预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464-1480.

[10]艾传国,佐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4),476-478.

[11]郭秀艳,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李漫. 大学生年龄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

作者简介:1992年生,女,籍贯:河南,学校: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位:学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年人大学生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