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一”追求,何不“蹲下来”教学

2017-10-20夏王悦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节课汤姆人物形象

夏王悦

【现象描述】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单板的生活,做出了种种冒险经历。作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顽童”形象,但他正直、机智、勇敢、沉着,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向往自由。因书中的汤姆正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年,他有着现在七年级学生共有的特质,很能引起学生共鸣。所以笔者精心设计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乐学案,以此做一次尝试。

我“以一带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在“一”和“本”之间架一座桥梁,让学生实现从“一”到“本”的过渡。在备课时,尝试将片段与全本、课内与课外、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心理,体味马克·吐温独特艺术魅力。

首先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展示来导入新课,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赏析的重点要求,教师再从多角度切入赏析来示范指導。

其次让学生小试牛刀,从写作手法、修辞、人物描写、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重点在课文节选的三个片段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把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不同之处,丰富精读的感受,再分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再次是在总结人物形象上:从选文的局部到走进名著后的整体,通过对精彩片段的了解,加强对汤姆的认识,并以此为引,带动整本书的人物形象分析。

最后通过拓展阅读,曹文轩的《埋在雪下的小屋》节选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谈谈阅读感受。

【问题诊断】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但毕竟是初一的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名著推荐与阅读”新板块时,在深入理解文本,掌握精读的方式方法时,还有待学习领悟提高,所以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自学重点要求,再做示范指导。在第一次授课时,我没有进行赏析示范,明显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的放矢。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加入了这个示范的环节,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明了赏析的要领。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时,在学生总结人物形象上,教师随时进行点拨,随时指导,让学生从教师对学习的引导中得到领悟。这样逐渐放手,比教师全盘授予的效果更好。

但是遗憾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就草草了事了,没有能挖掘出拓展阅读的作用来。可见我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認知水平,要求过高,脱离了实际。

【教学对策】

如此一得一失,不由让我反思,语文的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有些以高容量、高跨度、高难度为特征的所谓“高效课堂”,正是站在知识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和分数的角度出发,而唯独忽略了学生的角度。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因此,从学生的起点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角度取舍教材资源,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策略,乃是备课前思维的不二法则。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准出发,“蹲下来”从他们的高度去设计教学呢?我想一课一得足矣。

一节课集中定位好一个目标,即目标定位为“举一反一”。我总是认为,高效的学习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殊不知,举一反三是创造性思维的至高境界,不是懵懂学童所能够达到的。所以对于初学新知的孩子来说,应该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举一反一”。如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内容,老师就率先示范,分别从修辞的角度和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了一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课文中的你喜欢的语句,这就是“举一反一”或者说“举二反一”了,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或者认知水准较差的学生,我们甚至可以“举三反一”。这样适时地给学生一个台阶、一架梯子、一点扶持,视学生学习的情况即时调整,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站在学生角度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而我设计的拓展阅读,就想让学生“举一反三”,就是以我的要求和眼光来追求教学上的“高效”、“高质量”,却以失败告终。现在想想,一堂课仅仅45分钟,能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标就已经不错,再要扩充,额外目标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一节课集中解决好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主问题。它是从课文整体理解或学生全程参与的角度思考、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又能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促使学生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的问题。找到了一节课的主问题,就找到了一节课的凝聚力,就找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支撑力,就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的重要的牵引力,找准了主问题有时候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此乐学案中,“你认为汤姆是怎么样一个孩子,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即是这节课的一个主问题,所有的语言的赏析,角度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人物服务的,也就是为了体现汤姆的性格形象。

所以学生整堂课其实就是围绕着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手法来体现人物形象这一核心来思考、谈论、总结。

不由想到庖丁的名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们的备课,就是对“道”的追求,追求学生的个体认知之“道”,追求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之“道”,追求教学活动的逻辑思维之“道”。如若仅仅满足于别人“技”的模仿,则很有可能背道而驰,东施效颦了。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一节课汤姆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掉钱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