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与心的碰撞

2017-10-20黄玉婷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
关键词:谈话辅导员心理

黄玉婷

本文主要从谈话前准备、关系建立、心理干预谈话方式和结束谈话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辅导员与大学生谈话的优化方法,感受学生的心理情绪,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运用适合的心理干预,让学生倾诉心中真实想法,调整学生的行为认知,从而达到长久解决问题的谈话目的。

谈话,是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常会运用到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手段。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能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精神状态、肢体语言等各个方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辅导员总是心存芥蒂,不能完全放开地袒露心扉,所以辅导员要在与学生建立舒适沟通关系的前提下,感受学生的心理情绪,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运用适合的心理干预,让学生对辅导员老师倾诉心中真实的所思所想,调整学生的行为认知,从而达到长久解决问题的谈话目的。

一、谈话前准备工作

(一)了解学生档案背景。在需要了解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情况下,首先通过查找学生的个人档案,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学生性格形成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在新生入學时,让学生填写一份新生入学档案,把日后有可能需要了解的情况登记下来,形成建档,方便资料查询。

(二)通过旁人了解生活中的他。档案是学生的静态情况,而父母、朋友、同学、宿友、师兄师姐等旁人眼中的学生才是动态的真实情况。

二、建立舒适的关系

根据与学生的沟通目的,建立双方都舒适的沟通关系,便于让学生放松心情。

(一)学生主动咨询型。学生主动来找老师谈话,从心理学上理解,除了想表达清楚事件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在沟通的过程中,理清自己是怎么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而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确感受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如何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建立舒适关系的时候,可以把双方的关系定立为朋友、师兄师姐、过来人或者老师等同辈或长辈的角色,因为学生希望能从谈话中得到帮助与启示。

(二)学生被动谈话型。老师主动叫学生来谈话,学生的心理会更紧张,甚至出现反叛心理。这时候跟学生谈话不能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能让他觉得老师找我来一定没好事。要学生放下戒心建立舒适的谈话关系,可以把双方的关系定立为朋友、师兄师姐、过来人等同辈的角色,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谈话中来。

三、谈话中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方式

(一)开场寒暄。老师与学生谈话,学生多少会感觉到紧张,如何让学生放松下来,开场的气氛就尤为重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穿着打扮、精神状态、近期工作状态等切入点来开场。如:小明你换发型了啊,不错啊,挺精神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受到舒适。

(二)确认谈话主题。谈话前确认谈话的主题很重要,一来可以使整个谈话过程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二来可以让学生明确主题以外不可控的事件和因素不在谈话范围内,我们也无法去改变这个因素,让谈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谈话。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非常认真、重视这次谈话。如手机调整音量、侧身倾听、详细记录、语言肢体反应等。在谈话中若学生感觉到不受重視,有些学生可能会继续说话,努力的让老师理解他的心情;也有些学生太重视他人的想法,会伤心、自卑,甚至对老师产生失望的感觉,不愿意再与老师谈心,心理脆弱的人甚至会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所以在谈话过程中适当表现出“我在关注你”,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表达同理心。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学生在谈话的时候说到自己的经历或者伤心的事情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听者会表现出自己的情绪。但是表现情绪的过程中要记得,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有同情心的老师会想,如果我是这个学生,遇到这件事我会有什么感受;而有同理心的老师想的是,如果我是这个学生,遇到这件事这个学生应该会有什么感受。这两者的细微差别会造成,虽然这个老师很善良,特别善于安慰学生,可是他安慰的话听上去很空,因为他考虑的是,如果老师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让我感觉好一点,而不是怎样让学生感觉好一点。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应用同理心时,要先接受学生的想法,感受他的情绪,将心比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认知,不要轻易给予批评。

(五)改变认知。学生在阐述事件或想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提出的事实,参与收集有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事情的期待点,寻找不合理的信念,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想入党,说自己成绩很好,为什么某某同学成绩一般可以入党自己不可以。这里就可以发现学生对入党条件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入党,忽略了各方面的考察。又如,学生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找工作就应该找符合大学生价值的工作,对于基础性的基层工作根本不理会,这也是在认知方面存在不合理信念。了解清楚这一点,就很容易与学生进行谈话了。

(六)增加行动力。对于迷茫的学生,在谈话中应该寻找其生活里对待事情的兴趣点、支撑点,并了解其对待感兴趣的事件愿意付出的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面。如:学生数学成绩差,作为老师不要一开口就说你应该如何去学习,可以反问学生,你觉得如果你期末考试及格了,会因为你做了什么才及格?用自己给自己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增加行动力。但是学生一腔热血的时候往往会夸大行动力,如果学生说以后每天坚持做20道数学题,那可以问问他,这样做下去能坚持多久?等他认真地思考完这个问题后,应该会发现这很难坚持,这时可以问问他,如果让他坚持3个月,那每天练习多少题能接受,也许他就会把目标定位5道题了。

(七)避免对抗形式。在谈话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有错误的思想或做法,我们很容易就会表露出否定的语气,最常用的是“但是”这个词,这是在否定别人,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可以用“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有没有这样的可能”等类似的词句来代替,把语句变成并列形式而非对抗形式。

(八)调整谈话节奏。对于无关的事实陈述要及时拉回来。在谈话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谈到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与本次谈话无关也毫无用处,这时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次谈话的意义所在,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不会因为你做了些什么而有所改变,不能一味的转牛角尖去臆想;也有学生在表述事情的时候为了强调这件事,来来回回的说好几遍,这时候老师应该对自己所听到的事件做总结性的表述,让学生知道老师已经清楚这个事件了。

四、结束谈话方式

(一)老师总结性反馈。在结束谈话前,再一次跟学生确认今天谈话的主题内容,对谈话结果做总结性的陈述,让老师和学生都了解本次的谈话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明确本次谈话的收获,从而确定需不需要约定下一次的谈话。

(二)让学生自由总结。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本次谈话的内容,看看他在谈话过程中所接受到的信息和经过处理之后反馈出来的信息有没有偏差。很多时候老师以为该说的都说了,觉得谈话非常成功,学生都能听进去了,但其实学生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入脑了,甚至在理解上还存有偏差,所以明确学生对本次谈话的收获尤为重要。

(三)自由选择总结角色。在做总结表述的时候,可以问问学生,“对于本次谈话,我有作为老师、过来人、朋友等身份的不同意见和建议,你希望我用什么身份来告诉你比较好呢”。让学生自由选择他需要的角色,会更容易让他接受老师的想法和建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

猜你喜欢

谈话辅导员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心理小测试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有为”也应“有位”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