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高中中等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

2017-10-20黄太梅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评价

黄太梅

众所周知,在我国高中学校中,常常以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纪律好坏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优劣,并人为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等级。一般来说,在每个班级中优等生和后进生所占数量比例较小,中等生则占据绝大多数。但这个最大的群体确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导致了该群体容易出现不自信、抑郁和焦虑情绪、缺乏學习活动热情、缺乏竞争勇气等心理问题。本文就中等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中等生是一个班级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学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培养。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精力常常较多地分配给了两头,即优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处于中间层级的最大多数的中等生却被分配了最少的精力。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養,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导致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缺乏学习活动热情、缺乏竞争勇气等问题。

我校是一所农村重点高中,本人根据开学初对三个年级的心理测量,使用的心理测量量表为SCL90心理自评量表,本测验由10个维度构成,把这10个维度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心理卫生情况;而各维度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哪个方面可能的问题较大。在2016年9月底所做测试,参与测评的总学生数为1171人,排除掉无效答卷324份,参与统计的测验答卷共847份。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15名。结果分析中发现:身心健康状况由好到差的学生类别(按学业成绩)分别是:优异生、中等偏上学生、差生、中等生中的中间学生、中等偏下学生,具体到身体状态、人际交往、抑郁、焦虑、精神状态等几项指标均是如此,其他的相关调查也表明,中等生确实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并且正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其严峻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一、中等生常见心理问题

本人根据我校学生心理测试的实际状况做如下分析,根据SCL90测量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占的比例人数如下:

而在所测量出来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让人吃惊的结果是对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基本上是所谓的中等生。这个结果否定了传统的认为中等生最让学校、老师省心的结论,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应该给中等生更多的关注。

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及后续访谈了解显示,我校中等生的问题中表现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水平低,人际关系敏感。

关于浙江省高考生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中等生的自我评价水平相比优等生显著偏低,而与差等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并且在综合心理健康水平上,中等生与差等生相当,显著劣于高等生。细致分析发现,农村区域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低于城镇区域学生自我评价水平,非重点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低于重点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

中等生自我评价水平过低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卑等问题。中等生总是倾向于怀疑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贬低自我价值,否定自我。班级中常见的自我评价不当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同学认为是因为自己太笨,所以成绩比不上别人;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觉得丢人,便认为老师肯定不会喜欢自己;也有的同学计算不出数学试卷最后一道难题,便认为自己智力有问题;对于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和心理发展趋于稳定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过低的自我评价或自卑心理极易引起内心情绪的巨大波动,不但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会造成思念观念和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对中等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消极的、难以修复的影响。

2.抑郁

抑郁心理是在中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面对外界排山倒海般的压力,他们无力应付,只能陷入到抑郁情绪状态中。对于中等生来说,在学习方面,尽管有强烈的竞争勇气和成功欲望,他们的成绩始终比不上优等生,失败的经历严重打击了他们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因此变得毫无自信,挫折的忍耐力越来越差,常常感到痛苦和恐惧;在情感方面,他们常常被老师忽视,内心孤独感强烈,却因为种种顾虑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身体方面,有严重抑郁心理的中学生,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躯体化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相比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中等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更高,严重程度相对较重,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更大。这是因为:相对于后进生,他们的学业和精神压力更大,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更高。相对于优等生,他们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有较大差距。因此,严重的挫败感、无力感更容易在他们心中产生。抑郁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必须引起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高度重视。

3.焦虑

一般来说,中等生学习的劲头较足,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他们内化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将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不允许自己出错,一旦出现问题,便会无比自责,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负罪感。失误对中等生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他们常常把失误看作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证明,从而异常焦虑。过度焦虑的危害在于,它会导致中等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考试焦虑是过度焦虑的重要表现之一。很多中等生平时学习测验中往往成绩不错,一旦面临重大考试,就会寝食难安,焦虑异常,最终发挥失常,得到糟糕的结果。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很多研究都证明,学习压力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能够促进学习效率,但过高的焦虑水平则会在相当程度上抑制学习效率。试想,一个整天焦虑不安的学生,怎么可能冷静踏实、活力满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呢?焦虑情绪对中等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的危害不容小视。

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内在原因,就会发现中等生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第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不利的学习活动结果以及不合理的自我信念直接影响着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好坏和考试排名几乎是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标准的影响下,考试成为老师和学校的法宝,从课堂测验到期中考试再到模拟考试,大小考试轮番对学生进行轰炸。优等生们常常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越来越自信。而大多数中等生则屡战屡败,自信心不断丧失。另外存在的问题是,中等生普遍怀有某些不合理的自我信念。既往的失败经验使得他们产生了诸如“我肯定学不会”、“我不招人喜欢”之类的自动化思维,并且陷入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第二,教师的因素。分数既可用于衡量学生,也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参考标准,直接影响到老师的考核与尊严。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老师们只关心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花在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的精力少而又少。老师长期的忽视与不信任也是导致中等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家长的因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不但给中等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整天在孩子面前夸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尽管其本意是盼望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却在客观上起到反作用,严重损害孩子的自信心。再如有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认为孩子本就缺乏读书的天赋,能读到什么水平无所谓。这样孩子会渐渐地默认家长的观点,自信心因此逐渐消失。在某些农村区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法匮乏,他们的一些不当言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中等生心理問题干预策略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认可和赏识,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也不例外。一旦努力付出仍然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消极心理,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会被忽视,毫无价值,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忽视中等生的最大危害就在于能够让中等生逐渐丧失信心,加速向问题学生的转化。因此对于中等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如何帮助他们面对当前的处境,缓解负面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呢?

根据我校中等生的特点,外加笔者十几年从事学校心理工作的经验,现就我校在处理中等生的问题时的做法分享如下:

1.從关注心理问题到关注积极力量,充分赞扬和利用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从以往对人心理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人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强调从个体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出发,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使个体获得幸福感。对于中等生而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有助于问题行为的改变,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转化中等生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尽管中等生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我们一定要尊重一个基本事实:他们能够保持成绩中等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他们总是刻苦学习,追求卓越。他们有竞争勇气,自尊心强。在学校也能够循规蹈矩,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行为表现上很少有污点。这些积极的心理特征正是中等生身上的积极力量,是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我可以利用也是必须利用的资源。因为只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才会增加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心理健康的教学和辅导过程中,我总是会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帮助中等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给予的也多是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课程:

高一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积极心理暗示的力量》正确的评价自己,学会欣赏自己,接受别人眼里的你;高二《自信的力量》《自信人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高三《我的多元智能》《我有我潜力》每个人擅长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通过测试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智能领域,通过探索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动力,提高信心和行动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信任和表扬,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2.重建自我认同,增强自我信心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对于中等生来说,他们的自我内部充满了来自外界的期望、压力以及自我否定,内心常常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中,因此获得同一性的难度显得更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觉察和认识自己,处理内在冲突,重建新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很多中等生都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智商,从而否定自己。那么在我的心理团辅课《我的多元智能》上,我让学生了解到根据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理论,可以把人的能力分为八个方面(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自然观察、音乐、运动、认识自己、人际关系),在学校里所展现的并不是我们全部的能力,通过测试探索找到自己最擅长的智能领域,从而更全面认识自己,找回自信。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改写生活故事、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学生一起重构新的自我认同。就在今天我和学校音乐老师在交流的时候她和我说她发现高二的一个很不起眼的男生唱歌非常好听,钢琴也弹得的很好,于是给了他一个直通本年度校元旦晚会的特权。于是这个学生一下就像满血复活了一样,整个人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还自信满满的说要去考音乐学院,每天都会来问音乐老师很多问题,从他现在的脸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笑容,是自信,是期待。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提高学生的自信,重建他们的自我认同。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

抑郁和焦虑是当前对中等生威胁最大的情绪问题。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又一心想有所进步,以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于是处于一种心理极度紧张的状态,十分惧怕失败,对于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懂得适当宣泄心理压力,合理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学习竞争。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掌控学习过程,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通过控制自己的学习努力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达到放松的效果。此外,针对中等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能够自学的放松减压技术也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日常的情绪状态。

4.争取与家长、教师协作,消除学生成长障碍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与呵护,正如种子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但是如果种子遭遇到大石头的障碍,就很难发芽。同样道理,高中学生如果遭遇到外界人为造成的障碍,就可能受伤,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中等生来说,其所遭遇的环境往往是最糟糕的:父母对孩子表明各种过度的期望,又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缺少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而在学校里,很多任课老师由于精力不足或工作失误等客观与主观原因,在课堂教学或课下活动中相对忽视中等生,给学生不被关爱的感觉。学生内化了这些与自身特质不符的过度期望以及被忽视的感受,形成阻碍自身发展的障碍。根据这一特点,我校心理辅导室每年利用家长会的平台,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亲子沟通等技巧,定期会向学校和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提议,帮助学生消除外在的障碍。一旦外在障碍消除,学生的积极力量便能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获新生。

总之,在帮助中等生解决心理问题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中等生的处境,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热情的关注和足够的关爱,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要帮助中等生重建自信,积极向上,促使他们向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三、注意问题和期待

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中等生”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各有其特点。所以在教育引导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做到因人而异。

同时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评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