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卡佛的三言两语(创作谈)

2017-10-19盘索

南方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卡佛对付

盘索

没有哪位作家的相貌这样打动过我,我是说卡佛。透过他的眼睛,我会发现他在思索某个问题,同时又觉察到,他困惑的眼神,其实刚刚从另一个未解的问题那儿离开;他有着熊一样的体魄,人却是弱的。如果你看过他的照片,也阅读过卡佛,大概会同意我的看法。

卡佛筆下的男女,哪怕这个女人的处境已经糟糕得不行,男人却总是更弱的存在——疲于应对,乱上添乱。在卡佛这里,女人已经不只是女人的本义,仿佛在指代种种难以对付的人生的困境。

堂前漫道式的铺陈在卡佛这里不太吃香,他的故事需要更短的行程,要推门而入,直面世间烟火。读卡佛的小说,我们感受不到庖丁解牛式的得心应手;对付生活这块滚刀肉,卡佛手上拿着的是一把钝刀子,少了刀下的快意,但会更加感到肉的存在。

卡佛并不为笔下的那些倒霉蛋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相反,他几乎在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全部无解,死路一条。阅读经验告诉我们,遇到一篇言之未尽的小说,我们会假设作家预留了通向一个或多个后续结果的出口,于是我们帮作者想上几样人物的归宿。但是卡佛不会为我们设定这种机会,他给人物命运划定了一致的走向:他们接下去比你读到的更糟。

假如阅读需要追问意义,我们阅读卡佛又意义何在?我愿意添上一种理解:卡佛在为我们指出他小说光明的一面——既然那些死疙瘩毫无拆解之策,掩卷之余,我们也许会极其无奈地进入另一种思考:这些糟糕的问题,我们是否还有机会不让他靠近自己。

小说是作家个人意识不断总结的产物,但是我们看到,卡佛并不急于通过小说对个人见解做出宏观的总结。我似乎看到了,他每篇小说都将自己置于砧板上,一次又一次地解剖,不为了惊天的发现,一点点即可。

想象着卡佛每一次完成解剖,再将新旧交织的刀口细心缝合——每想到此,也是我一次次阅读卡佛之后的动情之处。

而作为写作者,总有那么一些人和事,他们的意义不明,却驻留在脑子里从未走掉,仿佛在执着地等待着你去使用。但是,他们如何进入小说,很长时间我都无能为力。后来我遇到了卡佛,是他教给了我可以怎么做。endprint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卡佛对付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最后的断片
蜂鸟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
恐龙怎么对付干旱?
最后的断片
美日韩碰头商讨对付朝鲜
加拿大人想尽办法对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