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2017-10-17柳纪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阿托冠脉入院

柳纪红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柳纪红

(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讨行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强化他汀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纳入本次研究中,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40例,参照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入院采血后立即行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而后给予维持性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血脂情况、ALT指标以及Cr以及hs-CRP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TC、LDL-C以及hs-CRP指标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结论 对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强化他汀治疗,能够对血脂水平进行降低,且不会对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强度有所影响。

强化他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效果分析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根据临床研究判断表明,在斑块不稳定性和血栓的形成中,炎性反应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前以他汀类药物为主,对炎性反应进行降低,从而对不稳定型的心绞痛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改善,因此本文主要以强化他汀药物为基础,研究将其应用于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评定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数据: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共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4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入院采血后立即行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在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3岁,中位年龄(35.2±1.3)岁;参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30岁,中位年龄(35.1±1.0)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如年龄以及性别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可以比较。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我院后,对患者的一般数据进行收集,其中包括是否存在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以及吸烟病史;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53021522)、氯吡格雷(波立维 国药准字:J20130083,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300 mg,氯吡格雷600 mg负荷量,而后每日行100 mg的阿司匹林和75 mg的氯吡格雷治疗。并行基础性的低分子肝素、ACEI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其中参照组患者行阿托伐他汀(20 mg)qN治疗,而后行阿托伐他汀(40 mg)qN治疗,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立刻行阿托伐他汀80 mg治疗,而后行阿托伐他汀(40 mg)qN治疗,连续用药30 d。

患者在入院后的次日清晨,在空腹状态下对肘正中静脉血进行采集,并对ALT进行检测,测定方法为速率法;对Cr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为肌氨酸氧化酶法;对FBC检测,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应用过氧化物酶法对TC进行测定,应用过氧化氢酶清除法对LDL-C测定;对hs-CRP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患者入院后的7 d再次对静脉血采集,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并对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为免疫比浊法。如检测后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65%,判定为氯吡格雷抵抗。

1.3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其中对两组患者生化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对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生化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比较中,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两组患者TC、LDL-C以及hs-CRP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见表1。

表1 生化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对比(±s)

表1 生化指标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对比(±s)

项目 参照组 实验组 t P治疗30 d 治疗30 d ALT(IU/L) 30.9±16.9 39.9±17.1 2.3675 0.0204 Cr(mg/L) 76.5±20.1 88.3±21.6 2.5293 0.0134 TC(mmol/L) 4.46±1.35 3.78±1.06 2.5056 0.0143 Hs-CRP(mg/L)4.22±1.84 3.01±1.06 3.6037 0.0006血小板聚集率 42.5±17.3 45.7±18.1 0.8083 0.4214

对两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实验组的MACE发生率更低。实验组患者中,心梗后心绞痛2例,心力衰竭1例,再发心梗0例,心源性死亡1例;参照组患者中,上述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例、3例、2例、3例,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继发血栓形成[1],导致了生成ACS机制[2]。其中ACS发病的主要基础为斑块的易损性。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判定,在降脂作用发生之前,他汀类药物的发生能够对斑块进行持续的稳定,以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当前,在对ACS急性期患者或者在围手术期他汀治疗的报道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

本次数据报道显示,手术完成后,行早期的强化降脂治疗,不仅仅能够对TC指标和LDL-C指标进行降低,还能够对hs-CRP指标进行减少,从而对PCI术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进行降低,对MACE的发生率进行减少,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的期限有一定的限制,且患者例数样本过少,因此对于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差异性,并未有显著对比[4]。Hs-CRP为急性时期的炎性因子,作为一种反应机体炎症的主要指标,其中hs-CRP的上升也属于ACS的独立性因素[5]。

综上所述,行介入术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强化他汀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的相关论断和关贤颂[6]以及贾新未等[7]专家报道相符,临床价值存在。

[1] 郭亮,高远,张海山,等.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4):377-379.

[2] 贾新未,傅向华,谷新顺,等.强化他汀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6):2245-2248.

[3] 丁超,李俊峡,卫亚丽,等.超短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9-51.

[4] 陈希迅.强化他汀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9):86-87.

[5] 苏淑红,王志方,刘志强,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在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5):4-6.

[6] 关贤颂.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97-98.

[7] 贾新未,周磊,傅向华,等.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605-2608.

R541.4

B

1671-8194(2017)26-0102-02

猜你喜欢

阿托冠脉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