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2017-10-14龙海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8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高校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准备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念,它将带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的征程。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并指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中国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儒、道、佛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丰富的洞见和思考。首先,道家提出了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人为作为最高范畴的“道”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顺从“自然”。强调人们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要做到“知止不殆”和“知足不辱”。其次,儒家也蕴含了“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不仅要爱人,而且对待天地万物也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儒家还提出了“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等生态伦理思想。最后,佛学也提出了“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佛学崇尚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以及“不杀生”的生命观。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圣贤的言论中,蕴含着意义深远的生态文明思想。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次,恩格斯也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界之中的。”[2]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在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中,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并得以全面展开,为以后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邓小平同志强调环境应与经济协调发展,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依靠法制和科技;其次,江泽民同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首次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入行动纲领。在十八大报告中讲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設、社会建设,构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最后,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

1. 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准确概括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在资源约束方面,我国资源严重短缺,但消耗十分惊人。例如我国是全球石油、钢铁、煤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环境污染方面,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加重,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且环境污染开始向农村蔓延;在生态系统退化方面,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退化现象严重。上述严峻的生态形势如果继续下去,必将危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甚至中华民族的兴盛,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下决心尽快扭转生态恶劣的趋势。而扭转这一趋势需要唤起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态文明意识。

2. 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务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生态教育的地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通常情况下只有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才能全面学习与生态学相关的课程设置;其次,没有使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理念中,人才模式培养单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依靠科技,也需要社会科学理论、复合型人才;最后,高校专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老师缺乏,教育经费紧张,无法输出社会需要的环保人才。因此,高校应在新的发展理念下,突破现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完成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的新任务、新要求。

3. 大学生完善自我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生态文明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大学生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树立了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些新思维、新的行为模式使得大学生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不被淘汰,而是成为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承建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

二、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意识教育

1. 生态忧患意识

2012 年 12 月 12 日,李克强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12 年会时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3]高校生态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虽然已经为生态保护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大学生树立生态忧患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强烈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2. 生态参与意识

生态参与意识亦可称之为生态主体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在决策者、推动者和主动军。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高校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局外人,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学校明确告诉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形式:学习环境知识,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到政府部门查询、咨询环境信息;向政府和环境部门投诉、发表文章或者通过网上渠道反映意见和建议;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或者购买性价比较高的绿色商品等等。

(二)生态观念教育

1. 生态平等观念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主要关注的是从大自然能够索取多少,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二者的关系处于极不平等的状态。故而忘命地开采自然资源,漠视生态平衡系统,进而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嫉妒污染和破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平等观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教育大学生要把平等的范畴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既要形成一种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观,也要形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得益自然、开发自然权利的平等观。既做到人与人之间在生存和发展机会上要平等,也要做到人与自然之间在生存和发展机会上也要平等。

2. 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新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念。就目前形势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认识和实践上不一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抓住这一形势,大力面向大学生群体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价值取向是指强调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双赢”,当经济增长与优化环境发生冲突时,应该以保护环境为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是指用“绿色”法治思维方式去处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绿色生活方式对最终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社会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应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应为。

(三)生态法制教育

1. 生态普法教育

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认真组织大学生学习国内与国际的生态法律、法规,对彻底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普法教育不能有丝毫懈怠。高校生态法制教育应充分借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平台以及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使大学生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生态法律知识,增强生态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懂得正确行使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以适应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需要。

2. 生态维权教育

生态文明是全体公众的事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法律保障每个人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起诉权,大学生应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因此,学校应进行维权途径的教育,例如,向政府和环境部门投诉,向法院就污染事故提出诉讼,以及通过人大、政协、民主黨派放映意见要求等形式,提高大学生乃至普通大众的生态维权意识,这将有助于促进人们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四)生态消费教育

1.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水平。现阶段的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能力差、自尊心与虚荣心又较强等心里,使得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极易出现奢侈消费、虚荣消费和享受消费。具有这些消费习惯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超前消费,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办理信用卡。2015年12月,某大学生为买Iphone6s,申请网上贷款。随后,他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还债,最终欠下多家公司70多万元。无独有偶,2016年3月9日,河南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网贷博彩和炒股无法偿还欠款而跳楼身亡。这些发人深省的案例的表明,对大学生进行适度消费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应将正确消费观的核心内容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课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绿色消费

2016年2月17日,发改委联同多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强资源环境基本国情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和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开展全民绿色消费教育。”[4]高校进行绿色消费教育是全民绿色消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绿色消费教育通过倡导绿色服装、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旅游等方面培育绿色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三、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生态教育教学体系

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安排,同时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做为大学生得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首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主阵地的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在社会公德部分加入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的教育,注重生态价值取向的引导,并列举身边为生态环境做出卓越贡献的道德模范,为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在法律部分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为切入点,讲授国内和国际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增加生态国情的内容,具体阐述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在面临生态危机时做出的决策,增强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利用高校资源环境科学的专业优势开设全校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讲授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原理与方法,使得同学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后,利用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法学选修课。教学方式采用法律条文与现实案例结合。让大学生明白国家正在加快生态立法的步伐、加强生态执法的力度。总之,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在教育教学方面要做分工明确,又成有机联系之势,牢固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

(二)利用学生组织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校学生会和院系学生会设置绿色环保部。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借助各种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环境日等联合开展活动,例如联合举办变废为宝作品评选展览、污染事故及现状图片展览、环保创新课题研讨、以及对身边的环保问题(不管优劣)进行收集展示等活动。学生会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能够在全校发挥普遍教育作用。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成立学生环保社团。尤其是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更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成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学生环保社团,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动其他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同时,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是经验丰富的实践者,所组织的活动可参与性非常强。例如,采用环境知识宣讲与实地检测相结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广大学生对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

(三)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正确认识形成发展的源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實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不断的冲破原有的旧思想,树立新的思想观念。首先,建设高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选择一批适合面向大学生开放的植物园、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民间环保社团等机构,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近接待大学生参观实践。其次,学校组织假期挂职锻炼。学校可与环境保护局等行政部门、“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生态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挂职锻炼实践可以是1—3个月,深入了解环境保护局的工作职责,激发大学生毕业后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进入生态企业挂职锻炼使得同学更能体会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假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由学校发起,以院系为基本单位,组织招募队员,组成假期实践团队。每个院系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最后形成社会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可以发表,也可反馈给当地的环保部门。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

与传统宣传手段,报纸、广播、电视等相比,互联网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移动通讯工具等的优势,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其实效性。学校可以建立以环保为主题的专题网站,或者开通面向大学生甚至普通群众的环保微信公众号,通过开辟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向人们介绍与资源环境生态有关的各种知识。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歌颂和宣传生态环保的典型事迹,同时曝光和鞭挞环保方面的不道德行为。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开通留言功能,实现全体师生和校外人士之间的互动,讨论生态问题。总之,利用互联网,形成立体,全方位的宣传网,使生态环保意识的宣传深入大学生,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3]李克强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主要外宾[N].光明日报,2012-12-13(3).

[4]国家发改委等. 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02/content_5048002.htm ,2016-03-02

作者简介:

龙海艳(1991—),女,重庆巫溪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