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唐王朝和亲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2017-10-10师帅

文教资料 2017年18期
关键词:和亲

师帅

摘 要: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成现代状态的,历经远古孕育、秦汉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元的发展、清前期最终确立的漫长历史进程,总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统一和繁荣的唐王朝,对于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亲作为调节民族关系的开明政策之一,有助于安定边疆,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地位。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和亲是统治阶级谋求利益的工具。唐时的和亲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局限不言而喻。抛开其政治目的,和亲在调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往来方面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 唐王朝 和亲 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统一缔造的。民族关系的融洽与否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自西汉与匈奴和亲以来,和亲受到广泛的关注,被中原王朝作为羁縻政策,用以处理同周边民族关系。唐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唐朝的和亲对于理解唐与周边民族关系,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阐述唐王朝和亲的背景和类型,指出和亲在主观动机的影响下产生的部分局限,并就和亲的深远影响予以归纳总结,借此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真实内容。

一、和亲产生的基础

和亲是指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彼此交流、巩固自身统治而形成的特殊政策。唐时的和亲是在总结前隋穷兵黩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既是出于对周边环境及内部形势的思虑,又是進步民族观念的具体实践。

(一)前隋历史教训的影响

李唐政权初建,高祖曾下诏:“有隋季代,黩武耀兵,万乘疲于河源,三年伐于辽外。构怨连祸,力屈货殚。朕只应宝图,抚临四极,悦近来远。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与和亲……就申和睦,静乱息民。”诏令表明唐高祖接受了前隋穷兵黩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并借和亲安抚周边民族,促使四邻和睦。唐朝的继承者将此奉为圭臬,终唐一代,和亲政策作为治理边疆的民族方略之一持续推行。另外,周边环境和多变的内部局势为唐王朝的和亲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周边环境和内部局势的影响

唐朝周边民族分布众多有契丹、突厥、薛延陀、回纥、吐蕃等族。在这些民族中,有几个民族势力比较强大,迅速崛起,直接威胁到唐朝边疆的稳定。譬如,隋末以降,东突厥异军突起,其势力范围“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可见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皆少数民族依东突厥。其强势令唐王朝不得不避其锋芒,通过和亲、予以钱帛的手段获取其支持、稳定局势。然而,东突厥恃武而傲、蔑视唐朝,尤其是颉利可汗时期,屡屡窛边,成为唐王朝肘腋之患。再如,吐蕃政权,自公元7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唐蕃之间战争频繁,吐蕃的强盛迫使唐王朝不得以加强西部边疆的防御力量。就内部局势而言,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诸多藩镇为攫取自身利益,叛乱、投降瞬息万变。为消弭内乱和外祸、巩固统治,和亲成为唐王朝的必要手段。

(三)民族大融合之下进步民族观的影响

唐朝和亲政策的产生,除受周边环境和内部局势的影响之外,也与南北朝以来形成的民族大融合之下的进步民族观密切相关。唐统治集团作为民族融合的产物,其统治者并不是纯正汉族,民族偏见相对淡薄,所倡导的进步民族观,为和亲政策的推行提供思想基础。

第一,爱之如一、以德感化。唐太宗常言:“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该言论指出夷夏风俗不同,不必加以猜忌;统治者施之以德,对其推心置腹,便能达到四海如一家、巩固政权的目的。正是这种进步观念,促使其在处理同周边民族关系时,爱之如一,对于稳定边疆、巩固唐王朝的统一及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大有裨益。

第二,以诚安边、怀柔四方。太宗在《册突厥李思摩为可汗文》中标明:“上鉴自古下观近代,守诚节者,咸保其国人……奉国以丹赤为先,御下以信义为本。”表明其能以信治国、以诚待人,特别是对待少数民族,积极采纳魏征谏言:“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将诚信作为处理同周边民族关系的准则,凭借信义安抚夷狄。怀柔四方集中体现在以恩抚夷。处置东突厥时,太宗听取温彦博的建议“今突厥破灭,……以穷归我,我援护之,收处内地,将教以礼法,职以耕农……”,得其真心依附;大将契苾何力远征辽东而负伤,太宗亲自为其敷药。契苾何力感动至极,因而为唐王朝疆域的扩张立下汗马功劳,使唐王朝向西延伸数千里。

故而,唐王朝的和亲已被广泛用于处理周边民族国家政权关系。

二、和亲的类型

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和亲约三十多次,笔者将和亲分为四大类型,兹分述于下:

第一,密切民族关系型。贞观九年,太宗派遣李靖等人一举攻破吐谷浑,却保存其原有的王属和制度,使之成为附属国。贞观十年,诺易钵遣使来唐,“请颁唐历及子弟入侍”,太宗授诺易钵为可汗,并于贞观十三年,尚弘化公主为妻,密切了同吐谷浑政权的关系。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向太宗请婚,太宗许以文成公主以妻之,唐王朝与吐蕃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友好关系。

第二,安定边疆。唐王朝与奚和契丹的和亲大致属于这一类型。契丹与奚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旦完全控制该地区,唐朝即可掌控辽东。鉴于此,唐王朝通过和亲拉拢契丹和奚上层,希望其永久成为唐的藩臣,达到“以屏唐室”的目的。据载,开元三年,契丹酋长失活归附唐朝,被玄宗赐姓为李,封为松漠郡王,并于五年将永乐公主赐婚于之。开元四年,奚酋李大酺入唐请求和亲,玄宗封辛为固安公主,妻于大酺,婚后赏赐锦缎一千五百匹,并派员送至饶乐都督府。玄宗对契丹和奚的笼络,旨在使其助唐经营东北、稳定边疆。开元八年,李大酺战死,其弟鲁苏嗣位,固安公主再次嫁给李鲁苏。李鲁苏亲近唐朝,而其牙官塞默掲则亲近突厥,欲杀害鲁苏并率奚人归附突厥。在此紧要时刻,固安公主杀伐果断,设酒宴除掉塞默羯,阻止了奚人的动乱,维护了唐朝边疆的稳定。

第三,分化和瓦解民族政权。唐王朝对薛延陀许婚又绝婚最典型。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原许新兴公主予薛延陀首领夷男以换回被困大将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归唐后,凭借其对薛延陀的了解,向太宗提出分化瓦解薛延陀的良策。他言可令夷男至长安或灵武迎娶公主,夷男畏惧必不敢前来。由于其无法迎娶公主,不能得到外援,部下亦会对其产生贰心;且突厥毗伽汗素来狠戾,夷男必死,死则其二子必争首领之位,国中大乱,不战而取胜矣。太宗接受契苾何力的建议,欲行分化、瓦解薛延陀政权之事宜,遂下令新兴公主停止前往。夷男果不敢至,不久薛延陀大亂,正如契苾何力所策云。

第四,借兵酬恩。唐王朝与回纥的和亲即是个典型的例子。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封李承寀为敦煌王,令其与郭子仪部将仆固怀恩等前往回纥借兵,汗大喜,以妻妹妻于李承寀。由于回纥在平叛特别是收复两京时功勋显著,肃宗以幼女宁国公主下嫁于回纥可汗,以酬谢回纥勤王之功。

综上,唐时的和亲乃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形成的政治联姻,其局限无法掩饰。

三、和亲的局限和深远影响

就唐王朝而言,和亲着重倾向于服务政治的需要。李渊起兵反隋之初,为得到突厥的支持,与之和亲时,不惜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并与突厥约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由可汗获取,条件是支持高祖入主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借回纥之兵迅速平息祸乱,约定收复两京后,土地和百姓归属唐朝的管辖,金钱玉帛、子女等可任由纥人劫掠。对于边疆和亲民族而言,主要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如和亲回纥之后,不断遣使来唐以此获得大量的赏赐,同时还向唐朝市马,据载一匹马之价格为绢四十匹,以此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浓厚的功利性亦是和亲之局限的又一体现。如唐太宗对于薛延陀由许婚到绝婚的变化,虽在瓦解其政权上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则以诚御边的原则遭到了挑战。有的边疆民族如后突厥则借助和亲蒙骗唐王朝,甚至在得到赏赐后,背信弃义、侵犯疆域、劫掠百姓。

和亲的预期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展示了和亲局限的一面。如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之后,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公主试图调停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亲回纥的太和公主在其动乱之时返回唐朝,遭到武宗的指责;因为和亲叛唐民族被杀的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更是在唐朝的和亲历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页。

然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撇开主观动机下产生的直接后果,和亲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一,调整了唐与和亲民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稳定边境的作用。如文成公主和亲吐蕃,缓和了双方的矛盾,使得唐王朝与西南边疆“数十年间,一方清净”,达到了宁定边疆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扩大疆域及维护疆域的统一与稳定。如贞观十四年,被许以宗女临洮县主的契甚苾何力与尚衡阳公主的阿史那社尔参加平定高昌的战争,此役之后,唐王朝的疆域在原有州县的基础上,新增了二州六县。贞观二十一年,阿使那社尔与契苾何力取得平定龟兹的胜利,唐王朝西部边疆再次向西拓展数千里。天宝年间,于阗王尉迟胜娶唐宗室女,助唐攻破播仙等地;安史之乱爆发后,尉迟胜亲自率兵勤王。和亲回纥之后,回纥助唐平定内祸,并多次抵御吐蕃入侵,维护和巩固了幅员辽阔的唐王朝的统一。

第三,有益于加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政治联系,密切经济与文化交流。从加强政治联系看,和亲吐蕃建立甥舅关系,将少数民族吸纳在唐王朝周围,维护了其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局面,正如《全唐文》所载:“外甥亲临极分,岁月滋深……疆分二境,地合一家”,把周边民族紧紧团结于自身周围。从密切双方经济交流看,唐王朝赠送牲畜、种子、工匠等,对于和亲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文成公主入藏后,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此外,和亲还促进了礼仪文化、风俗文化及宗教、艺术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边疆教育的发展。吐蕃尚唐公主后,对唐皇执以子婿之礼和甥舅之礼,推动了少数民族礼节的完善;花蕊夫人有诗云:“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点出了唐朝服装文化的交融;文成公主入藏,将释迦牟尼等身像和佛经带入吐蕃,促进了佛教在吐蕃地区的传播;中宗时期的音乐融入了龟兹、焉耆、疏勒等西域诸国的新要素。有关边疆教育,太宗曾教诲文成公主,导其儿孙,勤书以止恶而修其善;有唐一代更是在边疆地区设立学校,招收仰慕唐朝文化的少数民族子弟求学。

第四,增强边疆民族对于唐王朝的认同。在我国古代,边疆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认同大致有三种表现方式,即尊奉朝贡、随军出征及对皇室的忠心。就尊奉朝贡而言,少数民族首领尊太宗为“天可汗”;太宗征伐辽东归来,松赞干布向其进奉金鹅表示祝贺;高宗继位,吐谷浑首领遣使朝贡;从随军出战看,和亲回纥后,唐朝欲平定藩镇之乱,纥汗表示“回鹘请以兵从度讨伐”。对皇室的忠心体现在维护李唐王室,高宗继位后,松赞干布曾致书长孙无忌等人言: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必会率兵征讨以尽君臣之心。

四、结语

唐朝时期,中国境内民族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影响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关系“非战即和”,然而纵观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和代战”与“以战替和”各有弊端,均不是长久之计,唐朝的继承者对此莫衷一是。在吸取前隋好战而亡的教训、研究周边环境和多变内部局势、发挥优良传统—进步民族观的基础上,采取和亲的手段羁縻边疆。通过联姻这种柔和方式缔结关系,对于调和民族关系、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为统治阶级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和亲呈现出强烈的政治目的和浓厚功利性色彩的弊端,致使和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产生的局限不言而喻。当然,统一多民族国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和亲也在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中达到不可忽视的客观效果,通过“大同一家”的思想将游离于唐王朝之外的周边民族政权吸纳在其附近,以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纽带,密切了彼此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周边民族对于唐王朝的认同,提升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演进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8]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和亲
邓国精
两汉前期汉匈和亲之比较
兵不厌诈:和亲公主是间谍
试析十六国北朝和亲的特点
丝绸之路上的和亲
从“封王戍边”到“和亲弭兵”——西汉初期北疆边防策略探析
政治关系亲属化才是“和亲”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汉唐和亲公主形象比较研究
唐代涉蕃诗中的和亲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