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域下高校创客文化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2017-10-09黄飞柳礼泉

江淮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双创

黄飞+柳礼泉

摘要:高校创客文化是指以高等学校为主渠道、主战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为思想内核,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造实践中形成、体现着创客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本文在深入阐述高校创客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创客文化呈现的主要特点及高校创客文化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从发展创客教育、构建众创空间、树立创客榜样与完善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创客文化培育路径。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创客文化;培育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187-00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民族立身之本、个人生存之基,也是大学发展之道。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第三波创业潮正在加快兴起。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1]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厚植创新文化、培育创客人才的时代使命。大力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创客文化,不仅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的内在动力和高昂热情,还能全面推动高校在创新教育和创造实践中发挥攻坚克难作用,为我国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创客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客文化,是指由创客运动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凝结在创客之中而又游离于创客之外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财富。“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最早由《连线》杂志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所提出,主要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而努力将各种创意转为现实产品的人,即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他们满怀人生理想和事业抱负,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做敢当,酷爱分享、持续实践、坚守创新。21世纪以来,随着创意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广大创客群体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创客空间,从自我生活圈步入大众社会圈,“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为运作模式的创客社会化倾向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旨归的政策推动和文化导向”[2]。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既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伴随着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客与文化相互结合,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客文化。在创客文化的感召和影响下,大学生成为我国创客中最重要的新生力量,是最有探索精神、最具創造活力、最富创新潜能的青年群体。因此,高校创客文化应运而生。

所谓高校创客文化,主要是指以高等学校为主渠道、主战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为思想内核,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造实践中形成、体现着创客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亚文化形态。高校创客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文化,是在相对较底层的环境支撑的基础上,知识经过知识创造过程由隐性知识转化为论文、专利等显性知识[3],是高校创新文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新形态和新发展,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彰显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位居中国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指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4]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客文化是激励、崇尚和保障高校创新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的集中体现,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鼓励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提供新动能,不仅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的孵化器,而且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倡导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实践意识。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由一定的文化所导引,受一定的文化所制约,倡导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也是高校创客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属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真知而笃行”不仅是大学生创客的高贵品质,也是高校创客文化倡导的价值导向。高校创客文化强调在“真知”基础上“笃行”,提倡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帮助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鼓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实践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大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热情和动力。

第三,突出自由开放、知识交流的创意共享理念。创意共享理念是推动高校创客文化发展的发展动力和重要引擎。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模型样品(数字DIY),在开源社区中分享设计成果、开展创意合作、拓展共享理念。[6]“互联网+”带来了产业制造中诸多学科的共享和协作,使得高校创客文化具备多元主体性,不同学科背景的创客主体基于相近的兴趣爱好,为了实现各自学科知识场域的突破,分担项目不同环节的任务并力图达到无缝对接,这种跨界融合从知识角度保证了创意共享的高频率和有效性。高校创客文化为大学生畅所欲言、沟通交流、深入研讨提供原动力,为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牵引力,为大学生共享创意、共享资源、共享服务提供助推力,是大学生创意、梦想与激情交汇的集中体现,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支撑。endprint

第四,注重多方参与、团队协作的朋辈合作品质。志同则道合,心齐则力聚。朋辈合作是指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之间通过互联互通、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实现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高校创客文化强调大学生创客进行合作式学习、启发式探索和项目制研究,通过同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克服学习和创新实践中的重重困难,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铸造运筹帷幄、集聚力量、锤炼意志、不惧失败的勇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构筑抵御风险、迎接挑战、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的信念,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培养正视困难、端正态度、积极乐观、包容豁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形成相互认同、信任谅解、善于补台、互利双赢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高校创客文化的主要特点

随着“双创”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校已经成为创客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作为推动创新的驱动力和软实力,我国高校创客文化成为一种系统的结构性存在,不仅包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还包含着多样的部分和不同的要素,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多层次、多维度整体系统,渗透着对民族创新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对时代创新精神的创造,日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高校创客文化的主体具有复合性。高校创客文化主体复合性,是指参与高校创客文化的实践主体,具有多重身份建构和行为规范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特性。作为创客的生力军,大学生是高校创客文化生成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兼具在校学生和创客双重身份,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方面,大学生创客具有求知若渴的好学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勤学精神,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将科研、学习、生产进行有机结合,强调知识资源共享和技术难题攻克,强调从课堂理论创意到实际动手参与的转变,强调各类别、各层次主体进行“非正式的、网络化的、同伴协助的以及由趣味性和自我实现所激发的共享性学习,并且鼓励对技术的创新应用”[7];另一方面,大学生创客具有对未知行业领域的探索精神和投身创新创造的实践意识,敢为人先、百折不饶,坚持面向世界经济新特点、面向我国社会发展新情况、面向创新驱动新需求,强调批判性设计和创造性实践的跨界合作,是不同领域行业、各类协同创新平台的桥梁和纽带,努力把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

第二,高校创客文化的内容具有时代性。高校创客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由一定时代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决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8]“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促进了网络技术和产业生产的双赢发展,在此条件下诞生的创客文化必然依存于二者的融合,并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特征。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及互动性等特征,为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技术基础和网络媒体平台。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使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正成为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人的发展理念和事业追求”[9]60。

第三,高校创客文化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环境的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而言,是指留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外部介质的进入和拓展,并向外辐射信息的特质。开放的环境能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促使人们愉快地进行思考,大胆而自由地探求未知世界,进而形成创新意识。我国高校创客文化在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进程,呈现出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开放、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综合的、全面的发展。作为全球创客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创客文化倡导在学术诚信的前提下,鼓励独立思考、保障研究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的智慧成果和劳动过程,鼓励人人参与、众人支持、协同创新,让大学生在创新创造中更有活力、更加开放、更为豁达。

第四,高校创客文化的载体具有多样性。这主要是指高校创客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平台种类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我国高校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创客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对接,形成丰富的信息共享资源库与广泛的创意交流生态圈,“通过现代科技、大众艺术、公民科学的集合体,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共享”[10]。众创空间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业创新需求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核心阵地,成为高校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创业团队,弘扬高校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外,创业孵化链条、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其他形式的创业创新孵化载体也适应不同创业群体的需要,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获得了迅猛发展”。[9]37高校课堂、图书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学生创新团队、创意兴趣小组等多元化创新运行载体,逐渐成为高校创客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和扩散地,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高校创客文化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顺应“双创”时代的浪潮,高校创客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大学生创客热情不断高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对创客尤其是大学生创客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多、教育培训不断加强。高校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大学生创客数量逐年递增;高校创客人才持续增长,大学生创客新动能不断释放;高校创客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大学生创客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但是,我国高校创客文化培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其一,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高校创客文化需要有科学的普遍范式正确指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客文化仍然处于萌芽期,培育理念相对落后,并没有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和优势。一是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一些高校教师的思路还不够开阔,特别是在创客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学理念陈旧,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化和枯燥化,创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还需进一步开拓创新。一些大学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仅仅满足于自身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暂时性成功,缺乏持之以恒的创新动力和厚积薄发的创新能力。三是还需进一步自由独立。国内大多数大学生创客对国外开源网站的依赖性很强,在创意设计、产品制造等方面缺乏独立创作能力,往往在盲目跟风、投機取巧导致创业失败后,缺乏持续创新创造的勇气和动力。

其二,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载体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载体无论在发展模式、实践内容还是资源整合上都还有较大改进的空间。一是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作为培育高校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创客空间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或实验室建立,普遍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场地规模有限、服务元素简单等问题,缺乏与大学生的紧密联系和交往互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无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无法充分释放大学生创新创造潜能。二是实践平台作用弱化。我国高校创客文化的各类实践载体没有充分发挥对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过于专注技术攻关,实践平台短缺,缺乏将创新、创意、创造相互转化的有机整合过程,缺乏对分享资源、收集创意、发明产品、展示成果的开放实验室、工作坊和小型工厂等新型载体的构建。三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各个高校的创客空间发展良莠不齐、资源分布不均,普遍存在盈利实力弱、造血能力差、资源配置单薄、运营资金不足、空间利用率低下、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难以为高校创客文化培育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有效的运行载体和平台支持,严重制约着高校创客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三,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谐友好的环境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高校创客文化就是要激发大学生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但是在现实中,高校创客文化环境的调节作用还需加强。一是文化氛围需加强。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人人认同的尊重创新、鼓励创造、保护创意、宽容失败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的创客文化气息还不够浓郁,创客人才培养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宣传力度需加强。我国高校对创客及创客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社会大众及大学生对创客及创客文化存在一定认知误区,往往把创客片面等同于创业者、把创客文化简单视作创业文化,对高校创客文化没有形成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正确认识和感悟。三是社会交往需加强。由于一些高校对大学创客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有利帮扶,不同大学生群体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交流与人际互动,往往只关注自身研究领域,缺乏互动式、分享式学习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创新动力和厚积薄发的创新能力。

其四,高校创客文化的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高校科学的、积极的创客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推动力,能降低大学生创客创新创业风险,促进大学生创客全面健康发展。反之,狭隘的、消极的体制机制则会增加大学生创客的运营成本,限制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一是高校创客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在创新成果物质奖励及知识产权保护上比较保守,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高校创客培养机制还不够全面,忽视家庭背景、学校特色、专业类别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全面、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三是高校创客服务机制还不够精准,创新资源相对稀缺、优化配置难度较大,在大学生面临挑战、困难和失败,难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时候,缺乏及时、到位的政策帮扶、人性关怀和心理疏导。

四、高校创客文化培育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特定的时代环境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创客文化培育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培育高校创客文化既是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举措,也是拓展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高校创客文化培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将高校创客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实际困境联系起来,将创客文化培育的各项基本要素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多元培育体系。

第一,价值理念。以发展创客教育为突破点,引领高校创新创造风尚。创客教育是培育高校创客文化关键环节,是在全社会推进“双创”的中心工作。一是要完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客培训教材开发,设定针对性、层次化的课程内容,强调以兴趣和自我实现为创新动力,而不以赢利或功利为学习目标的设定,提高创客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性。二是要注重创客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研究,建立慕课、微课、云课堂等在线学习平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创客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三是要注重以同学圈、朋友圈、社会圈为主体的共创共享共赢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强化大学生的市场意识、问题意识和民生意识,让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深刻感知和领悟创客精神,锻炼和培养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涌现自身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不断开发自身创新潜能和创意才华。

第二,实践载体。以构建众创空间为着力点,打造高校创新创造平台。众创空间是培育高校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大学生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的平台支撑。一是要立足现实,发挥优势,整合共享各项优势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策略,建立与区域创客空间或大企业创客空间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的创客联盟,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场地支持和平台支撑,让创新成果更加平民化、大众化。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科技创新、集成创新、系统创新的作用和社会组织凝聚共识、激励人心、团结友爱的作用,形成集合大众智慧、按需设计、自我制造、柔性生产的新型工业制造平台和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新带动就业。三是要利用“互联网+”创新平台,放低姿态、降低门槛,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重要举措的实施,依托互联网组成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在内的创新创造团队,不断提升大学生合作共享、团队协作的实践能力。endprint

第三,环境氛围。以树立创客榜样为立足点,强化高校创新创造氛围。选树创客榜样是培育高校创客文化的主要途径,是彰显创客群体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创新环境氛围的主要手段。一是要以树立创客榜样为契机,在广大师生中寻找创新人物、发掘创新先锋、挖掘创新故事,通过创客榜样效应和优秀创新明星效应带动普通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未知世界和陌生领域的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二是要努力寻求榜样资源,开发杰出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和名人资源,邀请创业导师、创客达人作报告、办讲座,全面发挥榜样作用,开展经验交流和互助学习,让大学生创客群体走进普通大学生,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共赢意识、忧患意识和开放意识。三是要积极创设榜样情境,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寻找创客精英和创新英模,利用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增强创新创造的自我效能,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友好合作、共创共享、互利共赢的创新氛围。

第四,体制机制。以完善创客机制为支撑点,推动高校创新创造实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8]21。创客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是培育高校创客文化的基本保障,是当前我国高校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养高校创客人才、切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完善创客激励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以改革促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变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造的良好态势。二是要完善创客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创新项目学分制度和大学生创客培养机制,创新大学生创客的宏观管理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助力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造行为。三是要完善创客服务机制。力求实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同运作,创建完善规制和放松规制相结合的规制体制新格局。[11]为大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服务、软件设计、云计算、动漫设计等互联网领域的文化服务咨询,健全人才管理、市场运营、场地提供、设备租赁以及金融科技等从创意到产品市场化一站式服务体系和人性化便利服务。在创客文化畅通交流、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政策帮扶、实践指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积极健全人格和乐观向上、开朗豁达的良好心态,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实现高校创客文化培育的良好发展局面。[12]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6.

[2]刘燕.创客文化的特质与教育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6,(1):79-83.

[3]郭子枫,崔新健,刘轶芳.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14,31(3):14-19.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6][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0.

[7]黄荣怀,刘晓琳.创客教育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4):12-1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9.

[10]Jennifer Koerber.Express Yourself:Espresso Book Machines Tie Self-publishing to Maker Culture [J].Library Journal,2012,(10):23-26.

[11]张蕴萍.供给侧改革:中国垄断行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新动力[J].理论学刊,2016,(5):61-66.

[12]彭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3):120-129.

(责任编辑 明 笃)endprint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政府正确引导,精准帮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