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交际新解

2017-10-09陈家春

江淮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禅宗交际

陈家春

摘要:本文从研究者而非参禅者的角度出发,以语用学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取禅宗核心教义,并以《景德传灯录》中禅师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56个不同回答为例,对禅宗交际提出了新的解读模式。研究者只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禅宗语言这一刺激讯号,找出与之关联的禅宗教义,使讯递者所传递的定识在交际双方实现互为显明,就能正确理解其含义,从而破解超常出格的禅宗语言密码。

关键词:禅宗;交际;关联理论;景德传灯录

中图分类号:I1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5-0096-007

禅宗在“不立文字”原则下所产生的绕路说禅方式,使得禅宗交际总是“话不投机”,也即,禅宗语言肯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的交际活动既需要精确语言也需要模糊语言”[1]97,“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涉及心理、意识过程以及主体、客体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实非易事”[1]101。于是在传统认识中,禅宗语言是不可分析、不可解读的,更不用说企图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解读。持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是钱冠连,他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中指出:“不要说企图达到见性成佛这一境界非常困难,只说国人理解(从前是听懂,现在则是看懂)禅门公案,都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儿,更不消说什么西方人和西方语言文化语用学解释它了。”[2]6同时指出:“‘拿起棒子便打就是对‘如何是一味禅?的‘合作态度。格赖斯如何解释?西方语用学能解释‘不立文字吗?”[2]7事实上,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人们在交际中的认知活动是相似的,即便强调“直下便悟”的禅宗交际,也不可避免涉及相应的认知过程。因此,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过初步的尝试(1),但仍然主要停留在对交际现象的平面描写上,而并未揭露禅宗交际的实质。本文探讨禅宗交际,目的是深入挖掘禅宗交际中的认知过程,以期实现对超常出格的禅宗语言较为清晰的理解。我们认为,在研究中,把禅宗语言看作不可解析纯粹靠悟的研究方法,或者认为禅宗语言不能用一般语言理论分析的观点,都是因为没能准确地区分研究者和参禅者的身份而導致的误区。尽管禅宗语言表现得比较特殊,但它仍是一般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禅宗交际也是普通交际的一个类别,它是可以用一般语言理论进行解读的。所以,我们必须以研究者而非参禅者的身份进行探讨,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因此,我们借助由(法)斯珀波(Sperber,D.)和(英)威尔逊(Wilson,D.)提出的以认知语境为基础的关联理论来解读错综复杂的禅宗语言,以期对禅宗文献的理解提供一些帮助。

一、禅宗交际的关联语境确定性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的根本就是追求关联。“所指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认知关联能提高话语经济效度、创造语言交际中的最佳关联,阐释交际话语中的烦琐问题遥。”[3]174具体说来,交际双方是遵循着“明示—推理”这一模式进行的,讯递者通过能让受讯者感知的明示行为传递出传信意图和交际意图,即把自己要传递给受讯者的定识集合展示出来;受讯者通过对讯递者明示行为的推理(语境假设过程),找出讯递者所发出的刺激讯号与交际意图之间的关联,使讯递者传递的定识在交际双方实现互为显明,受讯者即能成功理解讯递者传递的所有意图。[4]78根据我们对禅宗文献的分析,认为这一理论能够非常好地解释禅宗交际中扑朔迷离的对话和行为。禅师的机锋语言和动作,其实就是各种刺激讯号,而这些刺激讯号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可理喻,但实际上总是跟禅宗教义之间有某种既定的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的作用下,禅师才选择了相应的刺激讯号。禅师所发出的刺激讯号与禅宗教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作为参禅者,如果能够明确领悟这一点,便能顿悟;作为研究者,如果能够清楚这一点,便能拨开禅宗语言超常出格的迷雾,看透禅宗交际的本质,轻松读懂禅宗文献。

我们认为,禅宗交际的关联语境是确定的,这就是说,无论禅师选择言语刺激讯号还是非言语刺激讯号,无论是普通语句还是偈言诗颂,无论是扬眉瞬目还是拈锤竖拂,他们的刺激讯号都是指向禅宗教义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学人能找出这个确定的关联语境,就能领会禅师的意图和言外之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在保留禅宗最根本的混沌教义基础上,把它拆分为“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理事不二”、“平常心是道”这四个纲领性的核心精神,并以《景德传灯录》为例,对其中的刺激讯号进行了一定的清理,并简单分类使之与禅宗定识相匹配,图示如下:

上图中,“禅宗教义”中的的省略号表示左边的教义并不只包含所列出的几个方面,“刺激讯号”中的省略号表示与左边某一教义关联的讯号并不只包含所列的几个方面。从交际目的来说,为了实现交际,讯递者可以在优化关联的作用下选择任何刺激讯号,因此,我们根本无法预测也根本无法例举所有的讯号,同时,由于禅宗教义的混沌,这些讯号也并非只与其中某一个教义相关联,我们的划分仅仅考虑更大的倾向性而已。

二、禅宗交际个案分析——以《景德传灯录》为例

《景德传灯录》中以“如何是佛法大意”为话头的用例共有56例,我们把各自的回答看作明示行为的刺激讯号,从这些刺激讯号所关联的语境来看,虽然都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且都指向禅宗教义,但他们也确实存在不同的倾向和角度。经我们仔细分析,发现这些回答所关联的语境总体看来都跳不出禅宗教义“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理事不二”、“平常心是道”这几个定识,现论述于下:

(一)与“见性成佛”关联的用例分析

“见性成佛”是禅宗基本精神之一,它包括的范围、内容非常广泛,每个人对它的认识都可以不同,也可以用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有迹可循。我们在“如何是佛法大意”的回答中,找出与“见性成佛”产生关联的有11条。这11条刺激讯号均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深究其义,它们主要是与“人人皆有佛性”、“你自是佛”、“我即是佛”等定识相关联,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人能把这些刺激与“见性成佛”相关联,以实现交际的成功。endprint

1.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的含义非常广泛,总体说来,就是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悟识自性,人人均可成佛。与此定识相关的回答有:

(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卷四,道林禅师)

(2)文殊堂里万菩萨。(卷五,慧忠国师)

(3)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卷二十五,慧明禅师)

(4)过去灯明佛,本光瑞如此。(卷二十六,缘德禅师)

(5)剎剎现形仪,尘尘具觉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卷二十六,广原和尚)

以上诸例各禅师的回答都与“见性成佛”这一教义下的“人人皆有佛性”这一定识有关联。我们以(3)为例分析这一组交际行为。

慧明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这句话。

所传达的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我所知道的灯明佛,本身的光芒非常光明耀眼。

(b)人人本身都有灯明佛一样的光芒,人人皆有佛性。

传信意图:传达“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设置机锋,引导开悟:传达了传达这句话的意图,即表明人人皆有佛性。

对这一行为的合适推理:

语境假设:

(a)慧明禅师说了“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这句话。

(b)灯明佛又叫日月灯明佛,是过去世中宣讲法华经的佛,他的自身光明非常耀眼,在天上如日月普照大地,在地上如灯火照亮人间。

(c)禅师说这句话必定跟禅宗教义的某个定识有关联。

(d)禅宗提倡人人皆有佛性,灯明佛的光明也是自身的光明。

语境效果:

(e)慧明禅师是要学人明白众生皆佛,需自证自悟。

在“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题的背景下,对于与“众生皆佛”这一定识所关联的刺激讯号,不同的禅师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1)选择了直接回答,(2)选择了隐喻的方式,(3)、(4)采用了别人可能使用过的、比较固定的回答,(5)选择了用偈言。无论哪一种,都明确指向“众生皆佛,需自证自悟”这一禅宗教义。我们发现,如果不能准确地分辨这些刺激讯号究竟与哪些禅宗教义的定识相关联,只是去分析这个刺激讯号本身是如何的纷繁复杂、形式多样,是不能真正理解禅宗语言和交际的。事实上,为了实现与相应禅宗定识关联,禅师是可以使用任何语言、任何行动来表示的。因此,只有从深层次剖析这些刺激讯号产生的原因,才能真正读懂禅宗文献。

2.你自是佛

相关回答有:

(6)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卷八,黑眼和尚)

(7)幸自可怜生。(卷十九,东禅和尚)

(8)便会取。(卷二十八,文益禅师)

(9)七颠八倒。(卷二十一,道匡禅师)

以上诸例禅师所发出的明示行为中刺激讯号所关联的禅宗定识均可理解为“你自是佛”。我们以(6)为例进行分析。

黑眼和尚的明示行为:说了“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这句话。

这句话所传达的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十年的卖炭汉,却还不知道什么是秤畔星。

(b)佛性你自己有,你却不知道。

传信意图:传达了“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设置机锋,引导开悟:你自有佛性却不自知。

合适推理:

语境假设:

(a)黑眼和尚说了“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这句话。

(b)做了十年的卖炭汉,不可能不认识秤畔星。

(c)黑眼和尚是在设置机锋,这句话应该跟禅宗某定识有关联。

(d)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正如卖炭汉不认识秤畔星一样。

语境效果:

(e)黑眼和尚是在告诉学人佛性自有,应该自证自悟。

3.我即是佛

相关回答有:

(10)不得不知。(卷十四,希遷大师)

(11)汝早礼三拜。(卷二十一,道希禅师)

我们以(11)为例进行分析。

道希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汝早礼三拜”这句话所传递的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你早就拜了我三拜了。

(b)我就是佛,你也是佛,众生皆佛。

传信意图:传达了“汝早礼三拜”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传达了传达这句话的意图,即设置机锋,引导开悟:你要问佛,我就是佛。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道希禅师说了“汝早礼三拜”这句话。

(b)道希禅师说这话是在设置机锋,必定跟禅宗某定识有关联。

(c)学人问佛法,他却回答学人早就已经礼拜过他了。

(d)禅宗认为人人有佛性,他便是佛。

语境效果:

(e)我也是佛。

(二)与“不立文字”关联的用例分析

禅宗不立文字的教义其实可以算是禅宗交际的一大原则,除了禅师们在法堂上规规矩矩宣讲佛法外,其他的机锋设置几乎都以这一原则为背景。这里讲的不立文字,指的是比较具体的禅宗教义,指在禅宗交际中那些刺激讯号与“不立文字”这一禅宗教义定识相关联的交际行为。

1.超越情识

超越意念情识这一类,指禅师所发出的刺激讯号打破了普通意识所能理解的范畴,从而表达出必须超越的认识境界。相关回答有:

(12)华表柱头木鹤飞。(卷十二,全付禅师)

(13)黄河无滴水,华岳揔平治。(卷十五,天福和尚)endprint

(14)虚空驾铁船,岳顶浪滔天。(卷十七,神党禅师)

(15)井中红焰,日里浮沤。(卷二十四,罗汉和尚)

以上诸例,禅师的回答都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因此,这些回答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定识“超越意念和情识,不落言诠而顿悟”。我们以(12)为例进行分析。

全付禅师的明示行为:說了“华表柱头木鹤飞”这句话。

传达的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华表柱头的木鹤在飞。

(b)佛法不落言诠、超越情识。

传信意图:传达了“华表柱头木鹤飞”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设置机锋,引导开悟,指出应断除情识,超越意念才能开悟。

这一行为的合适推理:

语境假设:

(a)全付禅师说了“华表柱头木鹤飞”这句话。

(b)木鹤本不能飞,禅师说这话必定是设置机锋,与某禅宗定识有关联。

(c)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超越意识,就是不用按文字概念去理解话语。

语境效果:

(d)全付禅师是在提醒学人要超越情识,不要妄生知解。

2.禅林语默

在关联不立文字这一教义中,还有直接关联禅不可言说这一定识的刺激讯号。具体看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话语表示不可言说,一种是用行动表示不可言说。

用话语表示的有:

(16)苦。(卷十七,志圆禅师)

(17)向汝道什么?(卷二十五,守仁禅师)

(18)恰问着。(卷二十五,达观禅师)

(19)好。(卷二十五,慧圆禅师)

(20)两口无一舌。(卷二十一,传心大师)

(21)直待文殊过,即向你道。(卷二十,弘通禅师)

(22)诸上座,大家道取。(卷二十四,行钦)

以上诸例均传达了一个共同的定识,即佛法大意不能用语言表达。

用行动表示的有:

(23)师默然。(卷七,宝彻禅师)

(24)师乃拊掌,呵呵大笑。(卷八,水老和尚)

(25)师乃礼拜。(卷十二,景通禅师)

(26)师喝。(卷二十四,景如禅师)

(27)师放下布袋叉手。(卷二十七,布袋和尚)

这一类明示行为更加明显,就是不用话语,直接用动作,都与佛法不能言说这一禅宗定识相关联。

从例(16)到例(27),无论是用言语的方式还是用动作的方式,都传达了共同的定识“禅林语默”。我们用例(16)进行分析。

志圆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苦”这句话。

定识集合I至少包括以下定识:

(a)听了这个问话感到苦恼。

(b)苦恼的原因是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不能用言语回答。

传信意图:传达了“苦”的意思。

交际意图:设置机锋,引导开悟:告诉学人佛法无法言说,需要自己体悟。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志圆禅师说了“苦”这句话。

(b)志圆禅师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感到苦恼。

(c)禅师说这话是设置机锋,必定跟禅宗某教义定识相关联。

(d)禅宗提倡不立文字,不落言诠,无法跟学人直接解释佛法大意。

语境效果:

(e)禅师表示自己无法解释,要学人自己证悟。

3.动念即乖

相关回答有:

(28)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卷十二,文喜禅师)

(29)三枷五棒。(卷二十,澹权禅师)

(30)百惑谩劳神。(卷二十二,潭明和尚)

(31)验。(卷二十三,范禅师)

(32)且问小意,却来与汝大意。(卷二十五,法灯禅师)

以上诸例表明了禅师对学人提问的反对,认为他们甚至连提问的念头都不该有。我们以(28)为例进行分析。

文喜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这句话。

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叫院主来把这个僧人叫去,这个僧人疯了。

(b)这个僧人违反了不立文字的禅宗教义,想从语言中得到有关佛法的解释。

(c)警示学人不落言诠,不假外求,要自证自悟。

传信意图:传达了“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传达了传达这句话的意图,即设置机锋,引导开悟:这僧人问了不该问的问题。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文喜禅师说了“唤院主来,这师僧患颠”这句话。

(b)这僧人只问了个问题,并不是真疯了。文喜禅师说这话是在设置机锋,必定与禅宗某定识相关联。

(c)禅宗提倡自证自悟,而文喜禅师又认为该僧不该问这样的问题。

语境效果:

(d)禅师在提示学人该自己证悟。

(三)与“平常心是道”关联的用例分析

南泉一句“平常心是道”在禅宗广为流传,顺应自然、顺应生活、无所用心、任运腾腾便得修道之大意、佛法之大意。

1.顺应自然

相关回答有:

(33)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卷七,法常禅师)

(34)春日鸡鸣。(卷八,大善和尚)

(35)今年霜降早,乔麦总不收。(卷十一,智闲禅师)

(36)古人岂不道:“今日三月三。”(卷十二,道巘禅师)

(37)填沟塞壑。(卷十七,本寂禅师)endprint

(38)始嗟黄叶落,又见柳条青。(卷二十,广德和尚)

(39)幽涧泉清,高峰月白。(卷二十一,咸泽禅师)

(40)寒暑相催。(卷二十三,常真禅师)

(41)春来草自青。(卷十九,文偃禅师)

(42)三门外松树子,见生见长。(卷二十三,慧彻禅师)

(43)金乌一点,万里无云。(卷十八,兴圣国师)

(44)闪烁乌飞急,奔騰兔走频。(卷二十四,守真禅师)

以上诸例陈述均包含一个定识“佛法就在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中,只需要顺应自然,必能体会”。我们以(33)为例进行分析:

法常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蒲花柳絮,竹针麻线”这句话。

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佛法是蒲花柳絮、竹针麻线。

(b)佛法要在自然规律中领悟,平常心是道。

传信意图:传达了“蒲花柳絮,竹针麻线”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传达说出这句话的意图,即设置机锋,引导开悟:佛法蕴含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之中。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法常禅师说了“蒲花柳絮,竹针麻线”这句话。

(b)以这句话来回答佛法大意,必定是设置机锋,与禅宗某定识有关联。

(c)禅宗认为万物皆有佛性,“蒲花柳絮,竹针麻线”代表的是自然和生活中最普遍的事物。

语境效果:

(d)法常禅师是要引导学人顺应自然、体悟禅意,平常心是道。

2.顺应生活

相关回答有:

(45)庐陵米作么价?(卷五,行思禅师)

(46)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卷十一,志勤禅师)

(47)昨夜三更失却火。(卷十八,怀岳禅师)

(48)竹筯一文一双。(卷二十二,志端禅师)

(49)碓捣磨磨。(卷二十二,行崇禅师)

(50)扰扰匆匆,晨鸡暮钟。(卷二十二,招庆和尚)

(51)日出方知天下朗,无油那点佛前灯。(卷二十二,广悟禅师)

(52)兴义门前冬冬鼓。(卷二十三,乘和尚)

(53)近前来,近前来。(卷二十四,匡佑禅师)

(54)贫女抱子渡,恩爱竞随流。(卷二十,审哲禅师)

以上诸例回答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物和事件,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定识“佛法需到日常生活中去体悟”。我们以(45)为例分析:

行思禅师的明示行为:说了“庐陵米作么价”这句话。

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庐陵米是什么价格?

(b)问佛法不如弄清楚庐陵米的价格。

(c)平常心是道,佛法应在日常生活中领悟。

传信意图:传达了“庐陵米作么价”这句话的意思。

交际意图:传达说出这句话的意图,即设置机锋、引导开悟:引导学人顺应日常生活。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行思禅师说出“庐陵米作么价”这句话。

(b)这句话表面与佛法大意没关系。禅师是在设置机锋,这句话肯定与禅宗某定识有关联。

(c)禅宗提倡平常心是道,庐陵米价是最日常的生活琐事。

语境效果:

(d)行思禅师是在提示学人顺应日常生活,保持平常心。

(四)与“理事不二”关联的用例分析

理事不二实际就是诸事圆融,超越一切意念情识和一切分别心。相关回答有:

(55)贼也!贼也!(卷八,佛墺和尚)

(56)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婆。(卷十一,奉禅师)

我们以(55)为例进行分析。

佛墺和尚的明示行为:说了“贼也!贼也”这句话。

定识集合I至少包含以下定识:

(a)你就是贼。

(b)你就是佛。

(c)应该超越二元对立看待事物。

传信意图:传达了“贼也!贼也”这句话的意图。

交际意图:传达了传达这句话的意图,即设置机锋,引导开悟:贼就是佛,佛就是贼。

合适的推理:

语境假设:

(a)佛墺和尚说了“贼也!贼也”这句话。

(b)问佛答贼不合常理,禅师必定是在设置机锋,这话必定跟禅宗某定识有关联。

(c)禅宗认为明即是暗、暗即是明,二者圆融,无分别心。

语境效果:

(d)佛墺和尚是在暗示学人不要执著于分别事理,应保持无分别心、超越二元对立的理事圆融境界。

三、结 论

我们以《景德传灯录》中对“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一问题的回答为例,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按其回答与不同的禅宗定识的关联为标准分为了四类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只要这个回答所显示出来的刺激讯号能够跟禅宗教义相关,便是合理的回答。在对“如何是佛法大意”的56个回答中,与“见性成佛”相关联的有11个,与“不立文字”相关联的有21个,与“平常心是道”相关联的有22个,与“理事不二”相关联的有2个。从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分布是不均匀的,但这种不均匀并非禅师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是由禅宗教义的圆融性所决定的。提取这四个方面的教义,仅仅是假设方便,以求使模糊的禅意更加清晰,并非要把“禅意”分为这么几类,因为,无论刺激讯号与哪方面教义相关联,最终都是明确指向那个无所不包、言之不尽的“禅”。2.即便是与同一角度的禅宗教义相关联,也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刺激讯号,既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动作;既可以用叙述性话语,也可以用诗偈的方式;既可以用隐喻,也可以用双关等各种修辞。总体说来,禅师对刺激讯号的选择,主要由他想要关联的禅宗教义支配,而刺激讯号形式的使用,则是由他个人生活背景决定的,有可能受到宗风的影响采用本宗特有的话语方式,有可能借鉴老宿的做法代以表达,但更多的则是随手拈来,随心所欲,表现出禅宗无所用心、顺应自然的境界。由此可见,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禅宗交际并非不可解读,任何交际行为都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解析,即便是以启发僧众顿悟成佛为目的的禅宗语言,也同样涉及相应的认知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清晰理解禅宗交际过程,明确辨识僧众通过交际所达到的惑境或悟境。

注释:

(1)以疏志强和高婉瑜为代表。疏志强在《浅析禅宗语言的“言有所为”现象》中运用奥斯汀(Austin)“言有所为”理论对禅宗交际中具有“语言即是行为”的代表性对话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婉瑜在《<景德传灯录>语言探索》中运用模因论探索禅师与弟子之间的机缘语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宏亮, 胡健.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研究[J].江淮论坛,2016,(4).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瑾,华先发.关联理论观照下的语言符号隐喻象似性[J].江淮论坛,2016,(2).

[4][法]斯珀波,[英]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吴 勇)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禅宗交际
情景交际
禅宗软件
交际羊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