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乡村概况及乡村规划模式探索
——以张家港为例

2017-10-09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6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张家港自然村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6)

苏州乡村概况及乡村规划模式探索
——以张家港为例

奚苗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6)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面对快速发展进程,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变得尤为突出,良好的乡村规划模式将会对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开始实施后,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开始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的方针,尽力协调、组织以及改善乡村的规划内容和模式,来应对快速的城市化对于乡村的影响,最终达到乡村的在经济、文化以及乡村的基本建设上的全面提升,进而缩小与城市的原有差距,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实现富民强村的目的。苏州作为江苏省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在经历了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以及城乡一体化三大城镇化阶段后,逐渐改变了固有的乡村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以及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将以张家港为例来阐述目前乡村的整体现状以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规划模式。

一、张家港市乡村概要

张家港市为苏州下属县级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河网密布。其乡村结构基本围绕水网建设,呈现出大部分苏南乡村的共同特征。张家港的乡村特点主要体现为: ①大多数的乡村仍然是自然发展而缺少系统的规划;②乡村数量多,规模小;③村庄当中的建设用地过多,集约利用水平较低。[1]

图1 张家港乡村分布一览图

随着改革开放与苏南模式(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张家港乡村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与进步:自然村数量锐减,1995年的4863个减少到4000个,行政村从415个减少到389个[2]。 除了数量上的改变,乡村的经济发展、政治形态、空间规划、文化发展及村民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乡村规划模式的不断转变,固有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大量的乡村企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促进了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多[3]。同时,张家港市仍然有大量土地空闲与浪费,而这一问题根源在于当地村民离土不离乡的意识过于严重,即使大部分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生活,但是仍然保留其原有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的复垦难度;“舍弃中心村”描述的是另一种现象,即重点发展集镇与自然村,使自然村成为主要的居住场所,而将较大的公共建设转移到城镇。这一战略导致农村的功能以及交通较为简单。同时数十个自然村共同组成行政村,拥有明确的边界,从而降低相关的农村管理对自然村的形式和结构产生过多的影响。

二、张家港乡村规划模式的变迁

乡村规划模式的转变是促成乡村快速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持与手段。根据范凌云的总结,整个苏州乡村发展进程和规划模式大概可以总结为三大阶段:1978-2000年城乡分离时期;2001-2012年的城乡碰撞时期以及2013年以来的城乡融合萌芽阶段。经过这三大阶段,城乡关系与总体规划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4](图2、3)

图2 不同城乡关系下的苏州乡村规划演进历程

受到中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在第一个城乡分离时期当中呈现出来的格局为农村包围城市:众多乡村星罗棋布的分布在主要城市周边。这一时期的规划模式仍然局限在村庄的各自单体规划,自下而上产生,主要的规划内容以居住区的规划,功能分区以及宅基地的分配为主。张家港市在这个阶段的规划仍然较为落后,同时规划布局不合理,过多的乡村的布局也过于分散导致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污染[5]。90年代后,土地资源的重改,也为未来的企业工业化做好了准备,但是这一阶段的规划过于强调村自身而忽略了整体区域的协调。

图3 不同城乡关系下的苏州乡村规划本位演变

到了碰撞时期(2001-2012)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乡矛盾:即城强乡弱,城市包围乡村。该时期的“撤市并区”带来城市用地的大幅扩张,农村土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同期规划模式的演变使得村庄的总体规划方向变为由上而下。在“新农村建设”战略下,苏州开始以镇为基础单位进行镇村编制布局规划,使得自然村的数量开始大幅减少。

在第二个阶段,张家港市不断进行布局规划更新,从2010年开始,确定“9+11+x”村镇布局模式以实现村民居住以及土地经营上的集中。[6]近年来,张家港市坚持执行房屋、土地以及空间上的三大置换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坚持三个集中即:农民集中居住,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6]。2011年苏州政府实施美丽乡村战略,苏南地区乡村陆续开展新的一轮乡村整改。张家港乐余镇扶海村作为代表案例,开始新一轮的村庄整改。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当地制订了四大战略:疏导交通、提升原有形象、培育多种产业以及旧有功能更新。[7]表1简单的概述了本轮规划中乡村的主要项目和整改方面以及村庄的总体规划。

表1张家港市乐余镇扶海村规划内容概要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矛盾以及高度城镇化三大原因的促进下,苏州2013年开展第三批城乡规划整改,在之前“美丽乡村”政策的引导下,各乡村开始“康居乡村”等村庄规划。康居乡村规划针对乡村环境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包括公共设施配套、绿化建设、居民健康以及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等。较之于之前的规划方法,康居规划更加侧重了对于旧有环境的提升与整改。陆婷芳和顾姗姗概括了其规划的四大特点:① 属地负责,群众参与; ②因地制宜,注重特色;③分类整治,有序推进;④保障有力,资金投入。[8]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作为康居规划的代表,利用这种规划模式对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农房建设等部分进行了重新整改,具体项目见表2。该阶段的乡村规划开始回归到乡村本位,保留村庄数量增多,同时在政府的整体引导下,自下而上的调研也日渐重视。

表2善港村村庄整治项目一览表

三、结语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城乡之间从空间、经济以及产业都将进行着密切的交流、重整以及碰撞。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一环,乡村的规划包涵了众多的不同关系、利益以及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与优化调整。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张家港的乡村规划的演变可以看出整个规划的重点以及核心由原来的重建逐渐向着整治提升转变,由曾经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到现在的协调规划。而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减小城乡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广大的农民权益以及进一步的通过规划编制落实三农问题将成为未来乡村规划的重点与方向。

[1]王静岩.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苏州市为例[J]. 北方经贸,2013,09:66-68.

[2]童滋雨. 张家港市传统村庄分析及规划方法研究[J].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000.

[3]苏州日报,城乡一体化中的新农村.2012.

[4]范凌云.城乡关系视角下城镇密集地区乡村规划演进及反思-以苏州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5,06:106-113.

[5]陈丽,袁雪祥,张家港小城镇建设的特色重塑与提升[J].村镇建设,2015,1:62-63.

[6]陶文华.张家港市美丽村庄规划研究[J].建筑与土木工程,2015.

[7]张家港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福海村美丽村庄发展与整治规划.张家港市城乡规划技术服务中心.2013.

[8]陆婷芳,顾姗姗.苏南“康居乡村”村庄整治特色规划探讨-以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为例[J]. 城市建筑,2013,22:55-56.

奚苗(1992-),女,汉,籍贯安徽芜湖,学历硕士,苏州大学,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张家港自然村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贵安新区葵林村乡村规划探究
休闲旅游型乡村规划研究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