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理论关照下的语言测试

2017-09-30郑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郑砚

摘要: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语言有不同认识。作为评价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手段,语言测试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演进而变化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测试无不反映人们的语言观以及与之相应的语言测试理论。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多有认识。通过对语言测试的发展过程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语言观之间关系的历时性考察,不难发现语言学研究本身与语言测试发展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合已有研究和语言测试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厘清这种关系的形态,有助于推动语言测试研究下的语言测试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语言学理论;语言测试;语言测试实践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108-04

引言

语言测试是学校和社会评价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对包括测试开发者、使用测试的师生、试题试卷、测试心理及语言政策等语言测试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反拨作用。而评价某一语言测试,往往从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等方面考察。好的语言测试,则能够较准确地测出考生相应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反拨与测试的信效度之间存在间接的关联,以效度为核心的测试理论成为语言观与语言能力观的重要考察点。

纵观语言测试的发展,不同阶段的语言测试都是当时人们对于语言测试认识的反映,从根本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语言观和语言能力观。本文通过回顾语言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及其语言观,旨在探究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测试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推动语言测试研究下的语言测试和教学实践。

一、语言学理论的演进及其相应的语言观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植根于对于语言本质的哲学认识。“语言是个人经验世界的组织手段、记忆手段、呈现手段;语言也是个人心理世界的编制手段和激活手段;语言还是个人心理世界的表现手段”[1]。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表示语言的一切不正确的方式,都是由认为语言现象有实质这个不自觉的假设引起的。”[2]语言从不同层面与世界发生着关系。语言通过对世界的描述与人们的解释从而建立与世界的关联。因此,我们不仅关心语言体系内部成分的关联,更要研究语言同人们所描述的世界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进一步深层次地体现在语言哲学发展过程中理性与经验的对立统一。论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尤以20世纪中叶语言哲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为代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对象的总和[3]。语言及其意义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社会关系。语言构建了一个多样世界的图景,虽然语言不是世界的全部,但确是编制和改变这些世界的根本性力量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1.传统语言学时期

从古希腊语法至18世纪的语言研究,属于传统语法时期。这一时期,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解释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代书面语。语法是从这些语言的经典古文中提取、制订的,而对口语等书面语以外的语言形式的存在误解,认为书面语才是“语言”。尽管后来的生物进化论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但忽略了对语言的共时性研究。因此,语言学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载体;而此时的语言研究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规定性。这一阶段语言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也没有独立的理论,而是附属于哲学与解释学。

2.结构语言学时期

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的发展进入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这一时期,隨着语言研究和行为心理学的发展,描写语言学得以确立。在索绪尔“语言是一个系统”观点的指导下,结构主义语言学逐渐形成。到20世纪初,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下的三派,即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主张从语言的功能出发研究语言形式,即结构—功能语言观。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语符学理论,即: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言符号的不同形式实质上都是语言实体。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较之前两派,其深受行为心理学影响,语言研究的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语法阶段的书面语[4]。口语为主要载体的研究,以及刺激—反应机制对语言行为的解释,也为语言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各种语言提供了另一种客观、科学的手段。结构语言学时期,语言研究虽然有着描写语言学的烙印,但自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始,语言研究成为了一门科学。

3.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转换生成语言学阶段。针对上一阶段的语言研究,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应当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共性,而不是纠结于语言的结构、仅仅描写语言[5]。随着这一理论和方法的提出,转换生成语言学由此产生。与结构主义时期的通过归纳法来研究语言完全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使用演绎法。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演绎系统,是通过其中有限的语法规则演绎、生成无限多合乎这些规则的句子;不仅如此,这些规则还能够用来描述和解释句子结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主张将本族人的语言能力作为语言研究的载体,而非无数的句子或是句子结构;因为语言能力才是生成句子的机制,而且这种能力人们与生俱来;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一套“语言习得机制”创造和生成无限多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过程。

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语言和语言研究又产生了新的认识。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等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在已有语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研究的载体并非语言本身而应当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与之相应,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概念[6]。

语言学理论必须能够概括、总结和解释经验事实。如果说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是一种总结和解释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语言学理论的多层次的形成过程中。语言学研究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一定的方法论选择,不同的方法规定了研究的不同内容[7]。每一阶段的语言学理论对后来的语言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endprint

二、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测试间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研究语言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对语言的认识不同,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语言学理论[8]。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观。在这样的互动发展过程中,语言测试也随之变化、发展,由传统语法时期的第一代语言测试,历经结构主义语言观影响下的第二代语言测试、功能主义语言观下的第三代语言测试,发展到了现在的第四阶段,即交际语言观下的交际语言测试体系。下面通过介绍语言测试的阶段性发展,以期梳理语言学理论及其语言观与语言测试间的关系。

语言学家和学者们对于语言测试的阶段划分,有三阶段说,如B.Spolsky;也有四阶段说,如Heaton和我国学者邵永真等。本文依据Heaton的测试方法归类,将交际语言测试独立为第四阶段,即语言测试发展分为四个体系:传统语言测试、现代语言测试后现代语言测试、和交际语言测试四个阶段[9—10]。

传统语言测试阶段,又称科学前语言测试。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与语言学发展相应,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测试模式与内容仍呈现一种原始状态。就其目的与用途来看,测试的依附性十分明显。具体而言,测试方法受到传统语言学影响的情况尤为明显。这一时期多采用语法翻译法实施测试。这种测试方式将有关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作为测试问题,母语和外语的整段互译也是经常性的测试内容。书面语成為这一测试模式的主要载体形态,而排除口语和听力等较为实践性的语言形态。与之相应,测试评分方法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性。这种表现与传统语言学时期的语言观相印证[11]。

现代语言测试阶段,即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广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脱离语境的。拉杜(1961)出版的《语言测试》是语言测试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心理测量—解构主义语言测试的开端[12]。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在语言学理论基础上,还融合了心理测量和听说测试的内容方法。受索绪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论的影响,此时的语言测试以分离的语言知识和分立的试题项目为主;针对各项语言技能,采用的是分离的单项测试。具体考察的仅仅是脱离语境的语言结构,如词汇、语法,以及各单一的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技能。这样一来,语言测试的信度大大提高。同时,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系统强调语言的交际习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拉杜的“语言成分测量”理论成为现代语言测试阶段为培养和考察学习者的“语言交际习惯”,测试采用控制考点、多项选择项目形式的主要依据。而这种半直接的测试方法,往往无法避免学生猜题的情况,信度又无法保证。因此,对比上一语言测试阶段,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的测试属于间接测试,评分方法也是客观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语言测试步入后现代测试阶段,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时期。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依旧无法脱离当时语言研究大的背景。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带有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多个语言学理论和思想的印迹。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发展,Malinnowsky提出的“语言的社会文化性”,指出语言有它的社会语境。Firth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概念[13]。后来,韩礼德进一步明确和提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说,形成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Oller的“整体语言能力假说”,把语言看作是语言成分与语言外情景的结合;而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用预期语法”,并提出了“综合语言测试模型”[14]。Oller的语言观具有心理现实性。上述语言学研究下的语言测试强调语境,认为语言测试的语境,既包括语言的语境,又有情景的语境。语言成分和语言技能不再是语言测试的焦点,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语言测试的概念。后现代语言测试时期,语言测试的题型也较上一阶段有所不同,例如,出现了完型填空、听写及写作题等新题型,既包含有语境又重点考察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能力。

进入交际语言测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将语境和综合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语言测试考察的重点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语言能力[15]。在这一过程中,韩礼德对交际的基础是“语篇和话语”,以及话语的典型方式是交谈的论断,还有格莱斯用来解释会话隐含含义的“会话原则”,都为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海姆斯(1972)“交际能力”概念的基础上,交际语言测试出现了以20世纪80年代的Canale & Swain和90年代的Bachman为代表的不同模式[16—19]。前者强调交际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是语言、社会语言、语篇和交际策略能力;后者认为交际语言能力是以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机制为核心要素,即利用语言知识和语用情景,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人们对语言能力的重新认识,使得这一时期的语言能力评价标准涵盖语言知识、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的适切性三个主要方面。试题以考生需求为依据,试题项目与具体任务相关。测试方法上,采用混合型直接测试。

这四个阶段各有特点。在科学前阶段,语言测试根本谈不上具有科学性。语言测试发展到第二阶段才逐渐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语言测试依旧无法脱离当时语言研究大的背景。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带有语用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多个语言学理论和思想的印迹。80年代中期,在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的基础上产生的交际测试法与以往语言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策略能力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1990年是语言测试发展的一个分水岭[20]。

上述四个发展阶段有三个理论模式。在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以Bloomfield和Fries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可以分解的系统。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综合法是针对采用以离散题为主进行测试的方法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交际能力模式。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语言能力学说中最全面、最完整的学说。随着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语言测试呈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语言测试理论发展到了社会—交际语言能力理论阶段,语言及其测试的社会性问题被日益强调。endprint

三、语言测试实践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力图兼采多种语言测试模式的长处,然而,由于当前的理论语言学和心理学发展依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且还有许多现实问题的影响,测试理论的发展受到制约,测试研究与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

传统的语言测试多采取计量研究方法,与之相应,实证性研究历来是其标准范式。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语言测试的核心活动是测量,即对某个构念进行量化的过程,因此可以说这门学科与生俱来就是实证主义活动。”[21]自20世纪60年代,以实证主义及定量研究方法为核心的范式开始受到广泛的批判。语言学经验主义存在方法论缺陷。“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是经验性的概括,因而是表达偶然事实的。哲学命题则相反,它们不是经验性的概括,而且也不能由经验性的概括来支持。所以,语言学结果不能等同于哲学命题,也不能支持哲学命题”[22]。随着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测试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范式难以满足一系列新的课题研究的需要,定量研究方法之外的研究手段有待探索。20世纪90年代后,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应运而生,语言测试领域已不再把定量研究方法作为验证研究假设的唯一方法。

语言测试的实践,需要依据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及正确的语言观为指导。这是保证语言测试结果稳定、有效的根本前提。同时,面对语言测试的客体,即语言测试的试题试卷、语言政策和测试心理三个方面,测试政策制定者、试题试卷开发者及教师和学生等语言测试的主体,应当学习和了解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掌握正确的语言观,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语言测试实践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笔者综合最后一个阶段的语言学理论及其语言观和交际语言测试模型,以及个人语言教学、测试实践的经验,提出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首先,对于语言测试的题型开发者、语言试卷的设计者,要搞清楚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的功能和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语言测试的题型和试卷的开发,应当以考生为中心,结合语言测试对考生交际语言能力的考察,并依具体需要发挥其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作用。避免考查单一语言知识或结构的试题,以及脱离语言使用情景试题。交际语言测试主张设计开发出的试题,应该能够促使考生在作答过程中,结合语言使用的场景,通过启动已有知识结构(世界知识),使用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再通过相应的策略能力、一定的心理机制来解决问题。语言测试中的语料、任务和项目的情景应当尽量接近真实的语言使用。评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也应当体现语言的本质。同时,鼓励开发包括专门用途语言测试在内的多种语言测试。

其次,对于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和参与语言测试的学习者,也需要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了解交际语言测试的内涵。语言教师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还应当深入系统地了解语言学科知识,如语言学理论、测试理论,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以科学为指导,指导要测什么、如何测、以什么标准来测。同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过程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科学有效利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指导作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促进语言教学和测试间的良好互动。学生也应当了解什么是语言、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科学的语言观能确保学生正确看待语言测试,不为考试而考试。

综上所述,语言测试以及语言测试所涉主体的相关行为,都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知识,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语言测试实践的。

结束语

关于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测试发展的阶段性等著述较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语言测试的发展和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语言观联系起来,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测试发展的指导和推进作用,并结合已有研究和笔者语言测试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回溯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测试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与之相应的语言测试,在测试内容与形式方面也多表現出一定的副属性特征。自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之后,语言学理论发展迅速,而语言测试也出现了数个阶段。细究起来,近数十年来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测试的发展呈现出非完全对应关系。一方面,语言测试实践往往稍滞后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同一语言理论之下,语言测试越来越表现出前后相继的多元模式。这也是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测试发展本身特点及其与社会环境提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语言测试主体应当熟悉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并在特定的语言观关照之下,依据相应的语言测试理论,进行语言测试的开发和使用,创新适应于不同环境条件的语言测试模式。如此方能使语言测试客观、真实地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最终提高语言测试的信、效度,发挥语言测试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刚.语言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5.

[2][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64.

[3][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

[4]辜向东.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2):119—122.

[5]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65.

[6]褚孝泉.论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7—133.

[7]刘龙根,孙怀庆.外语测试学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8]李茹.现代语言测试中的社会语言学思想[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5):59—62.endprint

[9]薛荣.当代语言测试: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44—47.

[10]杨泓,缪明珠.语言观对语言测试发展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12,24(5):89—94.

[11]陈佑林.语言学、心理学和外语教学对外语测试的影响[J].教学研究(外语学报),1987,10(3):28—34.

[1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3]Oller, John W×Jr.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 London 1979:61—74.

[14]戴曼纯,肖云南.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3):32—36.

[15]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0.

[16]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

[17]Halliday M. Explan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 EdwardAmold, 1973.

[18]Heaton J.B.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M].London: Longman Group, 1991.

[19]Hymes J.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In: J.B. Pride and J. 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20]Douglas, D.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esting[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Linguistics, 1995(15):167—187.

[21]何莲珍,李航.语言测试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131—139.

[22][美]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

Abstract: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As a means of assessing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testing develops with linguistic theories evolution. Language tests in different historic stages reflect peoples view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sting theories behind it.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arou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hrough a diachron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esting evolu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ies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respective view on language, it can be found that study on linguistics relates to language testing evolu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problems in the language testing practice, this systematic study on language testing and its related linguistic theories will help push forward language test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guidance of language testing study.

Key words:linguistic theories;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practice(責任编辑:刘东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