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语感教学的思考

2017-09-28闫春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感初中语文

闫春萍

【摘要】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时,它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有其无法超越的优势。本文从文言文语感的有效实践教学中,论述了怎么样学好文言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语感

G633.3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从语言上看,古诗文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具有节奏感、音韵美、结构美、意境美等;从文化上看,内涵丰厚,渗透着人文精神、审美价值、文化取向等。中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可以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丰富我们的语言,又可以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语感缺乏,文言文教学走进误区

对刚步人中学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打开了一道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窗子。然而,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未能改变教学观念,力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忽视了文言文的训练和语感培养。课堂上只听到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这种做法其实无异于给刚学会唱歌的儿童大讲曲式结构原理,动机虽好,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所谓语法规则都是从大量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不熟悉具体的语言现象,即使讲得完全正确,学生也未必真能领会,更难以实际运用。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种弊端的方法,应是加强文言文语感教学。文言文语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突破口。

二、语感教学,诵读法是首要方法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语感论教学方法的积极倡导者王尚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通过一定的方式丰富、提高、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能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这门语言产生一种直觉,即语感,并且在这种语感的引领下,轻松地驾驭语言。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就是“语感教学”的好例子: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做诗,黛玉的方法是,让香菱“细心揣摩熟透”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读老杜的七律一二百首,然后又熟读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最后再把陶谢、阮庚鲍等人的诗看一下,过一年工夫,就成诗翁了。香菱如此照办,一段时间后,竟领悟到了诗的好处,达到了“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意境。香姜的领悟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的。虽是读,但诗歌的纹理肌脉、声韵气度已经不知不觉渗人香菱的头脑中。假以时日,反思咀嚼,最终大功告成。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形成古汉语的思维方式。通过诵读,学生能聆听古人的亲切教导,与古人作精神上的交流,甚至在摇头晃脑中感受文章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性情。

三、语感培养,重在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宋代朱熹对如何诵读提出了中肯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从朱熹的这段话,我们可知正确的诵读对语感的培养和文言文的理解是多么重要。

(一)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古音异读等,要读准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 通假异读,即有些字的意义同现在的常用义不同,读音也就不同。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史亡以应”的“亡”通“无”,解释为“没有”,读音为“wu"。

2. 古音异读,即有些字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境中与现在通常的读音不同,多为专有地名、人名。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的“夏”读作 jia, 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骑”现在只用作动词,读“qi”,但文言文中它还常作名词用,读“ji”,“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就读“ji”。

3. 文言虚词通常轻读,但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要重读。

(二)注意停顿。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古人称语意完足处为“句”,语意未尽,诵读时略作停顿处为“读”。就是说“句”是一句话终结的停顿,“读”则指的是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停顿具体注意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反复诵读之后,学生在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将会大有裨益。

(三)集中精神。谈到诵读时,朱熹曾提到过“余嘗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由此看来“心、眼,口”三要素缺一不可。

(四)注人情感。其实诵读一旦融人感情,学生的注意力必将会集中,由此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就会越来越准确。

1. 教师范读,以情动人中培养语感。教师在范读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真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如在范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把诗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旷达心境,在声音的抑扬中,在情感的变化中,传递给学生,引起了师生之间的强烈共鸣。

2. 学生齐读,气势激昂中培养语感。学生齐读做到节奏分明,铿锵激越,在气势中感染情绪。如齐读杜甫《春望》时,油然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和对“国破山河在”的优虑;齐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不禁为诗人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肃然起敬。

3. 配乐诵读,乐曲感染中培养语感。黑格尔曾说过:“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配乐朗读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读出语感。如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可先让学生倾听刘天华的二胡曲《闲居吟》。乐曲舒缓平稳、优关如歌,借此可以引起学生似作者般安详宁静、悠然自得的心态,读出那淳朴自然的感受。

总之,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让学生频频接触古诗文,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让语感能力潜滋暗长。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感水平、心理特点及语感的心理基础,循循善诱,把“诵读”寓于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在诵读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人的语感”,最终“促进人的成长、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语感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