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中职学校开展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和途径

2017-09-28韦江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层。本文将立足于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发掘其产生的根源,重点探究在中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多种措施和途径 ,青少年提高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职学校教育 ;传承途径

【分类号】G12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各民族、地区独有的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今天,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凸显,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丧失。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借助学校教育这一强大的传承工具来进行和开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南部,除了汉族以外,还交错聚居着11个少数民族,有壮、苗、毛南、京族、瑶、侗、仫佬、回族、彝、 水族等民族。目前,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这四个级别的名录体系。从内容上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九大类。一是以壮族三声部民歌、侗族大歌等代表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二是以瑶族长鼓舞、壮族蚂拐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三是民间文学,如布洛陀、贺州瑶族盘王大歌;四是壮族提县木偶戏、采茶戏等传统戏剧;五是以壮族抢花炮、仫佬族舞草龙为代表的杂技与竞技;六是以毛南族花草帽编织工艺、壮族织锦技艺等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七是以瑶族盘王节、仫佬族依饭节为代表的民俗; 八是以侗族刺繡等为代表的传统美术;九是代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壮族、瑶族医药。其中,留存至今的民俗类、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所占比例最大,将近60%。所以,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关键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根源

广西地形纷繁复杂,交错聚居着各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体现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地处于广西西北部,地形多样,结构复杂,主要为山区地形,是广西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67%。诸如壮族的蚂拐节,流行于广西西北部壮族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凤山、天峨等境内,体现着红水河流域特有的生态观念,即对自然万物的崇拜;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的依饭节,就是当地百姓以“峒”为单位,主持聚会采用轮流主持的形式,搭建公共祠堂,表演持香舞、持碗舞等舞蹈,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交错杂居的各个民族,也各自演绎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加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以人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所以,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必将靠人的身、口的传承和延续。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已出现后继乏人的情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化进程加快,尤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对城乡生活的普及、网络在青少年成长生活的影响,已使许多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如各地民间戏曲、民俗技艺等都失去了吸引力。就比如说,我们广西少数民族的口头民间文学,如布洛陀、刘三姐歌谣,几乎也都是老一辈的在农闲时的田间地头或特定的节假日围坐传唱,听众里也很难觅到年轻人的影子。民族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甚至淡忘。

再者,“地球村”的出现,世界民族大的融合,千变万化的商家促销宣传都使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为中国年轻一代所热衷和推崇,甚至比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也更另他们感到新奇。

凡此种种,都可说明青少年一代在传统文化面前逐渐失去“自我”。这种文化传承的断层的现象,也必定使这一代青少年失去“文化记忆”。因此,加强对年轻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四、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纷繁复杂,显现出丰富的价值。那么,学校该如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呢?我想,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应该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传播是学校教育应首先考虑的。

1.增设少数民族教育课程,合理开发少数民族读物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合理增设各部分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可将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成图文并茂的地方乡土教材,广西本土的民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如壮族歌仙刘三姐歌谣、柳州融水苗族系列坡会会群、毛南族肥套、壮族铜鼓习俗等,可纳入地方中小学包括中职课堂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到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

2.运用互联网络技术与教育结合的网络教育

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首要。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是这样的场景: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来向学生灌输知识,最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极为不佳。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电视、广播 、录音、图片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段,以增强受教育者的教学效果。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必将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尽快实施少数民族非质文化遗产网络教育。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

课外活动是学校开展传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具有开放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我所执教的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为例,在给学生教授舞蹈课时,就把一些民族舞蹈动作改编为学生的课间操,创编了壮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歌舞项目和壮语原创歌曲,深得学生喜爱;除此之外,还传承创新了民族服饰项目特别是马尾绣刺绣项目;体育课上,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之外,还增加了如投绣球、三人穿板鞋竞速、武术等民族体育竞技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增强和树立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了解。我校是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初见成效,注重开展原创歌曲歌手尤其是本民族音乐歌手的培养;组建了“舞韵舞蹈室”,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学习训练相关民族舞蹈;同时,还定期邀请传承人到学校讲授,让学生学习了解、使学生增强认识,树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

4.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优势

社会实践活动是职校校德育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就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源头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学校教育决不能忽视“田野作业”的实践这一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在丰富多彩的各项民俗活动中理解和感受,并自觉的树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心中逐渐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为人类社会发展付出的聪明才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我们应把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实现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我们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3]王彦达.全球化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2004,(11).

[4]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作者简介:

韦江莲,女,1982年1月,壮族,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讲师,从事的工作:语文教学,研究方向:文化基础教育课程。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ask 3
《Cat’s book》
少数民族的服装
Tough Nut to Crac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