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2017-09-28喻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8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喻轲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无价值感、虚荣心和功利心较强、追求个性,责任感较低等方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出我国艺术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并进一步揭示了目前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本研究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成长、成才和就业等诸多压力影响着他们,使得他们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提升这些能力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达不到理想状态,进而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相应得到发展。曾被摒弃的艺术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艺术教育受到社会重视,我国的艺术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艺术学院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像他们所具有的专业优势一样,使得他们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此外,艺术专业学生在高校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国家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文化课程的要求较低,而艺术专业学生也普遍轻视这类课程的学习,结果造成艺术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这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近几十年有学者开始关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1]-[4],例如有研究指出艺术专业的教学较多地强调技能训练、心灵感悟和形象思维,使他们对逻辑和理性精神的训练培养不够;有学者认为艺术强调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艺术院校学生更喜欢追求特立独行,强烈的个性意识很容易形成学生的“我行我素”而于社会、学校、班集体及他人发生冲突和碰撞。从相关研究和笔者多年从事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在:

(一)无价值感。相关研究指出艺术院校大学存在较强的无价值感和抑郁忧虑情绪[5]。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较为严格的考试评价过程中,他们更多的获得负性评价,这就使他们很少有机会在学业上获得成就感;而且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迫于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读大学而选择艺术专业,从而导致这部分艺术专业学生较低的价值感。另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得问题日益突出,艺术专业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社会对于艺术方面的職业需求减少,高校的扩张造成了毕业生增多,而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使得他们很难在强大就业竞争中胜出,自我效能感低。

(二)功利心和虚荣心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下的大学生生活的环境更加浮躁、物质和功利。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对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专业课程投入较多的热情,对文化课程没有热情,逃课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带来快餐式文化和生活方式。铺天盖地的各种真人秀节目、选秀成名、微商赚钱等社会现象涌入青少年的视野,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认为事业成功或赚钱是有捷径,使得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把精力投入到寻求经济收益,物质享受,而不是踏实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扩充精神领域。

(三)追求个性,缺乏责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团队和集体意识,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标榜个性成为了他们的宣言。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受到专业方面影响,让他们有更多自我的想法和追求,但这些所谓的个性都建立在不成熟的心理基础上。特别是当下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立场,关注自己的需求,缺乏道德约束,团队意识薄弱,对社会缺乏同情心。

(四)心理问题。相关学者的研究指出,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人际冲突较多、目标缺失等[6]。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以成人中心的、他律型的教育模式。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与艺术活动对个性的塑造和张扬又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认为针对艺术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适应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按照其心理发展趋势和容易呈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根据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一)时效性。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文化冲击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层不变的沿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例如在婚恋观,每个年代的观念不同,以前的青年不会因为买房、买车、子女读什么学校而困扰,他们更传统保守,更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离婚率也不高。当下的青年追寻解放个性、自由、独立、对物质生活更加看重,家庭观念淡漠,性开放导致性疾病传播速度增加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基于目前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二)实践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理论教学,知识教授。在课程设置中,配合心理健康课的理论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完善有这重要的作用。endprint

(三)针对性和多样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的来说是针对大学生常见的有待改善的心理问题,但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千差万别的特殊心理和特殊个性。例如艺术类大学生,艺术设计专业与舞蹈专业的学生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因素出现的问题,都要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参考国外高校为大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的课程不仅涉及道德判断、性心理与教育、心理卫生、饮食与心理,而且还包括危机事件的应激策略方面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面对社会生活[7]。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时代性

近些年来,高校都表现的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心理较健康教育硬件配备、学术交流、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增强了投入力度。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仍然以团体教育、个体咨询、课程教育、校园活动等实体空间层面为主,呈现出专题化、条块化、课堂化的特点,难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渗透。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习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空间,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导致多元文化铺天盖地的冲击着主流文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青少年,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陈旧,理念存在偏差

2011年5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大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目前,不少公修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知识性陈述,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心理疾病的成因、表现,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相符,以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动机。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还处于传统的黑板与PPT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使得他们参与性降低。同时,受大众化的观念影响,学校管理层和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即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有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知识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学校在心理教育课程教职人员的安排上十分敷衍,经常安排一些没有心理辅导相关资质的人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由于这些老师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有限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同虚设。

四、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改革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网络化模式。网络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为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多可利用资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该学科基本理论和操作规律为基础,结合网络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它使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得到扩展;教育场景虚拟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网页,扩充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当下人们沟通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EMAIL、微博、微信等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更快捷的联系,网络教学模式也随之迎合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求。除此之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经济成本不高,但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因此网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强有力的补充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但该模式的建立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硬件建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软件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符合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需要去问题化和去疾病化,其教学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其潜能,提升他们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内容详实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不仅介绍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困惑,能分析、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还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人格教育、恋爱与性心理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增加教学实践活动。如把团队心理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小班教学,让班级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分享其团体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使每个成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成长。增加心理咨询案例教学,咨询案例是大学生同龄人发生的真实事件,通过对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讨论积极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问题解决能力。

(三)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培养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管理。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高校应该健全校、院、学生班级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相关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协调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学院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班委会、党团支部协助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相关教育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考核和奖惩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师资。重视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例如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并支持教师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除专兼职教师之外,学校其他教职员工都应肩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投入到大学或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施加平.师范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3):86-88

[2]毛媚.音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干预研究.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11):1-12

[3]李晓.师专艺术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32-34

[4]郑慧.艺术类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测查和分析[J].高教论坛,2005(01):141-144

[5]延凤宇,王玮等.河北省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34-40

[6]李雪静.艺术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5):10-14

[7]陈家麟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7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