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视域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9-25陈志刚夏旭师雷宏漆华妹沈海澜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

陈志刚?夏旭?师雷宏?漆华妹?沈海澜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分析当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創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五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和“331”层递式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平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国际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厚植于新经济的发展沃土,促进了创新生态的发展,加速了人才、市场、技术和资金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工科类专业应与时俱进,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具有“双创”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它涵盖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高新科技应用。作为培养软件和信息产业专门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在这种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软件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现状与“双创”背景下的挑战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我国现有1 219所本科院校中有37所高校开设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它们已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1]。近年来,我国的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校所培养的软件人才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尤其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高校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

1.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有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技术的讲解为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独立进行,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理论和实践的分离造成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教学缺乏兴趣,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许多学生仍然缺乏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成熟的软件工程人才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框架下,必须受到正规的、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和职业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对接软件产业不紧密

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忽视了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不熟悉软件开发的国际通用标准,授课方式单一,所培养的学生难以符合软件产业的实际需求。

3.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系统不完善

教学质量的监控仍然采用教师打分、学生打分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观性较强,难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难以实施系统的监控,没有建立符合软件人才需求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偏重课堂教学、学生成绩的考核,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难以反映实际的教学质量。

4.学生缺乏国际竞争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均为工科学生,在英语的交流能力上普遍较弱,但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和国际标准和规则接轨,需要学生能顺畅地进行英文文档的阅读、写作以及交流。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英语的教学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尽如人意,造成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是“双创”大背景下对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改革的根本问题。

二、以“双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

1.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软件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支撑这些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在“双创”背景下,需要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教育部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近年来,针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紧跟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趋势,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兼顾商业和创业思维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培养过程中,确定了“多元化、动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了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借鉴IEEE和ACM的SWEBOK与SEEK等国际软件行业标准;同时,在国内开展针对兄弟院校、企业的软件人才需求情况调研,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针对目前行业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兼顾专业基础和行业需求,削减和人才培养目的不匹配的课程,以国际软件开发标准为基础,增加具有代表性方向领域的课程以及商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国内和国际的软件规范和标准贯穿始终,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了公共基础模块、计算机及软件工程基础模块、方向领域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了以“创造性思维”“创业基础”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在方向领域课程模块中,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动态安排教学计划;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教学,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

在原有的“一点两翼”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2],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阶梯式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针对课程分别开设有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程实验、方向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基于软件项目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分别开设初级、中级和高级项目实践和实训;在三、四年级提供给学生技能竞赛和项目孵化的条件,进一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 完善“双创”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

围绕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协调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院构建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项目竞赛相结合、与求职就业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五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

(1)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塑造学生远大志向、社会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品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的实践意识是获得创新创业灵感、驱动创新创业行动的前提。学院开展“同学习共进步,共话中国梦”主题班会,注重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及软件学院的家文化融入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从学生入学教育、年级大会、主题班会、干部党员会议、座谈会、日常谈心和交流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团结互助。从2013年持续开展的无人监考已成为学院对学生进行诚信自律教育的一大载体和亮点,以无人监考为龙头,软件学院不断完善学风建设体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诚信自律教育品牌。

(2)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夯实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通过搭建因材施教平台,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与服务中心,为学生开展学业交流、学习指导、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成长保障,构建了多层次、多阶段、多方面的服务体系,建立学业导师库,发挥朋辈互助作用。由专业老师自愿组成专业导师团队,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组成成长导师团队,优秀校友、知名学者组成发展导师团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全方位指导与帮扶。组建了学校首个由班级学习委员组成的尚学团,开展每周两小时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解决班级和同学的学业问题并分享经验;组建班级课程学习小组、寝室互助学习小组,开展常态化的学习交流与帮扶工作。勤学好学尚学的风气已蔚然成风,学生学业成绩不断提高,为双创教育实施打下了内部基础。

(3)与项目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双创能力。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内所学用于实践,通过实践真切地检验和升华学生所学知识,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委员会和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双创”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安排10万元支持20个项目;引入“光云科技”“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等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10余个;学院建立激励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挂钩,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双创能力。

(4)与求职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远景驱动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需求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为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提供远景驱动力。按照早规划,早动员、早准备的“三早”思路,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对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依托实习就业服务中心,分层分类分阶段对学生实施精准指导。通过团体辅导、职业规划大赛、职业道德与法律讲座、企业家讲坛、优秀校友和优秀学长沙龙等方式,把学业发展指导融入就业力的提升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的质量和职业素养。

(5)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职业素养。为产业、行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是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使命和责任。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717人,为了保证学院所有本科生都能参与企业实践,学院与国内多家著名IT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同时,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校企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实地参访企业运营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零距离感受、体验企业文化,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知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动机和实践愿望,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

4.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331”层递式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平台

面向产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需求,我们构建了“331”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平台。第一个“3”是指三个中心,包括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中心;第二个“3”是指三个实验室,包括开放实验室、科研工作室(实验室)、企业创新实验室;“1”是指软件工程实践创客空间。

(1)三个中心。学业发展中心以分享、互助和自主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力和可迁移能力。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广科普知识与技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为目标,举办IT文化节,开设创新创业沙龙和IT技术文荟,组织专业技能比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中心主要对接企业的需求,感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知识和职业道德,举办企业家讲坛、分类求职指导与技巧培训、百企百站企业参访体验活动等。

(2)三个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是24小时对学生开放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科研项目开展场所,目前,已有超过1 000人次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的自主学习和项目研究。科研工作室(实验室)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领域开设,目前,学院已经设立20多个科研工作室。工作室设立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团队、有项目,对于进入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不同的“工作室”提前体验科研和项目开发角色。目前,累計有500余人次进入过工作室,并在工作室里锻炼了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企业创新实验室是为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并零距离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合作成立的工作室。合作企业提供项目需求和资金资助,通过招标形式确立学生团队,企业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老师,学生团队每月提交项目进展报告,企业老师每月进行指导,并组织项目团队到企业现场学习、交流。目前已经和三家知名企业建立企业创新实验室,累计有50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室的项目实践。

(3)一个创客空间。软件工程实践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为学生创意产生提供环境与支持。创客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创意和发挥,并通过实践变成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产品,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磨砺学生受挫意识。二是为学生的项目或者竞赛作品提供孵化。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项目的开发与商业指导,获得了较好的商业机会。

5.以科研项目和国际交流为牵引,加强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主持各类科研项目,可以快速地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学生。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技术水平,并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

为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我院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选拔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开展联合培养计划。为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采用双语教学、聘请外教授课等方式,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通过联合培养,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化标准和规范,扩大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进一步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探索、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创新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手段,鼓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充分利用MOOC、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工程化培养

已有的师资力量虽然已经涵盖了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但是比例较小。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是從高校毕业的博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要使师资队伍培养从“输血模式”变为

“造血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师资联合培养机制,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独立承接项目的能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3.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项目孵化,需要有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大创新基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企业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参加项目实践。加强产学校企的融合与协同育人,探索校中企和企中校的共享发展路径。在课程上可以进一步增加人文知识、商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视野宽阔基础厚重素质全面,让学生具备更好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及创业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国家实施双创战略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要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色的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2016版)[Z].

[2] 陈志刚,刘莉平,沈海澜. 软件工程人才“一点两翼”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