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及思考

2017-09-16孙睿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孙睿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式、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分数的学生,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结合多年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线教学经验,阐述了该课程课改的经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提出该门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12-02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增无减,同时,社会信息化进程也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力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任务。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分数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阐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2.课程改革经历的阶段

笔者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经有12年,学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有史已久。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第一轮的课改,在教学模式上引入任务型教学,由于当时还要参加统一组织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考试,于是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则侧重考试的强化上。考核方法改为两段式双重考核,第一阶段结束后由教研室统一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核,题目多是上课讲的任务,主要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时分配上更加倾向任务教学阶段,占到总学时的72%。

第二轮的改革是在2014年进行的,主要改革考核方式,由于天津市取消了统一取证考试,因此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任务进行优化,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掌握各类常用软件的使用,锻炼综合操作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方式为客观题测试+Word作品+Excel作品+Powerpoint作品+平时成绩。

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从2015年开始的,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定位为使学生初步具备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作为信息社会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数字应用和自我学习等能力,重点是方法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也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体现。课程内容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 2010的应用、中文excel2010的应用、中文PowerPoint2010的应用、Internet基础及应用、应用多媒体软件和汉字录入8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和考核都是独立的,互不影响,每个模块根据知识点和能力目标的要求设置相应数量的任务,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在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集中考试为过程性考核,更加重视对教学整个过程的管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

3.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招生类型的多元化和国家教育扶贫政策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的数量,学院每年录取的学生中有来自城市,也有来自农村的,有高中生也有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的学生。虽然现在家庭中计算机普及,但计算机是非高考科目,加之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造成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以打字速度为例,每个学期的第一次课我都会安排打字测试,一是,了解学生的打字速度,二是,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打字训练的安排。自实施最新一轮课改以来,我所教授班級学生的初始打字平均速度为31个,其中,最快的速度为71个,最慢的只有10个,并且打字在25个以下的学生占到所有学生的1/3,由此可见差距很大。

3.2 学生重操作轻基础

新的课程整体设计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应用领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硬件基础知识,并且要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等计算机基本概念,为了考核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新的考核方案是用客观题来进行测试,分值为100分,占最后总成绩的10%的比例。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概念,理论性强,实操性低,学生们明显表现出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比较沉闷;二是,客观题的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不及格的现象普遍,很明显学生对基础知识重视不够。

3.3 授课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虽然经过了三轮的课改,我们也尽量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一样,内容涉及所有章节,面面俱到,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硬件理论部分,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以后用到的机会几乎为零;二是,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标准一样,并没有体现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三是,采用同一授课计划,同一班级学生差异较大,有时会影响教师授课的进度。例如EXCEL中讲到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会设计一个班级学生成绩表,给出4科成绩,让学生使用常用的函数,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各科成绩的平均分、单科成绩的最高、最低、分数段人数统计、名次等统计分析,在期初做单元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兼顾全体的原则,给出的时间是40分钟,但在实际授课中,以前在高中或者中专学习过的或者是课堂吸收较快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任务,最短的用时不到15分钟,而对于以前接触电脑少或者基础差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都没有完成,使得后面的授课不能按计划进行;四是,采用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各模块间欠缺必要的关联,使部分学生学后忘前。

4.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思考

4.1 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们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基本都是相同的,还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几大模块为主,而且有的内容也已经陈旧,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不同方面的需要,例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使用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十进制数如何转化为二进制数。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曾经就计算机的学习问题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份人重在使用,而对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理论部份,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因此,在今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可以尝试每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固定计算机基础任课教师,并且鼓励这些教师根据所承担的专业编写不同授课内容的教材活着讲义,比如:承担计算机专业的任课老师,教学内容就要面面俱到,甚至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扩展;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就可以忽略。对某款办公软件操作有特殊要求或使用频繁的专业,就要侧重对这款软件的介绍,如果之前教学内容没有涉及的也可添加进去,如:会计和工程造价专业要侧重Excel的使用操作;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文科专业要侧重Word的使用操作;市场营销专业则要侧重Word和PowerPoint的使用操作,这样既可以体现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操作的侧重点,又能实现课程与就业岗位对需求的衔接。

4.2教学任务改革的设计思考

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除了要考虑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外,同样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设计與专业相符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后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可以邀请相关的企业人员参与,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既与专业相符又与岗位工作对接的任务,如:会计专业在设计任务中,要突出Excel电子表格的使用技巧,特别是公式、函数的使用、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方法,可以以综合分析报表的形式设计一些任务,通过这些任务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意识到现在教师所讲的就是今后在工作中要用到的,树立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意识,同时也为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4.3 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们采用课上布置任务,下课前上交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一些基础好的学生甚至利用很少的时间就完成了,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却需要课下继续完成,但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些课下去完成的学生中有的是不知如何操作的,有的学生是去问其他同学,但也有学生不会做就直接拿别人做好的任务换成是自己的名字交上来,根本没有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缺少了教师和学生课下的互动。因此,今后改革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发布任务、授课视频,学生也可通过平台向老师提问、上交作业,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4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今后课堂教学可采取分层次、分组学习,我考虑有两套方案,一是,按照第一次课的摸底基础好的为一组,基础差的为一组;二是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既有基础好的,也有基础相对薄弱的。第一套方案按照不同基础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好处是基础好的组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化,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且课堂不会有的学生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做不完的情况。第二套方案的好处是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基础好的学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达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的。

4.5 教学评价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不再组织最后的期末考试,学生成绩都是教师根据平时布置的任务,学生完成情况给出的,而且每个任务在最终课程总评的分值也不是均分的,而是会根据每个任务所囊括知识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不同,所占比例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一是,将传统的集中一次考试分散到课程进行的整个过程中,避免了学生平时放松到最后突击的习惯,而且基本上节节课都有任务,而且大部分任务的分数都是和最终考试成绩有关的,所以,促使每位学生每节课都必须认真听课,自己动手操作,不然有可能会影响最后的期末成绩,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二是,学生不会因为一次任务做的不好而影响最终考试成绩,这样对每个学生是比较公平的,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就现在来看,各个章节的任务之间关联度不是很高,造成学生学完一章再学另外一章的时候,就把前面的知识都忘了,缺少一个对学生掌握整个课程情况的综合任务,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适当添加一个比较综合的任务,来评价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款办公软件的使用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现在掌握的程度是否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

5.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我们一直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我们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变以前的被动接受为现在的主动要求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设置的任务也力求在知识点的囊括范围上更加的全面和贴近以后的工作要求,更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利霞.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6.12

[2]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3.09

[3]季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