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探析

2017-09-15王丹丹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1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新形势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对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三因”为视角,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尝试对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具体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亲和力 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79-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和殷切期望。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三因”要求与“亲和力”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事而化”,就是根据大学生实际关心关注的问题实施教化,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将热点、难点、疑点,讲细讲活讲透,尽量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时而进”,就是内容要与时俱进,方法要有吸引力,要紧扣时代脉搏,使教学内容反映时代声音,教学形式新鲜活泼,得到青年学生真心喜爱。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因势而新”,就是要善于借助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使青年大学生明大势、知大理、顺大道,抓住新背景下的时代话题,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真正做到引领学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研究其实体性的要素,如:教育主体、教学设施等,而且要注重其非实体性的要素,如亲和力对各个教育环节渗透所起的作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三因”要求与“亲和力”的关系

1.“三因”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不衔接的状况,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途径越来越显得滞后和薄弱;同时大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因素也正逐步增加,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新的时代要求呼唤下,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下,必须提升其亲和力。

2.“亲和力”是“三因”要求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但是目前,其作为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的基础教育在实际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上公共课难,上政治课更难””成为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普遍感受,而枯燥、无趣、乏味、老套等也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感受。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必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为重要切入点。

二、“三因”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今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带来的必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丰富和复杂,所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因素必然是多样、多层的。

(一)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问题

在一些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让学生自主“选学”,课程的“过时论”“无用论”“僵化论”“否定论”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错误思想和认识,造成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亲和力”难以实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协同連贯性问题

由于现实中许多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对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是很科学,如部分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其能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担负的责任不相适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是一样的等等,因此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的尴尬局面,故两者之间彼此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传递有赖于“亲和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问题

在教材上,由于时间差等因素的存在,难免还有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其内容上,基于理论的表述,难免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和抽象化,在教学方式上,依赖于传统的课件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缺乏亲和力。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路径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认识、教学、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就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重点突破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教学吸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放在核心位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体现和显著特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做人的工作,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围绕学生,这要求教师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因此,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上,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现实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理论上存在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客观现实、贴近时代特征。把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师所能发挥的用武之地极其广阔,教师的价值、作用、能量将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目标也能够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入耳、入脑、入心,这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突破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实质上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通过自身的的态度、方法、素养等方面联系和带动学生,尤其是与学生之间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和信任,从而在这种真挚流露的情感力量,有助于提升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

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多而杂,当今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90后的学生,其作为网络原生态的主体,使得学生掌握的信息甚至多于、快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养成,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亲近、和谐的力量,产生感染、凝聚的力量,才能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理论深度,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其真正提高思想认识。

(三)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是基础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必须要求我们要想搞好此项工作,只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而在现实中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观点及疑问却被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点,因此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在亲和力教育中,需要重点注意找出教育者及教育对象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所产生的感情共鸣,从而拉近彼此问的距离。由此,可以充分利用亲和力、融合性及吸引性较强的教育模式,使亲和力得到充分张扬,人们的信任及親近感会随之提升,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也会随之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亲和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四)亲和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载体和环境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而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改变着环境。所以,更为重要的则是要不断主动地开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思维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对先进技术和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而高科技这些特性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可以说,一方面要对“已有载体”必须充分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互联网犹如一支无形的触角伸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能提供的内容和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研究与发展,以使这把令又刃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功能不断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对于“新兴载体”,它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实客观实践的过程,探索客观实践不能完成或不能实现的过程,虚拟实践是客观实践的继续,所以,在高校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管是工作方式、教育内容,还是管理模式都要努力实现与学生虚拟实践的完整结。因而,要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功能使之具有协同性,如当今时代,手机和互联网是青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我们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运用到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中去,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建设“慕课”等在线课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才可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面对价值标准的多元与作用强化的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观念、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手段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新”的感觉。学生能随时感到教学新鲜、新颖、新奇,并产生“新”的需求和欲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具有了亲和力,才能使教学内容坚持在改进中创新,使正确的“引导力”在与环境“牵引力”的博弈中胜出,使教育对象在选择、权衡中确立正确的“参照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规划人生,形成健全人格,从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桂蓉,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刘恩华.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亲和力”[J].现代大学教育,2003.(3)

[4]李春,周守红.试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亲和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12)

[5]刘怀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亲和力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6]李春.新时期高校德育亲和力研究[D].西安:西南师范大学,2004.(3)

[7]练庆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3)

[8]钱雅文.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

[9]石书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四种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作者简介:

王丹丹(1985-)女,汉族,重庆南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