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思想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2017-09-15彭俏何方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1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

彭俏 何方

【摘要】本文为揭示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在湖北省武汉市2所高校、全部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探讨了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高校 法律意识 大学生

【课题项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课题名称: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Y201601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06-02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法律意识指“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1]大学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成败。他们应该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法律意识的先行者、法律文明的传播者,和法治精神、理念的践行者”[2]。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本课题组于2016年11月对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为99.25%。调样中学科分布为:文科177份,理科91份,分别占65.56%、34.44%;年级分布为:一年级166份,二年级54份,三年级35份,四年级13人,分别占61.94%,20.14%,13.05%,4.87%。

二、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部分学生法律常识缺乏

总体来看,现在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相协调[3]。也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标准。但是,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法律知识缺乏,部分常用法律常识理解出现偏差。

在调查中,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和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部分大学生认为法律和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仅少数的大学生没有感觉。在肯定法律法律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有一定联系的情况下,仅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法律知识,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或很少了解,认为自己不了解的较少。(如表一、表二所示)

但是,在具体法律常识的测验中学生确表现不佳。我们设置了一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法律常识题。其中,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常识题正确率最高。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14岁;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发生了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应当行政处罚法处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常识题正确率均不足三成。(如表三所示)

数据表明,国家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多年之后,通过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努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增强,大部分学生表示法律和生活有一定关系,愿意去了解法律知识,并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法律知识。但,这些法律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大学生在“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一些常用的、与自己生活十分密切的法律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十分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常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其依法维权的效果。

(二)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在面对日常问题时,如遭遇电信诈骗,多数大学生会按照正常程序求助,仅少数大學生会选择自认倒霉。(如表四所示)在学校遭遇不法侵害,多数大学生会按照正常程序求助,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不理智做法找自己的亲朋,以暴治暴。少数学生会选择感觉很委屈,但无能为力。(如表五所示)在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决定时,大部分学生会考虑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小部分学生会对是否考虑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比较动摇,称会视发生的客观情况而定。甚至还有学生表示在做出不合理决定时,不会考虑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如表五所示)

经过大学的熏陶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守法护法观念随之增强,维权意识也在同步提高。[4]大多数大学生法治观念明确,对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充满信心,倾向于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通过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仍有大学生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感到茫然,选择私了或忍受;同时,大学生毕竟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考虑事情比较单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冲动做出违法行为,亟需各方进行引导。

(三)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有待优化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获得法律知识,该占比最大;同时大学生对该渠道满意率也最高,多数大学生认为通过课堂教育和宣传效果最好。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对通过道听途说的交流来获取法律知识有担忧,但多数大学生还是将其作为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新闻媒体和家庭教育在获取法律知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如表七所示)

数据表明,多数学生觉得学校的课堂教育和宣传对于普法教育最有效果,并对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有很高的期待。但仍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部分大学生对道听途说的法律知识获取方式并不认可,却成为大学生的一个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以讹传讹的法律知识传播方式值得警惕。二是家庭和新闻法律媒体法治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也获得了学生的很大认可,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知识缺乏产生的危害及原因

近年来,在和谐的校园里,经常出现不和谐的画面,大学生群体中偷盗、抢劫、杀人等诸多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被侵权也时有发生。仅2016年就发生诸多学生违法或者被侵权的案件,如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的滕某在自习室将其室友芦海清杀害;女大学生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及视频进行网络借贷的“裸贷事件”;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女大学生蔡某被电信诈骗自杀身亡等案件,这些案件无一不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有关。

具体来讲,当前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周边环境较为复杂。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新校区主要建在城乡结合部或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校园周边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同时,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呈现出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的特点,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渗透,造成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5]

二是尚未形成全方位的法律教育体系。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更加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也悄悄的渗入校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虚假信息,迅速通过网络媒体进入校园,传统的“家庭+学校”模式在信息传输与互动方面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学生要求,亟需确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格局”[6]。

三是从学生个人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尚未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

四、结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矢志改革创新,不断开辟光辉的前景,从根本上贯彻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但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却不难发现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还需面法律教育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楊莉.《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2期.P55.

[2]熊文景,崔晓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基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维度)》[J].《法制与经济(上半月》,2015年6期.P115.

[3]徐子东,李木子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J].《新西部》,2011年32期.P91.

[4]魏全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况及特点——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报》,2002年7期.P115.

[5]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期.P20.

[6]贾瑜.《浅析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1年30期.P18.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