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2017-09-15陆春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门静脉肝硬化血小板

陆春梅,吕 娜,赵 艳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陆春梅,吕 娜,赵 艳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科行脾切除术的52例患者术后血栓形成情况。对2016年2月~2017年1月行同样手术的患者53例,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功能锻炼及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栓的形成率(3.7%)低于对照组(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血栓形成;护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易至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脾切除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降低门静脉高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从术后第2天即开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大,易至血栓形成[1]。常见的血栓形成部位:门静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学习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液情况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降低血栓的发生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择期行脾气除术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13.2)岁。干预组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择期行脾切除术的患者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1±12.9)岁。两组患者术前肝功均为ChildA级,术前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患者52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状况、手术方式及治疗护理措施,统计常规治疗护理条件下,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1.2.2 干预组

在深度分析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营养支持、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护理措施,统计住院期间门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3 干预组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进一步强化功能锻炼,做好营养支持及肠道准备。术前对病人进行充分评估,查看病人各项检查结果,掌握病人肝功、血小板、凝血状态及重要脏器功能状况。高龄、肥胖,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血栓病史或是合并慢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常规术前准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术前功能锻炼。告知病人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指导病人做好床上翻身、抬臀等功能锻炼,检查病人练习效果。患者多伴有营养障碍,表现为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鼓励肠内营养,减少肠道菌群移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行全消化道准备,减少肠源性感染诱发的门静脉血栓。

1.3.2 术后护理

1.3.2.1 严密观察病情及血液检查结果。脾切除术后第5~16天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最高。门静脉血栓表现为不规则或持续性的发热,体温一般在37℃~39℃,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感觉异常等不适。按时巡视病房,定时测量体温,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体征,询问患者下肢有无发冷、疼痛、肿胀等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早期行B超或CT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3.2.2 加强功能锻炼

术后6 h,指导患者缓慢伸曲下肢、翻身等活动。在可以下地活动之前,使用足底静脉泵按摩下肢,2次/d,30 min/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家属给患者按摩下肢。术后第一天,患者可尝试下床活动,先在床边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逐步向室外活动过渡,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一旦发现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体征应停止活动,患肢制动,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1.3.2.3 用药护理

脾切除术后第2~3天,血小板即开始升高,7~14天达到高峰,常在1~2个月内恢复正常[2]。遵医嘱,按时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应选择脐周部位注射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滴注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不可过快。注意观察药物作用及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溶栓效果及有无出血倾向。

1.3.2.4 营养支持

胃肠蠕动未恢复前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合理安排液体的输注顺序,做到先晶体后胶体,先盐后糖,先补充能量制剂再输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3]。对于术后发热,出汗较多的患者,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补足循环血量,防止血液浓缩。胃肠蠕动恢复后,鼓励经口进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清淡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I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两组患者门静脉血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算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干预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3.7%,对照组为15.3%。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脾脏具有贮血、滤血及免疫功能,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30%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肝硬化脾亢时,血小板滞留率可达80%,不少肝硬化脾亢患者术前血小板降至100×109/L以下。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失去了贮存、破坏的场所,骨髓增生活跃,血小板很快回升,术后五天即可达到500×109/L以上,术后两周达高峰[4]。术后患者血容量相对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脾静脉血流缓慢易致门静脉血栓,活动无耐力活动量不足易致下肢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导致肠管广泛坏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除引起严重的肢体肿胀疼痛外,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猝死率高[5]。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血栓形成意义重大,可以有效预防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概率,减轻病人痛苦,降低住院费用,加速病人康复。

[1] 郭武欣,安聪慧.脾切除术后并发症56例诊治体会[J].河南外科杂志,2015,21(3):89-91.

[2] 李永浩.脾切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5):44-45.

[3] 张 建,陈 杰,张新民.早期抗凝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分析[J].2014,8(3):235-237.

[4] 徐 莹,王 慧,王卫珍.腹腔镜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7):143-144.

[5] 张文祥,谢强强,吕婷婷,等.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90-93.

本文编辑:刘欣悦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15.84.02

猜你喜欢

门静脉肝硬化血小板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