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17-09-15赵洁岩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心脏病血压高血压

赵洁岩

(济阳县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1400)

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赵洁岩

(济阳县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1400)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两组患者接受相同治疗措施时,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展开心理干预。对照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度为76.2%,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2.9%,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水平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血压指标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 予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可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心理干预;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效果

高血压是临床中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从临床登记的数据了解到,每年高血压性心脏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例数非常多[1]。高血压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保持着不等的速度增长。一旦确诊高血压病症,就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增加患者心理压力。为应对临床此种现象,合理的心理干预有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本文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判断标准,且均合并存在心脏病。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3.2±4.3)岁,病程为6个月~18年,平均病程(6.9±1.5)年。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3.5±4.8)岁,病程为6个月~17年,平均病程(6.7±1.3)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接受相同治疗措施时,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即指导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配合临床各项治疗服务。观察组展开心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心理疏导。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工作,保证睡眠,减少脑力劳动,控制情绪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度放松。告知患者日常生活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尽可能远离噪音嘈杂的场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情绪不可过于激动,保持规律服用药物,依据身体耐受性适度参与活动[3]。(2)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期间,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掌握患者病情与用药情况,指导患者保持规律性服用药物,不可漏服药物。同时告知患者不可服用其他非医嘱类虚假药物,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候,护理人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宣传高血压疾病产生机制、病因,加重因素、治疗原则与危险性等。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遵循服用药物的原则,并加强自我监督。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监督患者按时用药,并定期测量血压,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患者自觉保持正确饮食习惯,按时休息。依据患者服用药物类别放置药物,并标记服用药物的时间[4]。(3)心理干预并重心理需求。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提供心理干预的时候,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采用有效的方式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临床观察中了解到,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要。护理人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予以满足。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给出正面问题,详细说明高血压并发心脏病的相关知识,从细微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解决,提高护患交流质量[5]。在临床护理服务展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让患者感受强烈的亲切感与信赖。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促使患者能够正视不良心理状态,并接受心理疏导,促进患者恢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度为76.2%,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2.9%,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 [n(%)]

2.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水平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血压指标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s,mmHg)

表2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s,mmHg)

组别 时间 舒张压 收缩压对照组(n=42) 治疗前 106.8±3.3 166.5±10.3治疗后 87.5±2.8 141.6±4.9观察组(n=42) 治疗前 105.9±3.1 165.9±9.8治疗后 74.5±2.8 110.6±5.9

3 讨 论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因素,也属于高危性因素。通过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干预模式,能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同时还可促使患者按规律服药[6]。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展开心理干预。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度为76.2%,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2.9%,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水平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血压指标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可见,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予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理干预模式,可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血压水平,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申 慧.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241-241.

[2] 潘小兰,谢乃强.心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效果的方法及成效[J].吉林医学,2016,14(1):194-196.

[3] 王翠娥.高血压并发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8(78):248-249.

[4] 闫小涵.适应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作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3):47-48.

[5] 王玉波.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47-248.

[6] 热西旦·胡吉,刘新豫.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14(30):138-139.

本文编辑:刘欣悦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hypertension cardiology

ZHAO Jie-yan
(Jiy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Jinan 215400, China)

R473.5

B

ISSN.2095-8803.2017.15.59.02

猜你喜欢

心脏病血压高血压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全国高血压日
稳住血压过好冬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