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导的划艇项目赛前训练监控手段个案研究

2017-09-15刘国辉施佳慧雷文斌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间歇高强度训练方法

薛 亮,刘国辉,施佳慧,雷文斌,李 越

(1.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2.成都体育学院 运动医学系,四川 成都 610041;3.浙江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1709)

以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为主导的划艇项目赛前训练监控手段个案研究

薛 亮1,刘国辉2,施佳慧1,雷文斌3,李 越1

(1.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4;2.成都体育学院 运动医学系,四川 成都 610041;3.浙江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1709)

目的:摸索适合划艇项目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型,通过训练生物学监控手段评价训练效果,为进一步挖掘划艇赛前专项训练提供个性化参考。方法:以浙江省国家队现役3名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3周两种高强度专项训练模型的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对训练监控指标进行相关研究。主要指标包括常用的血乳酸(LA)、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睾酮(T)、皮质醇(C),并尝试引入反映心脏功能的脑钠肽(BNP)、肌钙蛋白(CtnT)指标。结果:①不同状态下LA浓度与运动成绩来看,两种训练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3名运动员专项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冲酸和耐酸能力,相对而言第一种训练方法对于冲酸能力的发展效果更佳。高强度运动后即刻、休息期LA变化趋势来看,3名队员的乳酸代谢清除能力不够强,证明运动员有氧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高强度训练效果。②通过赛前专项强度训练期CK、BUN、HB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3名运动员经三周运动负荷量的积累,运动疲劳恢复的速度有所下降,说明机体承受训练负荷量的能力已明显减弱。结论:训练生物学监控评价结果反映3周专项高强度训练模型的实施,必须要以较好的专项有氧能力为基础,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发展水平。心脏功能敏感指标BNP和CtnT的介入研究,可为专项训练监控评价分析、运动员个体身体机能状态诊断及运动疲劳补剂的应用提供全面的数理依据。

划艇运动员;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速度耐力;个案研究

划艇是运动员跪在船内面向前进方向用单叶桨划行。从能量代谢的特点来分析,划艇属于体能主导类周期性项目,是最大强度条件下高乳酸的无氧糖酵解加有氧供能的运动项目。高度发展耐力的同时,重视速度训练[1]。因此,划艇运动员需要在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2,3]。

1 研究对象

浙江省男子划艇优秀运动员3名(国家队现役队员),运动等级全部为国家健将级别。其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 训练时限与专项强度训练模型

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时限:2017年2月17日—2017年3月3日共3周(每周一、周五下午3点进行专项强度训练,如遇水上风力>3级,对应测试日、时间相应顺延)。专项训练第一周、第二周为第一种训练方法,第三周为第二种训练方法。专项强度训练模型第一种方法:(250m×6次)×2组,次间间歇2min,组间间歇15min;第二种方法:(250m×4次)×3组,次间间歇1min,组间间歇15min。

通过两种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型的实施,旨在围绕专项速度耐力发展水平,挖掘运动员个体能量代谢特点,可作为备战比赛阶段专项强度训练的方法,并借助训练监控手段的干预为教练员调整训练计划提供数理参数。有研究表明,目前世界高水平皮划艇教练员专项训练主要从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累计训练法及以乳酸阈理论为基础的乳酸阈训练法为主流训练理念[4],本训练模型在冬训期着力夯实乳酸阈训练法为基础,在备战全运预赛前期,围绕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累计训练法为理论依据,为突破速度耐力发展水平寻求训练创新突破口。本研究划艇专项分段训练采用250m短距离高强度间歇训练,其持续时间约为1min,可较明显反映机体的糖酵解能力,说明高强度训练后机体耐酸和冲酸水平;组次间累计训练及高强度运动后血乳酸的消除速度可反映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 德国BIOSEN C-line EKF Diagnostic全自动乳酸仪

每次测试采指血20ul,完成专项强度训练中、间歇休息期、训练恢复期实时LA浓度检测,相关实验耗材全部为EFK血乳酸仪标配。

3.2 日本希森美康pocH-100i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每次测试采指血20ul,完成专项强度训练期每周血常规测试,测定时间为周训练计划中的星期三早6:30分空腹,相关实验耗材全部为日本希森美康pocH-100i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标配。

3.3 美国雷杜RT-9000半自动生化仪

每次测试采指血100ul,高速离心分离血清,分别取血清10ul、5ul,完成:①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内每周CK、BUN指标测试,测定时间为周训练计划中的星期三早6:30分空腹;②专项测试当天训练后2h及次日晨6:30分空腹的CK、BUN指标测试。实验试剂耗材为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

3.4 美国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开始前一天、结束后一天测试取静脉血3ml,测定时间为早6:30分空腹,经高速低温离心取血清1 000ul,进行T、C、BNP、CtnT指标的测试。相关实验耗材全部为美国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标配。

3.5 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系统

在3.4的基础上,取血清200ul,进行CtnT指标的测试。相关实验耗材全部为为德国宝灵曼公司标配。

4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国际皮划艇联合会官方网站等查阅有关血乳酸对训练监控的有关资料。主要采用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对测试指标进行相关研究,为划艇专项成绩的提高及运动负荷监控提供一定的数理依据。本研究具体测试指标包括:①完成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内的常规生化测试,指标包括血常规、CK、BUN;②完成训练实时LA浓度检测,三名运动辅助人员进行1 000m终点成绩记录;③完成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开始前一天、结束后一天内分泌水平及心脏功能指标的测试:指标包括T、C、BNP、CtnT。

5 结果与分析

5.1 第一种训练方法相关监控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第一种训练方法实时LA浓度与运动成绩结果分析。表2为第一种训练方法不同状态下实时LA结果,表3为第一种训练方法组次间运动成绩与两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结果。研究对象划桨桨频控制在54±4桨/min。通过表2、表3可看出,研究对象中不同状态下实时LA浓度在12.0mmol/L以上,第二组运动后即刻LA浓度高于第一组,三人同次测试比较邢×的组次间运动成绩最好。250m分段测试成绩和LA水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邢×的前两次测试中,第二组运动后即刻LA浓度分别达25.2mmol/L、25.7mmol/L,其中第二次的测试中最大LA浓度25.7mmol/L所对应的第二组总成绩为5min56s,为分段训练中组间个人最佳成绩,其最大LA浓度间接反映机体冲酸和耐酸水平。研究对象完成顶顺风组次间成绩及两组运动后即刻LA变化趋势来看,次间间歇2min、组间间歇15min较合理,可作为发展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

大强度运动后的LA清除速率可以用于评价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本研究中两组训练后休息3min、5min、10min的LA结果来看(见表3),LA的清除相对缓慢,研究对象中董×的LA下降幅度最慢。这种LA变化趋势与尚文元等[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运动员肌肉的乳酸代谢清除能力不够强,这会明显影响运动员的高功率做功的持续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速度耐力不足,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有待加强。有氧运动能力是创造划艇项目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

由表3可见,第一种训练方法完成的三次测试中,随着机体对运动负荷适应性的提高,研究对象第三次测试的两组平均成绩较前两次明显提高。且邢×的两组训练后平均LA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表2中第三次测试LA在休息3min、5min、10min中的结果,反映邢×有氧恢复能力出现明显改善,间接说明第一种训练方法对邢×的能量代谢能力的提高起到较好的效果。

5.1.2 第一种训练方法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结果分析。表4为第一种训练方法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结果。通过HB、BUN、T、C、CK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根据指标变化了解运动时机体的代谢调控能力,从而可正确地诊断机能状态和疲劳的程度及机体恢复情况,对防治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有积极的作用,但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6]。本研究对上述生化指标采用针对性、个体化测试方案。

CK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训练强度,因此通过对运动训练后及休息日次日晨运动员的CK水平的监测可以反映出训练课的负荷强度及恢复情况,提高训练效益[7]。BUN是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BUN水平反映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如果高负荷训练后BUN水平升高,说明训练对机体产生刺激,训练后次日晨的BUN值持续升高或恢复缓慢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8,9]。本研究通过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指标的变化趋势,由表4可见,三名研究对象次日晨CK、BUN指标整体较测试日当天2h后的数值出现明显下降,BUN指标次日晨小于7mmol/L,反映机体对运动负荷的短期恢复能力较好。但CK、BUN指标个体敏感程度差异较大,戴××的CK酶活性相对偏高,说明运动强度对其肌肉的机械刺激程度较深;邢×、戴××完成第一次测试后2h的BUN数值相对偏高,分别达到9.4mmol/L、9.7mmol/L,但随着运动负荷量的适应性提高,两者数值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CK酶、BUN水平可较好的反映训练负荷对划艇运动员个体身体机能状态的实时影响,可为教练员高强度训练周计划的及时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表2 第一种训练方法不同状态下LA结果 (mmol/L)

表3 第一组训练方法组次间运动成绩与两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结果

5.2 第二种训练方法相关监控指标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第二种训练方法实时LA浓度与运动成绩结果分析。表5为第二种训练方法不同状态下实时LA结果,表6为第二种训练方法组次间运动成绩与三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结果。研究对象划桨桨频控制在54±4桨/min。通过表5、表6可看出,第二种训练方法的两次专项测试中,研究对象除邢×第一次测试第三组即刻LA值有所下降外,其余完成的三组运动后即刻的LA值个体比较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不同状态下实时LA浓度在12.4mmol/L以上,间接反映专项训练的强度也是较大的。结合研究对象各组间总成绩来看,两次专项测试中第二组总成绩落后于第一组,第三组总成绩与第一组较接近,反映两次测试中队员完成第二组的训练效果相对较差,但经第二组间歇休息后,第三组总成绩接近第一组、LA值有所上升,表明机体的耐酸能力较好。两次专项测试中,邢×的组间运动成绩最好。两次测试中第二组训练后休息间歇5min的LA值邢×有所下降,其他两人两次测试表现各异;但第三组测试结束后休息间歇10min血乳酸值三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LA清除速率相对较慢,与第一种训练方法表现特点基本相吻合。研究对象完成顶顺风组次间成绩及三组运动后即刻LA变化趋势来看,次间间歇1min、组间间歇15min较合理,同样可作为发展速度耐力的训练手段。

由表6可见,第二种训练方法完成的两次测试中,研究对象中邢×、董×完成的三组训练平均成绩第二次测试优于第一次,且三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值有所下降,反映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提高。戴××三组训练平均成绩第二次测试落后于第一次,且三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值有所下降,反映经三周运动负荷量的积累其体能状态有所下降,机体的无氧糖酵解代谢能力减弱。

5.2.2 第二种训练方法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结果分析。表7为第二种训练方法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结果。专项测试当天和次日晨CK、BUN指标及个体敏感程度指标变化趋势,与第一种训练方法的变化基本相一致,反映机体短期运动恢复能力较好。个体情况来看,戴××的CK酶活性持续表现为高值,说明肌肉的刺激程度及恢复能力欠佳,可能与其专项技术特点有关,但应高度关注持续高强度训练期的肌肉拉伸及放松训练。

表5 第二种训练方法不同状态下LA值结果 (mmol/L)

表6 第二组训练方法组次间运动成绩与三组训练后即刻平均LA结果

5.3 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期的常规生化测试结果分析

表8为专项强度训练期的常规生化测试结果,测试时间为周训练计划的周三早空腹6:30分。RBC、HB、HCT指标可用于对机体氧转运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反映运动负荷的CK、BUN指标个体纵向比较,显示基本在可控范围。但三名研究对象的RBC、HB、HCT指标反映随着三周高强度训练计划的实施,训练结束后的一周RBC、HB、HCT指标下降幅度较明显,基本变化特点为:进行专项测试第一周下降、第二周回升或与第一周持平,第三周除董×上升外,邢×、戴××均呈现小幅下降,测试结束后一周出现明显下降。出现此种变化趋势的原因表现为专项测试第一周三名运动员对于强度的不适应性,第二周、三周相对较适应,但随着累计三周运动负荷量的积累,机体承受训练负荷量的能力已明显减弱。间接说明三周高强度专项训练对于划艇运动员的RBC、HB、HCT指标影响较大,应予以一定的积极性调整训练。本研究经三周的专项高强度训练对于机体的氧转运系统产生刺激效果较显著。

表8 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内的常规生化测试指标结果

5.4 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的内分泌系统、心功能生化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表9为专项强度训练前后的T、C、BNP、CtnT生化测试结果,测试时间为专项高强度训练期开始前一天、结束后一天早空腹6:30分。T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合成代谢的能力;C为应激激素,反映机体分解代谢能力,升高说明机体蛋白质氨基酸分解进行供能增加。T、C的主要功能对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强度速度耐力训练往往忽视心脏功能的监控,本研究引入反映心功能的BNP、CtnT指标。BNP为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由心室肌细胞分泌,有促进排钠、排水,舒张血管,维持血容量,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保护心肌[10]的作用。BNP的升高反映了心室的张力和心室舒张末压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及心肌机能的变化。有研究表明[11],在运动后运动强度与血清BNP浓度呈正向关系。CtnT作为新的心肌标记物,其浓度变化反映了心肌受损情况。BNP分泌的增加是为了改善心肌作功环境,对抗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重,维持心血输出量。随着心肌受损加重,血清CtnT浓度升高,心脏功能潜在下降,血清BNP浓度随之上升,发挥利钠、降低肺循环及周围循环的血管张力作用,增加心脏指数及每博输出量指数,从而保持运动能力。BNP和CtnT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损伤的监测及心功能的评定中。

由表9可见,三周高强度训练前后血T水平,邢×、戴××出现一定的上升,董×呈现小幅下降,但基本维持在个体高值水平波动,反映高强度训练期机体合成代谢水平较好。金丽等[12]的实验证明男子皮划艇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后, 血T浓度升高,其机理可能与儿茶酚胺的释放有关。C变化趋势来看,邢×出现一定的上升,董×、戴××变化不大。邢×的T、C一定程度的上升,反映其机体代谢水平较旺盛,其运动成绩也表现为较好的水平。

研究对象经三周高强度训练前后血BNP水平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进一步证明血清BNP浓度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Torusuzuki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浆BNP浓度升高(>18.4 pg/ml)与心功能指标显著负相关,出现BNP>18.4pg/ml的情况为董×专项训练结束后的数值。CtnT浓度邢×、戴××训练前后无变化,为0.01ng/ml;董×CtnT浓度由高强度训练前的0.09 ng/ml上升至6.48ng/ml,上升幅度明显。有研究证明血清cTnT浓度大于0.03ng/ml为阳性,预示心肌不可复损伤[14,15]。另有学者研究得出[16-19],BNP及CtnT的升高在耐力运动项目是常见的,运动性心脏标志物释放并不反映临床病理意义。本研究中董×专项高强度训练前后的BNP、CtnT浓度变化特点提示其心脏功能的下降,存在心肌受损和心功能失调的风险,结合其血乳酸清除速率及氧转运系统指标来看,反映董×三周高强度训练后运动性疲劳指征明显。

表9 专项强度训练前后的T、C、BNP、CtnT生化测试结果

6 总 结

三周专项高强度间歇的两种训练方法的实施,通过不同状态下实时LA浓度与组次间运动成绩整体观察来看,两种训练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对象专项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冲酸和耐酸能力,相对而言第一种训练方法对于冲酸能力的发展效果更佳。但两种训练方法在赛前高强度训练期的实施,必须以较好的有氧能力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次间累计训练的即刻LA浓度,高强度运动后、休息期LA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对象的乳酸代谢清除能力不够强,证明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两种训练方法专项测试当天及次日晨CK、BUN下降幅度变化来看,CK酶的个体变化差异较大,第二种训练方法BUN下降的幅度明显减缓,提示机体经三周运动负荷量的积累,运动疲劳恢复的速度有所下降。通过专项强度训练时限内的常规生化测试结果也可看出,氧转运系统指标RBC、HB、HCT在第三周出现明显下降,进一步说明机体承受训练负荷量的能力已明显减弱,应给予一定的调整适应性训练。间接反映三周专项高强度训练计划对于身体机能产生了较明显刺激,三周负荷强度安排合理。

三周专项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反映心脏功能敏感指标BNP和CtnT的介入研究,可为专项训练监控评价分析、运动员个体身体机能状态诊断及运动疲劳补剂的应用提供全面的数理依据。

[1] 崔大林.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2] 引译自国际划联内部资料,2001.

[3] 吴昊,周琦年.皮划艇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特点与评定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4):12-32.

[4] 申霖.十一运周期广东皮划艇队的训练安排特点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72-74.

[5] 尚文元,常芸,刘爱杰,等.中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有氧能力测试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43-449.

[6] 田中,陈贵岐.皮划艇项目的训练监控[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87-90.

[7] 陈永清,等.运动生物化学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4-59,212-213.

[8] Hartmann U.and Mester J.Training and overtraining markers in selectedsportevents.Med.Sci.Sports Exerc,2000,32(1):209-215.

[9] 石爱桥.对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评定效果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101-105.

[10] 高晶,季称心.脑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25(6):426-428.

[11] 刘凌.脑钠素和心脏肌钙蛋白T在超长时运动负荷后血清浓度的变化及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15-21.

[12] 金丽,等.不同强度训练对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46-48.

[13] Toru S , Kazuhide Y ,Osamu N ,etc .S creening for Cardiac dysfunct ion in asym ptomatic patients by measuring B-type mat riuretic Peptide levels[J].Jpn Heart J,2000,41(2):205-214

[14] 于宏伟,何涛.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 动态监测预测心肌梗塞面积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5):383-385.

[15] Sinha MK, Roy D, Gaze DC Role of “ 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a new biochemical marker of myocardial ischaemia,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 ndromes[ J].Emerg MedJ.2004,21(1):29-34.

[16] Scharhag J, Herrmann M, Urhausen A,et al. Independentelevations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ardiactroponins in endurance athletes after prolonged strenuous exercise. Am Heart J,2005,150:1128-1134.

[17] Knebel F,Schimke I, Schroeckh S, et al. Myocardial function in older male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assessment by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speckle tracking, and cardiacbiomarkers. J Am Soc Echocatdiogr, 2009,22:803-809.

[18] Oomah SR , Mousavi N , Bhullar N , et al. The role of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right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a half marathon: comparison with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11,24:207-213.

[19] Urhausen A, Scharhag J, Herrmann M,et al. Clinicalsign}cance of increased cardiac troponins T and I in participants of ultra-endurance events. Am J Cardiol,2004,94:696-698.

A Case Study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to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oriented Canoing Project before the Contest

XUE Liang1, LIU Guo-hui2, SHI Jia-hui1, LEI Wen-bing3, LI Yue1

(1.Zhejia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angzhou 310004, China;2.Schoo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Chengdu 610041, China;3.Management Center of Aquatic Sport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1709, China)

Obj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method in canoeing project, monitoring and testing surveying the state of athlete a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ining in per-competition. Method: The objects are 3 canoeing athletes that are affiliated sports team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Chinese national team. Objects are required to train under two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3 weeks. We conduct research in biochemical parameters by mean of experiment,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common biochemical parameters for the state of object include blood lactic acid(LA), creatine kinase (CK),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hemoglobin (HB) , serum testosterone (T)and cortisol (C).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troponin (CtnT) are adopted for evaluatingcardiac function. Results:①According to LA concent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in two trainings, both of two training methods can improve capacities of acid buffering and acid resisting in glycolytic system. The former training method is more beneficial to acid buffering.According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blood lactic acid (LA)during immediate period after training under high intensity and resting period, the ability of lactate removal of 3 athletes is insufficient,and the aerobic capacity of athletes should be improved for keeping training effect. ②According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blood creatine kinase (CK),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and hemoglobin (HB) during training period, the speed of recovering from fatigue reduce while energy of athlete continuously consumes though 2 weeks high intensity training. Th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for high intensity training is weaken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from monitoring biochemical parameters present that conducting 3 weeks high intensity training can improve speed-endurance in thelargest range, just basing on better aerobic capacity. BNP and CtnT that are adopted newly and sensitive to cardiac function in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latively overall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and surveying the effect of special training, determining the state of athlete, and applying supplement to athlete.

canoeing athletes; special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training; speed endurance; case study

浙江省体育局局管课题(2015(238)-13)

2017-05-25

薛 亮(1980-),男,吉林洮南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医学.

1004-3624(2017)05-0082-08

G804.5

A

猜你喜欢

间歇高强度训练方法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120t转炉高强度长寿命顶底复吹工艺优化及实践
高氮型高强度灰铸铁的铣削试验
直接发泡法制备高强度硅砂尾矿基泡沫陶瓷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