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黔剧《秦娘美》

2017-09-13赵倩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关键词:扬琴侗族戏曲

赵倩

摘要:《秦娘美》属于贵州省地方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该剧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侗族民间传说而改编,自诞生以来该剧一直深受贵州戏迷们的厚爱,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本文就此剧目谈谈笔者的见解。

关键词:黔剧 《秦娘美》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116-02

黔剧属于贵州省地方戏曲剧种,流传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等地区。黔剧的前身叫文琴戏,亦称贵州弹词、贵州扬琴,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是一种民众们围桌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清康熙年间这一艺术就开始在贵州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黔剧当时多为文人闲暇时相聚坐唱玩乐的剧目形式,而后玩友将文琴搬进了茶舍为市井百姓演唱,并为了文琴的发展不断的创作,编写剧本、写唱腔,把贵州梆子的一些唱腔吸收到文琴演唱中来,丰富了文琴的唱本和声腔,也建立了较完整的唱腔形式,使文琴更加贴近民众,学习者众多培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光绪九年(1883),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等人在贵阳结成“三友社”,从事贵州扬琴的演唱和研究活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在同一时期黔西县、织金县、安顺等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以演唱扬琴为主体的组织团体,于是扬琴作为一个曲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迅速传播至铜仁、大方、都匀、遵义、兴义等地区。此后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丝弦等曲种,亦在贵州各地出现,对孕育贵州扬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2年春,贵州省黔西县扬琴老艺人徐肖三,认为扬琴音调幽雅、音色优美提议将扬琴更名为文琴,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与支持。同年11月,将文琴搬上舞台,标志着曲艺形式的扬琴演变为戏曲,文琴戏由此开始。1956年5月2号,黔西县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團--黔西县文琴剧团。1957年贵阳市将原文琴研究社改为贵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不仅研究文琴、花灯还包含了贵州梆子戏。1958年成立了贵阳市黔剧团。1959年与1960年先后举行了两届全省性的文琴戏汇演,汇演活动结束后,中共贵州省委批准将文琴戏统一命名为黔剧,从此黔剧之名正式确定。黔剧定名后,在表演上因源于坐唱无章可依,从京剧、川剧、越剧等地方剧种聘请表演艺术家指导,广泛吸收其他地方戏剧艺术的营养,把单一的座唱演变成为综合艺术,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对传统唱腔的认识与理解,在创新和发展中走向成熟。

《秦娘美》是黔剧传统经典剧目,该剧内容主要是根据优美的侗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来。侗族姑娘秦娘美与小伙子珠郎相爱,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他们不能按照内心的想法自由的生活,迫于无奈两人毅然逃走,故事从这里开始了。舞台上,夜深人静、明月当空,远处侗家的鼓楼,进处榕树婆娑,一群侗族男女青年在对唱着情歌,琵琶轻奏,歌声悠扬,洋溢着一幅侗家美景,在这群青年中,只有珠郎心神不宁欲歌又罢。原来,他心爱的娘美由于舅家以“姑表开亲”的旧规强婚,被妈妈关在家里而不能来和他坐月谈心了。当人们结束对唱各自回家时,娘美急匆匆地赶来了,与珠郎见面后他们为了争取爱情的自由和幸福,勇敢地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他们破钱明誓毅然偕同逃走,离开了他们生长的地方。他们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冒着狂风暴雨,梦想着今后能够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不料,又落进了财主吴银宜的圈套里,这个狡猾无耻的人企图得到秦娘美。不管银宜怎么威逼利诱娘美都被她义正严辞地拒绝,然而银宜这种锱珠必较、睚眦必报的岂会善罢甘休?于是勾结了蛮松杀害了珠郎并封锁消息,不让任何人向娘美透露实情。娘美为了找珠郎奔波在荒野丛中,发现珠郎尸骨后悲痛欲绝,含恨唱出复仇声音:“头换头来命抵命,银宜杀你我杀他”。鼓声震天,娘美英资挺拔的高据鼓楼,奋力地击动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大鼓,用理智和勇敢向封建势力进行决战,一个深夜,银宜上了娘美的圈套,倒毙在娘美的锄头下。

近百年来《秦娘美》在侗族民间文艺形式中口头流传的有叙事诗、故事、长歌、说唱等,在舞台上表现的方式有侗戏、舞蹈、弹唱等。鲜明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理想和愿望。因此,这个故事到今天仍被大家所喜爱、传颂,此戏以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诉说着这个感人、冲破封建牢笼的故事,歌颂了一对侗族青年珠郎和娘美坚贞不渝的爱情,使他们感人的爱情和血的控诉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故事紧凑流畅,从定情、反抗出走、留宿、珠郎被害、寻尸、复仇,环环相扣剧情链接自然,步步深入,使反封建压迫的主题突出地贯穿全剧,情节紧凑、生动,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侗族人民在封建制度统治下英勇顽强地斗争。此戏音乐、语言、服饰、舞美等部分都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旋律韵调悠扬、清新质朴。唱词口语化,贴近生活、朗朗上口,在充分表达感情的同时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例如:“东山顶灰蒙蒙月色暗淡,花桥边站得我两腿发酸。怕的是肩上扁担被折断,怕的是一双筷子分两边。”“破了铜钱表了心,死就同死生同生,不怕旧规压头顶,千年夫妻不离分。”“笙箫鼓乐伴侗歌,四座听唱古州河。当年娘美逃婚去,遗事流传江箭坡。”“想情坡高难见顶,二人同心路就平,霎时天变乌云起,眼看暴雨快来临。”“头换头来命抵命,银宜杀你我杀他。”由此可见旋律和唱词对此戏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珠郎娘美的时代虽已过去,我们却从戏里看到了侗族传统精美的服饰、舞蹈及特有的侗族优美旋律和侗戏,特别是秦娘美具有独立思想,突破封建制度的禁锢,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将一个坚强、善良、勇敢、智慧女性的生动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部戏让我们了解到过去时代悲惨的一面,更衬托出今天的幸福!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出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们精神世界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累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黔剧这个年轻剧种,诞生之日就受到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方听取意见亲自出谋划策,要反映复杂、丰富地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展示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世界,因此首先是创作人才的培养,培养年轻的熟悉地方戏曲特点的创作人才。剧本要有鲜明的戏曲美学特征,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族特征,能深刻了解、体会当地群众特有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所思所想,并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在剧本上,为演员的再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知识结构全面,充分掌握戏曲特点并能自如运用、展现这种艺术形式的导演。一部戏中,导演的内涵积累、审美高度和美学深度对戏的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就像一个世界顶级厨师一定要有最敏感的味蕾,才能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导演也是同样,对细节的要求对精品的追求,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各部门的配合才能创作出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最后,培养年轻演员,戏曲对演员要求很高,唱功、身段、表演、舞蹈等缺一不可,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和综合性,要以唱腔及四功五法见程式功夫,以戏带功坚持训练。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台下包含了太多的汗水,因此更要加快学习的脚步才能更加自信地站在舞台上。

在座谈会召开之后,各文艺单位领导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积极钻研大胆创新创作现代剧目,培养训练年轻戏曲演员为黔剧储备新鲜血液,进一步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提高并坚持发展自己风格。院团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请来名家大师对年轻演员的四功五法仔细把关,四功“唱、念、做、打”,现在多以戏曲中重要片段精炼而编成的组合单练,比如花旦组合、青衣组合、水袖组合、手绢组合,马鞭组合等等。五法“手、眼、身、法、步”是所有演员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又分行当不同分小组练习,在各个小组中身段老师和声腔老师会对年轻演员逐一把关,不放过每一个动作细节与每一个音并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仔细分析作品让我们充分、深刻地理解剧中人物和作品,然后每隔一段时间会针对近期学习内容进行专业考核,在排演剧目时,黔剧老艺术家会在现场坐镇,对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唱腔、角色要求等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我们年轻演员会在一旁学习领会。黔剧包含了几代人的心血和付出,在党和国家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及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下,黔剧文化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扬琴侗族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戏曲从哪里来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传统戏曲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